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图书借阅系统的构建研究

2022-04-19 15:02杨艳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系统构建信息化

杨艳红

摘 要: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图书馆系统也逐渐趋向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实现多元的图书数据的管理和信息的维护。在技术的带动下,图书借阅系统的优化发展,是提升借阅人性化体验、增强图书借阅便捷性的关键。实体书店价格贵、种类不全,很多读者也更愿意采用图书借阅的方式阅读,在当今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信息化推出了电子图书馆,丰富了借阅形式,促进了群众的感知文化、领悟文化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图书馆借阅系统还需要不断优化,重视提升人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应用体验。

关键词: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2)03-0039-04

1 图书馆借阅系统

1.1 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简介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成熟和图书馆借阅系统的应用,通过计算机管理图书馆借阅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图书借阅方式。图书借阅系统主要是在传统图书借阅方式的基础上开发的信息化系统,是中国图书馆发展革新的重要一步。在传统的借阅模式中,用户用实体图书卡借还书,不仅用户容易丢卡,所需要的借阅程序多、管理员的管理也费时费力。一般情况下,常用的图书借阅系统是建立在B/S模式、PHP开发语言和MySQL数据库上建立的,能充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整体的设计中,系统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广泛应用性和可扩展性,系统层次清晰,能满足用户需求[1]。在系统中,用户可以执行注册登录、首页、书单、图书借阅管理、修改密码、借阅图书等功能;管理员可以执行图书分类管理、图书采购、会议管理、借阅管理等。一个优秀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应当是操作简单的,整体借阅界面清晰,流程一目了然,且管理员对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非常方便,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在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下,图书借阅系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图书借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借阅系统基于WEB形式开发,没有通知和提醒功能,在手机等移动设备发展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借阅系统基于手机端开发,方便了大众的生活,给更多人接触图书的机会。

1.2 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常用的技术

1.2.1 EPC技术

物联网技术进入传统的图书馆会带动多元化服务的提升,通过RFID、AI技术的介入,能提升借阅服务的价值,让整体借阅服务更高效,物联网技术是读者图书借阅系统的主要构成[2]。以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了用户体验。物联网控制器统一管理总馆和分馆的物联网设备,分级分散控制,并为总馆和分馆管理员设置权限管理自己的图书馆。这样,总馆能统一管理总经理和沙头角分馆的所有物联网设备。物联网IOT平台根据时间节点设置智能巡检任务,可精准调节各区域温度,避免能源浪费,保证温度适宜,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和图书馆服务质量,系统可监控盐田图书馆所有物联网设备运行状态,并以图表形式展示,方便图书馆运行和维护[3]。

1.2.2 数据挖掘技术

图书馆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图书借还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提升管理效能。数据挖掘技术与数据库协同应用,能在海量的管理信息中挖掘有效的信息,便于图书馆管理应用。在当下,图书馆怎样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就需要数据挖掘技术作为支撑,读者更喜欢什么类型的图书、怎样调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将购置费用效益发挥到最大化,数据挖掘技术能给予最科学、准确的支撑。同时,对于读者来说,数据挖掘技术也能分析读者的阅读喜好,从而定向推荐书籍,主动为客户提供服务。

1.2.3 二维码识别技术

当下手机二维码的应用非常广泛,图书借阅系统可以将相关的信息制成二维码,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转移到手机端。例如,一本热门图书总是供不应求,读者想要阅读可以借阅实体书,但需要等待。如果有阅读电子书的习惯,可以直接扫描系统中这本书的二维码,读者确认阅读信息之后,方可阅读电子书,给读者更多的阅读选择。二维码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利用手机二维码技术标注每排书架摆放书籍的架号和序号,打印在每排书架侧面的导读页面上,让读者用微信扫描导读页面上的二维码就能直接跳转书目信息。用二维码标记图书排架的细节,使图书介绍既详细又简洁,让读者更快更清楚地了解书目内容,大大节省了读者在图书馆找书的时间。

1.2.4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图书馆技术升级的必要内容,利用云计算能实现书目智能化管理,解决图书馆计算和运转能力短板,在各种高性能架构之下,系统可以实现高效运转,提升图书馆管理系统效率。

2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借阅系统的发展优势

2.1 降低读者操作繁琐度,提升读者体验

在手机电脑的普及带动下,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而对于使用流程的简洁化要求,也给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带去了一定的冲击,对于大部分纸质阅读读者来说,传統的图书馆借阅模式往往存在着流程复杂的问题。读者需要带着借书证来借还书,还需要到服务台登记录入信息,一次借阅图书的数量也有限,而信息化图书借阅模式则与之不同,能给读者更多元的体验。利用智能化图书借阅系统能实现多元化图书共享,因为形式更加丰富,读者可以通过借书卡、身份证、扫码借阅等多种方式借还书,能给读者更多的选择,提升读者的服务体验[4]。读者利用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能实现24小时操作,也能为读者展示押金、租金、借阅天数、借阅数量等信息,合理配置阅览计划,且临近还书期,有的系统还能自动给读者发送提醒消息,也支持短信订阅提醒功能,贴心服务并提升读者的实际阅览体验。

2.2 促进“线上+线下”图书借阅活动融合

利用信息化能实现图书借阅服务的有效融合,并能实现阅读服务创新建设,通过线上搭建图书共享平台和线下图书馆融合,能给读者带来更多元化体验,利用线上和线下借阅模式相结合,能解决潜在读者的顾虑,能打破空间局限和服务局限,让图书服务惠及更多的群众[5]。线上线下图书馆活动相结合是发展趋势,在“书香城市”的建设中,线上图书馆活动和线下图书馆活动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而图书借阅系统的优势,就在于日常不一定只承担图书借阅的功能,还有一些图书馆活动预告、新书采购通知等,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图书馆建设中,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2.3 多元借阅形式,丰富借阅活动内容

通过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能实现借阅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因为传统模式下借阅的内容主要以图书为主,在信息化系统中,读者可以借阅电子书,也可以借阅往期杂志,能将图书馆中多元的资源内容展示出来,更能提升资源的应用价值。利用图书借阅系统能方便借阅查询。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借阅检索都需要到查询机上查询图书所在位置,在借阅系统中,读者可以利用名称、ISBN条码、分类、出版社等条件查询,并提前预约图书、锁定图书位置,能让读者轻松找到所借阅的图书。

3 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现存问题分析

3.1 目前并没有特定的图书借阅系统标准

在目前的图书借阅系统的构建中一般都是按照图书馆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向设计,很少有区域专门制定图书借阅系统的管理标准。尽管很多借阅系统的功能都是大同小异,但是其中的架构不同、协议不同、人脸识别模块不同、通信接口不同等等,使其系统应用效果也不尽相同。一些老旧的系统可能会出现反应速度慢的情况,还有一些系统可能出现不能与手机浏览器兼容的情况,也会导致使用体验不佳。

3.2 可能出现人为干扰

这是在信息化系统应用中常见的系统应用问题,因为不同图书的厚薄不同,在图书信息读取的时候可能出现人为干扰。一些图书馆配置了自动化借阅系统,但是有时候借阅效率较慢,因为读者对于借阅系统的应用熟练程度不高,加上常用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会出现电子标签识别速度较慢的情况,也不容易实现高效的人机互补,导致实际应用效果一般。随着图书借阅次数增加,图书磨损情况逐渐加重,也可能出现借阅时候条形码扫不出来等问题,影响整体效率。

3.3 系统功能不够全面

基于不同平台开发的借阅系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很难改进和优化。比如说,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发图书借阅服务,尽管更灵活多元,但是系统服务比较单一,影响用户的实际体验,如果是利用App进行系统开发,读者的认可程度不高,且占用较多的手机资源。如果利用web开发,就可能出现使用局限、移动端显示问题。因此,目前很多图书借阅系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系统弊病,这些问题需要在技术的优化下解决。

4 图书馆电子借阅系统的实际操作流程

4.1 管理员在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中的具体操作

管理员能管理图书借阅系统中的信息,信息在系统和管理员中间是双向传输的,管理员向系统发出指令,系统进行回应。系统中的图书信息也能反馈给管理员,管理员以此为依据进行管理优化。管理员可以利用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进行图书管理,在系统建立之初,需要对书籍进行类型分类,补充图书馆信息,创建不同的分类。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有比较详细的操作指引,只需要设置关键流程和录入关键信息就能应用[6]。首先,管理员需要跟随系统指引,扫码录入图书的数据,在统一书号或ISBN中录入条码,核对正标题、书库、出版社等等。如果馆藏中没有此书,需要在图书新增板块中编辑增加。录入后还可以批量编辑分类或书架,根据图书借阅和管理的需要,修改对应配置,如入馆验证方式、成员必填信息、书籍借阅规则等,有效地满足书籍管理的需求。管理员还需要负责图书归还和管理工作,定期处理逾期信息,如果在归还时发现丢失和损坏的问题,需要在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中进行记录和管理。

4.2 读者在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中的具体操作

借阅流程中,用户先选择借还书选项,然后刷第二代身份证或借书卡,然后将书放入RFID感应区。在感应区,可以同时读取多个图书条码,查看图书信息,在用户确认信息之后,可以操作完成。已登记的图书通过门禁时不会报警,否则通过门禁时会发出报警声音。如果需要还书,就需要在操作界面选择还书,根据语音和文字提示刷借书使用的二代身份证或者借书卡,将书放入感应区,确认图书信息和归还本数之后,点击确认即可完成操作。以上就是基本的借阅流程,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图书馆也在不断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目前已经有“在线选书”“课程直播”等新板块和新服务,大大丰富了读者在图书馆中的借阅活动形式。

5 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的构建

5.1 需求分析与数据库设计

该图书借阅系统的构建需要满足高效、简约、绿色安装的特点,具体的应用需求需要满足,如图1所示。因为目前手机成为大众上网主流,在图书借阅系统的构建中,也注重手机App端、小程序端的系统建设,改变传统的借阅形式,简化了整体工作。在需求确定上,需要以方便读者和管理员应用为基础,为读者和管理员提供多元化服务。系统需要兼容图书馆查询机、大多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界面简单美观,系统不需要太复杂的设计,以实用为主。

数据库是联系信息化图书借阅系统读者端和管理员端的重要板块,因为数据库涉及图书信息、用户信息的删改增查操作,对数据库的设计不能马虎。程序员可以先根据数据库需求分析所设计出数据库表和各个数据项,分析不同实体的E-R图表,然后确定不同的数据库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5.2 访问方式与运作形式

在该系统中的主要实体为读者和管理员、图书、借阅记录、逾期记录、预约记录、留言、挂失记录。程序员可以基于这些实体在数据库中创建表。描述一个实体的每个Java bean代表这个框架下的一个数据表。Map用作接收数据的容器,并提供根据特定操作类获取数据访问对象的功能。获得的对象可以执行查询和添加操作。这样就完成了对数据库的数据添加、删除和修改的功能需求。

系统面向管理员和读者使用,要规定不同用户的权限。管理员的权限大于读者的权限。管理员应维护图书信息、借阅信息和消息。图书信息的维护和借阅信息在系統和管理员之间双向流动。管理员可以添加、删除、修改和查询信息。系统和管理员之间的消息流是单向的。只允许管理员向系统推送信息,不允许系统向操作员发送消息。系统收到消息后,可以在读者查看时呈现给读者,所以读者和系统之间消息的数据流也是单向的。读者只能被动接收系统发送的消息,不能向系统发送消息。除了接收消息,读者还可以向系统发送查询和借用指令。这个过程是双向的,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5.3 借还图书管理

(1)借书。管理员只要输入ID或者扫描条形码、扫描读者身份证或借书卡,即可完成借阅,就不需要输入其他信息。这种自动化的方式大大降低了管理员输入的难度和输入错误的可能性。最后,管理员可以通过点击“借书”按钮完成读者的借书操作。如果是自主借阅,用户只需要自主执行以上操作,就能顺利借还书。

(2)还书。还书的操作很简单。只需输入要归还的图书的身份证号,然后点击“归还”即可归还该读者所借的图书。

(3)查询书籍。点击新书推荐、畅销书相关链接,或者下拉选择图书,即可查询对应的图书信息。

(4)搜索书籍。系统支持模糊查询技术。在管理员界面、读者界面、游客界面都有检索按钮。点击此按钮进入图书搜索界面,在文本框中输入要搜索的图书的任意文本即可找到该图书,显示图书状态,馆藏位置等信息。

6 结语

在当今环境下,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并应用图书借阅系统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作为图书馆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优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图书借阅系统能方便使用,提升借阅效率,给读者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各类图书借阅系统的应用中,一些弊端也逐渐展现,但是系统的应用优势不可忽视,在未来,通过多种技术结合,实现技术互补,提升系统效率也是必然趋势,在文化中国、阅读中国的大环境下,图书借阅系统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时代也即将到来。

——————————

参考文献:

〔1〕张小雪,白萌,付丽华.基于EPC技术的图书借阅管理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17(01):68-69.

〔2〕王小康.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校园移动图书馆图书借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长江丛刊,2018,4(24):242.

〔3〕高文.浅议信息化背景下图书借阅系统的构建[J].民营科技,2016,22(11):89.

〔4〕邵帅.基于安卓平台的校园移动图书馆图书借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6.

〔5〕陈志新,金烨,宗萍,董辉.浅议二维码识别技术在独立高校图书馆借阅系统中的应用[J].才智,2015,15(23):212.

〔6〕鄧秀慧,袁宗福.基于SOA和云计算的图书借阅系统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9):7149-7151.

猜你喜欢
系统构建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新时期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探究
电视演播室系统如何提高安全性
多元与协同: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主体关系的路径选择
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服务系统体系构建探讨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