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坝院士林皋

2022-04-19 05:28沈黎明
莫愁·时代人物 2022年4期
关键词:设计院大坝抗震

沈黎明

林皋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皋为我国多个重点水利工程与核电站建设解决抗震难题。他的科研轨迹伴随着我国从筑坝大国到筑坝强国逐步迈进。如今,年过九旬的他服务国家需求的脚步仍未停歇。

林皋1929年出生在江西南昌,父亲是一名邮局职员。虽然家中并不富裕,父母还是拿出省吃俭用的积蓄,将他送进学校读书。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空袭南昌,林皋一家背井离乡,踏上了逃难之路。颠沛流离中,林皋仍然坚持读书。1946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五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1950年,刚成立不久的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急需师资力量。林皋得知被分配到这所高校任教时说:“国家需要第一,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于是,他意气风发地来到大连。不久,学校经考核选送他攻读水能利用专业研究生。1954年,林皋以全班唯一一名优等生的成绩毕业,回到大连工学院,开始了科研、教学生涯。

1956年,我国要在广东流溪河上兴建国内第一座双曲拱坝,承担设计任务的上海设计院经过论证认为,如果采用传统的坝顶溢流泄洪方式,对大坝基础冲击较大,可能影响安全,于是反复研究后提出了坝顶挑流泄洪的方案。这一方案是否可行,关键要论证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对大坝安全有没有影响。

为了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上海设计院寻访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请求承接试验工作,但都因试验难度大,被婉言拒绝了。上海设计院辗转找到大连工学院,时任校长屈伯川接下了试验任务。校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任务交给林皋。林皋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但更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迫切性,毫不犹豫地表态:“我一定完成任务。”

年仅27岁的林皋迅速带领团队投入工作,在资料、设备、试验材料匮乏的条件下,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奋斗,最终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建成大型机械式振动台,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拱坝振动试验,得出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结论,为拱坝挑流泄洪方案得以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技术论证。不久,这项试验研究成果在国际水利技术科学交流会上受到好评。取得如此重要的科研成果,林皋很快成为我国大坝抗震研究领域年轻科研人员中的佼佼者,不断承担重任。

1958年,我国要在云南地震活动区以礼河上建一座土石坝,林皋领受了土石坝抗震技术的研究任务。当时,我国土石坝抗震技术几乎是空白。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林皋和团队成员不是奔走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就是扎进实验室里,最终研究制订出土石坝抗震方案。施工单位采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几年后,林皋又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支墩坝模型的纵向弯曲抗震稳定试验研究,并提出了拱坝与重力坝地震响应的计算模型,为我国大坝抗震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丰满大坝拟增建泄水隧洞。要完成这一工程,首先要做大药量水下岩塞爆破。如何爆破才能确保大坝安全呢?东北勘测设计院开始组织人员进行专题研究,但花了几年时间也没研究出满意方案。1978年,设计院慕名找到林皋,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林皋知道丰满大坝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当即爽快接受了委托。随后,他调阅大坝资料,奔赴实地考察,充分准备后开始编制动力计算程序进行分析、计算、设计。经过数月奋战,他完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报水电部后顺利通过审查。1979年5月,丰满大坝水下岩塞爆破一举成功。林皋的这项研究成果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不久,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在我国迅速发展,核电站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成为核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1984年,林皋加入制订我国核电抗震规范的编制工作中,担任结构组组长,带领全组专家历经八年多的调研、编撰,于1992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核电抗震规范。其间,林皋还根据国家需求,先后带领科研团队为解决红沿河、田湾、防城港等核电站的抗震适应性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林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进入21世纪,我国水电能源建设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一批接近300米这一世界大坝顶级高度的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这些大坝大都建于长江、黄河上游地震活动区,因此大坝设计中抗震是关键技術之一,已古稀之年的林皋屡担重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各大坝抗震设计出最可靠方案。这些方案提高了我国大坝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的水平,有利推动了我国大坝抗震研究跻身世界前列的进程。

林皋作为我国大坝抗震领域的权威、学科开创者、国家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学术领导人,不仅在科研上成果丰硕,还为这一学科培养了大量人才。

林皋从1981年开始带研究生,几十年来辛勤耕耘,培养出一百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林皋治学严谨,除了上课教授、答疑解惑外,还对学生写的论文严格把关,从文章结构、公式推导到遣词造句、标点使用,都一丝不苟。

浙江大学教授闫东明是林皋带过的博士生。他记得一次拿着刚写完的论文去找林皋审阅,当得知已经很疲惫的老师第二天还要出差时犹豫了。林皋看了闫东明一眼,又看了一眼他手中的文稿,微笑着说:“把论文放下吧,我在赶写一个报告,你的论文明天上午给你。”第二天一早,林皋将论文交给闫东明。近20页的英文论文上,林皋密密麻麻地做了大量批注。谈到此事,闫东明动情地说:“导师给了我治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两把金钥匙,我受益终生。”?林皋执教几十年来,培养的学生大都成了行业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王复明,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楼梦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宪京等一批国家栋梁都出自林皋门下。

林皋在科研和育人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如今,年过九旬的林皋,依然以一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努力工作。他说:“我希望多做一点,多为我国水库大坝建设尽一份力。”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尽显拳拳之心。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欢
设计院大坝抗震
桥梁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设计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分析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如何在CAD中快速绘制颗粒分析曲线
大坝利还是弊?
论合同管理在设计院中的应用
底框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解析
浅析地产开发过程中对土建环节的造价控制措施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