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家庭的策略研究

2022-04-19 22:06韩颖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乡村振兴

韩颖娟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为社会工作在农村的本土化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多元的发展机遇。农村失独老人作为农村特殊的弱势群体,其普遍面临着精神受到重创、经济收入无法保障、日常照料缺位等问题。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分析失独老人的家庭困境和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优势,并提出具体的介入策略。

关键词:失独老人;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介入优势;介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9-0049-03

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写入党章,通过乡村振兴将“三农”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老年人作为农村生活场域的弱势群体之一,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关注的对象。伴随人口老龄化的趋势,2050年前后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87亿。在银发危机的背景下,“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尤其值得关注,目前我国有失独老人的家庭已超百万[1]。

一、农村失独老人及其家庭困境

(一)农村失独老人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是指 60 周岁以上的公民。失独老人是指独生子女意外离世,夫妻不能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老年人[2]。由于本文主要以农村失独老人为研究对象,故将其界定为年满60岁、失去独生子女且不能够生育与收养的农村老年人。

(二)农村失独老人家庭的困境

1.精神受到重創,心理慰藉匮乏。一是养儿防老传统思想与失去独生子女的现实冲击。自古以来农村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因此对于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来说承受的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3]。部分失独老人甚至被贴上“克子”“没人养”等标签,这也使他们不愿与他人交流,心理压力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行为倾向[4]。二是老无所依,基本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失独老人失去了亲缘家庭中最核心的以子女为主体的孝老敬老服务,会觉得失去“靠山”、没有“盼头”。此外,农村休闲娱乐设施不完备,使农村失独老人缺少“走出来”的社会交往途径[5]。

2.经济收入无法保障,养老资本匮乏。一是身体机能衰退,粮食种植困难。农业生产劳动在犁地播种、灌溉除草、喷洒农药、收割晾晒等劳动环节均需要一定的劳力投入。对于逐渐失去劳动能力的失独老人来说,因无法继续耕种土地其经济收入将会更加拮据。二是失去核心人力资本,家庭收入低且来源单一。独生子女是核心家庭中最重要的人力投资。独生子女去世意味着其家庭多年的投资消失,同时意味着丧失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收入[6]。因丧失独生子女且劳动能力减弱,其收入将依赖低额的政策补贴。

3.健康水平下降,生理疾病较多。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生理性疾病不断增多,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7]。此外,因失去独生子女而出现的悲痛、自闭等心理压力以及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表现也直接威胁着失独老人的身体健康,严重的将诱发其他病症。

4.需求与支持不匹配,日常照料缺位。农村传统的代际赡养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因此独生子女是父母的重要照料主体。因多数农村老人不识字,对医院的就诊程序等了解较少,尤其是出现紧急疾病或者需要住院照料时一般老人患病就医都有子女陪伴。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只能依靠老伴互相照顾,若一方或双方身体状况不佳则会处于更加困难的处境。此外,因农村缺少养老院且入住养老院往往需要担保人(多为子女),失去自理能力且有被照顾需求的农村失独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将会成为现实的困境。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老人家庭的优势

(一)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农村失独老人需求高度契合

首先,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旨在帮助服务对象的同时,协助其实现更高层次的“自助”服务目标。社会工作者通过多元施策调动失独老人解决生活困境,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等,从而挖掘案主潜能增强其获得感。其次,老年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服务领域之一,其个案、小组、社区、社会行政等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及其角色扮演,对提高失独老人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的信心,获得社会支持等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满足农村失独老人的多元需求。社会工作者通过扮演使能者的角色相信失独老人有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改善其生活态度,增加其生活的信心。通过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充分调动老人的自我支持及社会支持。同时通过资源筹措者及政策影响者的角色,帮助失独老人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及资源支持。

(二)政策支持与专业化发展

民政部在加强乡镇(街道)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中提出: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乡镇(街道)都有社工站,村(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紧接着,河南省民政厅明确用3—5年时间,推进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实现“一县(区)一中心,一乡镇(街道)一站点,村(社区)都有社工服务”。在服务领域方面聚焦民政领域对象,开展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等领域的服务,要求每个社工站至少配备2名驻站社工。政策支持切实开拓了农村场域的社工专业平台,为开展高质量、专业化的助老服务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支持视域下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家庭的策略

社会支持理论主要是指由社区、社会网络或亲近群体为弱势群体提供的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的支持。从提供角度来看,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8]。

(一)融合多元力量,构建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1.搭建“党—村—站—社”四位一体共治平台。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聚焦“党—村—站—社”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并凝聚党建的强大向心力,将党建引领具化到专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农村地区党委的总揽全局作用,立足社区失独老人的需求建立社区党组织与社工站党支部,定期不定期召开支委会议及党员代表大会,及时学习并传达相关政策及会议精神,提高服务工作的高度,提升服务团队的效能。其次,社会工作者依托社会工作服务站可联结村民组织委员会与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助力提供失独老人的服务介入工作。村民组织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主要成员皆是本区域内的成员,对村域内的失独老人的基本情况较为熟悉,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且村委会可为老人提供健身、娱乐、用餐等场地,可为失独老人群体提供普适性的服务。村民组织委员会作为非正式的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也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具有明确的宗旨与机构的规章制度,服务内容往往贴近民生,是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之间良性互动的核心力量。

2.依托专业系统,发挥主体力量。一是完善针对农村失独老人家庭的保障政策。政策支持可以帮助失独老人获得持续性、普适性的福利。目前针对失独老人家庭的政策在多层次推进,但是针对农村失独老人家庭的福利政策还较为欠缺,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与政策倡导者的角色,在做好充分发挥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整理归纳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完善针对农村失独老人家庭的福利政策。其次,应通过走访入户,加大现有福利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失独老人家庭能够享受到各项该享有的政策。二是购买农村失独老人社会服务,使服务内容更加多元化、科学化。农村失独老人因其生活环境的封闭性,因此其获得的社会服务是相对有限的。针对农村失独老人的需要,政府购买用餐服务、紧急救助、体检康复等相应的社会工作社会服务项目,促进服务资源下嵌使更多老人受益。三是健全心理救助帮扶。农村失独老人相对于农村其他老人,缺少最重要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际照顾与陪伴。因此,老人不仅需要物质支持,同时也需要情感关怀。一方面,鼓励基层社会工作者运用习得的专业知识,为老人提供危机介入、哀伤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失独老人平复伤痛情绪,以免因悲伤过度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另一方面,在春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组织慰问关怀活动,也可以在失独老人中征集志愿者参与活动策划及执行。活动理论认为,失独老人通过参与或者体验团体活动,可以减少他们的失落感,增加相应的归属感与价值感。四是搭建针对老年人的便民服务平台。对于多数农村老人来说,尤其是对于失独老人来说,文化水平低且无人辅助其学习使用,因此往往会存在对于扫码支付、网上预约或自助办理不会使用等技术难题。社会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教会老人接打手机电话等基本操作。同时,政府部门可鼓励便民服务场所设置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接待平台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可依托智慧养老产品,搭建智慧养老模式,帮助老年人在遇到危机情况时自动报警求助,打造“智慧养老”新模式。

3.构建社会性系统,互助帮扶解难题。一是确立“我助人+人助我”互助式养老理念。在农村传统的生活场域中,依托“时间银行”组织低龄健康的老年人一对一或一对多地为失独高龄老人提供基本的代购生活用品、陪护看病、代耕土地、日常用餐等服务,同时其需要的时候可用自己的服务时长换取服务。利用“积分银行”或“时间银行”鼓励农村中青年等其他群体参与农村失独老人帮扶服务,兑换的积分可以到指定爱心超市兑换必要的生活物品,实现互惠互利。二是聚焦失能失智老年群体,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社区可积极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医疗保障、离家庭近、整体费用比医疗机构低等优势,建立集中照顾的医养结合照料模式,同时可根据服务需求建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

(二)组织亲缘、地缘群体,搭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1.家庭及亲人支持。费孝通先生指出农村中的基本群体就是家。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三角关系是家庭组织的轴心[9]。农村失独老人在失去独生子女后,其情感关系的主轴转化为夫与妻之间的线性关系。对于老人来说,面临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危机情境,丧失子女对其来说是莫大的打击。尤其对于独生子女家庭,传宗接代的街角压力使老人承受更加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的过程中,应引导夫妻双方相互关注对方,为彼此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此外,社会工作者应积极调动失独老人的亲缘群体,引导近亲属主动关心帮扶失独老人,主动为其提供物质支持,及其心理安抚。

2.邻居及朋辈群体支持。费孝通指出,在农村若干“家”联结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地域群体,就形成了所谓的乡邻。乡邻通常在日常生活、婚丧嫁娶中相互帮忙不计报酬。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失独老人多与邻里群体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加其归属感,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引导有相同经历的农村失独老人家庭建立支持小组,帮助他们通过压力宣泄得到情感共鸣缓解负面情绪,同时习得新的兴趣爱好,积极调节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3.自我支持。经过训练具备资质且具有丰富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危机介入的方法,引导失独老人自主宣泄情绪,使老人接受失去子女的事实,避免老人因过度悲伤产生抑郁、自杀等行为。同时,可以通过叙事性缅怀,让老人回忆起愉快、幸福的往事,帮助他们改善当前的情绪状态。也可通过工具型缅怀法,引导老人调整生活状态,解决当前问题。

失独老人家庭是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风险产物”,农村失独老人作为农村特殊的弱势群体,普遍面临经济、心理、生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困境。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社会工作融合依托政府、社会组织等专业系统的多元力量及组织家庭及亲人、邻居及朋辈群体为农村失独老人搭建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为解决农村失独老人家庭问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郭震威,郭志刚,王广州.2003—2050年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夫妇人数变动预测[J].人口研究,2005,(2):2-3.

[2]  黄耀明.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  李腊梅,赵媛,陆涵.“失独家庭”养老困境及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3):232-233.

[4]  倪小玲,谢聪,刘晓东,等.失独家庭人群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20,(14).

[5]  宋耀萌.优势视角下个案工作介入失独老人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苏州:蘇州大学,2020.

[6]  丁志宏.中国老年人经济生活来源变化:2005—2010[J].人口学刊,2013,(1).

[7]  李妍.苏州市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8]  陆娟,张方屹,宫火良.社会支持研究的新视角:最优匹配理论[J].保定学院学报,2021,(1):115-120.

[9]  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