从中韩文化冲突探讨中韩交流范式

2022-04-18 00:19周婧李乐琪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中韩

周婧 李乐琪

摘要: 2022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在这三十多年中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良好跨文化交流的形成,首先要认清双方民间交流中出现的交流误区和悖论,有效疏导网络舆论,才能建立健全新时代沟通渠道和方式。本文将通过分析已有的争议,探究中韩网友争论的主要问题、根源及双方态度,反思现状,以期对中韩在文化交流年的合作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中韩;文化冲突;跨文化传播通道

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文交流也互动频繁,“汉风”和“韩流”在2008年到2015年间一度成为两国民众学习的热潮。但在2016下半年开始,由于萨德系统入韩的问题,两国关系一度陷入僵局。韩国媒体所谓的“限韩令”的实施,限制了韩国明星团体到中国的演出,中韩文化交流也搁置,停滞不前。同时,近年来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特别是文化层面的争议增多,如几年前的“传统节日申遗之争”,最近的韩服、泡菜发源地之争。民间交流仿佛偏离了轨道,一个很小的问题都会上升到政治、国家、民族之争,给两国人文交流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一、中韩文化冲突分析

1.中韩文化冲突实质:

国内网络上对中韩两国的争议冲突大部分围绕文化归属地,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谣言导致的认知错误和同源文化争议。

(1)谣言导致的认知错误

一方面是因为韩国部分民众对文化本身了解甚少,导致以谣传谣,在韩国内形成了“韩国发明论”;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媒体不实的报道,没有事实依据,将韩国个别人的观点当成韩国的主流立场,消费国内民众的爱国情怀。

例如,“韩国人发明了汉字”的传闻:首尔大学历史系教授朴正秀认为,韩国人是第一个发明汉字的人,并主张将汉字注册为汉字。事实上,根本没有首尔大学教授朴正秀这个人。韩国政府也从没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将汉字列入韩国文化遗产的申请,目前也没有进行类似申请的打算。首尔大学学者朴文基(音)虽也提出了类似的论文,但在韩国学术界并没有被视为主流理论。

“中国神话起源于韩国”的理论来自郑在洙教授的论文。郑在洙教授在论文中表示:“中国神话在形成初期可能吸收了许多不同原始民族的神话(包括东夷神话),因此,在中国神话中寻找一点韩民族遗失的古代神话的痕迹。一些国内媒体故意炒作,歪曲事实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位学者的文章《李白不是韩国人》在国内媒体上发表后引起网友讨论,文章中写道:“最近,我看到了一份文件,上面说,根据首尔大学历史学教授金炳德的说法,李白是韩国人的后代。”文章后面内容一本正经地说,李白肯定不是韩国人,而是甘肃天水人。实际上,首尔大学并没有金炳德教授,也没有历史系这一学科。这条新闻是在甘肃天水、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等地争夺李白故乡之战爆发之时被当地媒体报道出来的,可能是为了促进当地争夺李白故乡而编造出来的。

(2)同源文化争议

韩国在古代受中国的影响强烈,流传下来的习俗、文化等非常相似。一些习俗尽管来自中国,但随着历史演變和人文交流,这些习俗已经被韩国本土接纳并演变成为韩国特色的习俗。这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同源的文化圈非常普遍。中国和韩国之间的所谓中韩文化之争对于学术交流来说只是口水仗,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a.同源节日争议

同源文化争议愈演愈烈的导火索还要归根于端午节申遗之争。2005年11月,韩国“江陵龙舟节”申报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随后,互联网上开始流传“韩国抢走了中国的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申请”的谣言。但事实上,中国的端午节也在2009的9月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如果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韩国成功申请的所谓的“端午节”实际上是“江陵端午祭”, 主要是为了祭祀神灵,风俗习惯是摔跤荡秋千、用菖蒲洗发。而我国的端午节是为了含冤而死的屈原,通常赛龙舟,吃粽子。虽然韩国与中国共度相同的节日,但在过节的方法和仪式上都截然不同,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并且韩国江陵市在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时,已经表明江陵的端午祭是大约1500年前由中国传来的。如今,韩国的江陵大祭节和中国的端午节并列成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这正属于同源文化的并肩。

b.同源服饰争议

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传递国旗的环节非常精彩,开幕式中的朝鲜族服装引发了两国网友讨论。网友们的讨论更像是口水仗,简单地把服饰打上某国的标签,殊不知历史早已下了定论。事实胜于雄辩,在古代明朝时期,朝鲜皇族的服饰是明朝皇帝赐予的,称为大明赐服,后来成为了朝鲜的传统服饰,后经过改良,韩服也成为一种韩国特色服装。

实际上,这并不是第一次汉服与韩服之争的话题引爆网络了,2021年初,由于韩国电视剧制作方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抄袭,微博超话“文化输出现象”正式成立,义愤填膺的中国网友在超话中揭露韩国制作方抄袭,科普中国服饰的来源。在游戏“光遇”中,由于制作方的含糊,在国服中的帽子是明制帽而在国际服上的帽子叫做韩式帽,让很多中国的网友认为是在两边讨好,政治立场不明确。最后,游戏制作人陈星汉不得不出面道歉,为国服玩家重新设计了一款帽子。

c.同源食品争议

2020年1月,美食博主李子柒在个人账号上发布视频《萝卜的一生》,介绍了两种泡菜的做法。而韩国网民和媒体斥责其“抄袭韩国泡菜文化”,强调“泡菜是韩国的”。事实上,泡菜作为一种腌渍发酵的食品,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而对于“中韩泡菜起源的争议”,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女士在回复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称之为‘paocai,朝鲜半岛及中国的朝鲜族称之为‘kimchi,凡此种种,它们有相通相近之处,但在用料、口味、制作方法等方面又各有千秋。我们支持从美食角度对泡菜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应带入偏见,以免引发对立,影响感情。”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官方微信也发文对“李子柒泡菜视频事件”进行了评论:“归根到底,事事要争的不安全感是对自身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会使人变得多疑,从而产生各种被迫害妄想。”

两国网友的争论较多,也是由于两国的爱豆粉丝文化发展较为成熟,使得双方网友能在社交平台上有组织的开展口水战,且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被发展成一场骂战。韩国网络上对于中国的骂声层出不穷,“中国人用清朗行动打压K- POP文化、中国人偷取高句丽文物和韩服”等等这些可笑的言论数不胜数,而国内舆论也有“韩国是偷窃的国家”这一说法。韩国驻华使馆曾多次辟谣澄清媒体报道中的言论,由此可见中韩文化的争论已经不是简单的口水骂战,已经上升到了影响国家交往的层面。构建新型文化交流平台、加强文化认同已经迫不及待,建立健全中韩文化交流新渠道,扩大知识科普与民间交流急需提上日程。

二、中韩已有交流渠道和方式

而今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严峻,两国旅游业和交换留学生受阻,对双方的互动和交流造成了阻碍。

1. 线上

由于国内对外网的限制,实际上并不存在正式的民间交流通道。而官方的新闻报道并不能及时的向双方传递信息。

但不难发现,在微博、抖音上,很多韩国人开通账号,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多中国网友的喜爱。韩国博主Pony从2013年开始就开始分享化妆,每年中国的重大节日到来时都会给中国网友献上祝福。抖音中,也有很多中韩夫妇上传自己的视频账号、韩语外教老师教学韩语、韩国高中生分享日常等。有的博主为了不失去粉丝,不敢直接面对中韩争议中较为犀利的问题,甚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且这些账号普遍娱乐性大于专业性,不能给中韩文化交流带来持续的正面影响。

2.线下

中韩民间有很多友好交流合作协会,例如中国韩国友好交流协会、韩中文化友好促进会等,他们举办中韩友好青年论坛、“中韩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等,促进民间文化交流。但缺点是这些举办的活动发出的声音太小,受众太少,起不到大范围互动的效果。

其中也不乏一些居心叵测的团体,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VANK)打着让全球正确认识韩国的旗号,故意挑起事端,不断向谷歌发送邮件,要求谷歌更正搜索“Lunarnewyear”时显示的“Chinesenewyear”的问题,表示农历新年不应该称作中国新年。这种居心叵测的团体,会给相当大一部分韩国青年对历史文化问题的认知,可能会对中国产生误解。

由此可见,中韩目前交流通道并不完善,也可以说是中国对海外文化传播途径不太完善,而由于韩国和中国属于文化同源区,文化归属地问题导致双方文化交流的问题凸显,建立健全文化交流通道亟需解决。

三、共建文化交流新时代

1. 认清两国人文交流的本质

要使双方历史、社会文化问题上的争执重新回到其专业问题与文化交流的本原。中韩建交至今,两民族的专家学者们不断地就有关两国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性交流活动、研究,但既有双方共同认识的历史人文交往佳话,也存在着不同学界观念的矛盾。这些文化争议基本可从专业层次上展开讨论,但绝对不能动辄"上纲上线",将对方的专业看法、专业争议"政治化""阴谋化"。既要防止让专业问题上的争议打上实际政策的烙印,更要防止用个别人的极端看法绑架一般人民的正常思维,甚至绑架两国关系。

2.以公正的心态看待国际交流

中韩文明在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深受汉字、儒家思想等中华民族文明要素的共同影响,构成了共化传统文化和共同发展逻辑的东亚国家文化圈。同源文化发展到今天,难免会有很多关于归属地的争论。而这个正常的状况,到了某些地方文化官員、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等的嘴里时候,就成为了一个竞争的活动。在媒体的宣传效应下,对"韩国的窃取文化行为"进行抨击的行为看似正义,实则煽动了不明事理的网友的情绪,对两国的舆论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双方国家民众对彼此的印象也急转直下。微博超话"文化输出现象"的帖子大部分都是将韩国网友"文化搬运"的话截图下来,对其进行嘲讽甚至辱骂。这绝对偏离了文化交流的本意,也不是我们大国风范的体现。真正的民族自信来自于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新思考如何向海外群体传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唯有如此,方可将媒体资源用在一些值得批判的话题上,而并非打一些无谓的口水仗。

这是个文明多元的年代,社会包容地对待所有国际文明现象,也是一个国家必须有的文明姿态。包容既意味着社会可以包容所有不同的声音,而不必担心压制;又意味着人类可以不再用所有极端看法,来看待自己所不了解的国际文明现象。唯有形成了这种包容的人文心态,民众情感才不会忽上忽下。针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各方应当理性对待,相互尊重,而不应该将其变成引起各方人民感情对抗的冲突根源。

3.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中韩文化交流通道

早在2012年韩国政府就开通KOSNET网络为国外居民免费提供学习韩语、了解韩国文化的服务项目。相比于韩国的文化输出模式,中国还缺乏权威性的科普视频,针对中韩文化争议中的中国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进行介绍,丰富和完善网络资料,为海外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友人提供便利、官方、正确的解说。

自媒体创作者和官方媒体可以在海外版抖音中建立账号,科普宣传中国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文化的传播中来。外国语院校中的韩语院系在此时也需要体现新时代的担当,与韩国院校建立交流合作社,深入了解这些文化正义背后的知识。学生应承担起文化传播者的使命,在自己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拍视频、做自媒体账号等为国外友人解说文化争议。

此外,国家可以在国际频道设立专门的海外文化体验节目,做成综艺等轻松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外国人见识到中国的文化,而不要只局限于生硬的文化讲座。传播好中国故也是媒体应做的事,改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近年来媒体的重大责任,只有看清中韩文化争议的根源,及时矫正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我国全球化发展顺利进行。

四、结语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韩国与中方相邻,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增强两国紧密联系。其中存在的文化冲突域争议,需要及时疏导与解决,不能放任其膨胀,影响两国关系。坚信在两国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支持下,在二国各界的一致积极参与下,以"中韩艺术交流年"和中韩建交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为发展战略契机,两民族的历史社会人文交往将迈向新的台阶,两国人民双边的友谊交往与民心互动也将得以更加完善。中国各方将凝聚共识,共同引导和积极支持两国人民在文化、教育、体育、青少年、旅行和传媒等领域进行更为活跃的交往和合作,并透过更长期、广泛的互动,加强中国人民对未来两国之间合作发展前景的自信,进一步提升国家和国民间的相互信任与友谊感情。

参考文献:

[1]李鹤飞,中韩文化概述[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

[2]韩金惠媛,中韩文化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詹德斌,中韩民间交流的成效与问题 [J]

[4] 宁赋魁,消除隔阂,粗中韩人文交流再上新台阶[J]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中韩
中韩30年 新挑战与新机遇——第十届中国论坛侧记
“2016中韩电影论坛”开幕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2016中韩电影论坛”开幕
“文化冲突”让日剧很窝火
中韩因“脱北者”隔空对峙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