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身认知为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2022-04-19 20:46李娟胡小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6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道德与法治小学

李娟 胡小清

【摘要】具身认知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身体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模式可以逐步向以具身认知为导向的课堂模式进行转变,主张构建身体与认知共同参与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结合实际问题和具身认知理论探究相应的解决策略,如,情知交融重熏陶、道法交融重发掘、活动感悟重体验、以评代促重激励,通过此四项教学策略调动学生身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为学生构建高效教学课堂,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具身认知;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当代《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仍在采用脱离生活实际的道德观念说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脱节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导致学生提不起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显然难以实现课程目标。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哲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知识最初是与身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具有天然的身体维度。但目前,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身体维度,也就是把教育对象当作身心分离的个体来看待。而法国身体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梅洛·庞蒂开创了具身认知研究的新时代,在其代表作《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了具身哲学的思想。具身认知也译“涉身”认知,其主要含义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是人的认知过程、感知能力,如,知觉的广度、可感知的极限等都是由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其次,认知的内容是由身体提供的,我们的身体及身体同世界的互动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原始概念;最后,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

因此,教师可以将具身认知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學中。下面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究教材中蕴含的道德观。分析教材所要让学生学习、掌握的道德观念,从而认真做好对教材的分析与解读、指导教学。倡导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身体实践而展开学习,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四大教学策略。

一、情知交融重熏陶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培养目标可以与学校的育人目标、校训等结合起来,将教学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以达到学生发自内心、自主地践行美德,使学生时时处处沉浸于正确的道德观要求之中,让学生在熏陶中增强爱国爱党情感,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可以结合我校“五优”中“品德优”的评选,鼓励学生一起与家长志愿者参与校门口志愿活动等特色活动,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在情知交融中受到熏陶,感受获得帮助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之前需要用心了解他人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真正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做一个有爱心、懂得爱、会爱人的新时代好少年。在教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一课时,可以利用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本节《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的研学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与爱国主义素材近距离接触,通过亲眼看到、亲手触碰,亲身感受来培育志向高远、全面发展,为祖国作贡献的现代小公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素养。

二、道法交融重发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把教授方式从“老师讲道理”转变为“学生说感受”,基于现有的教育教学环境,结合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出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单纯地接受道德观念到身体力行地发掘需要感悟的道德情感。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授课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公共规则”的视频,创设相对应的情境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让学生的思维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生,在辩论中自己发掘遵守公共规则的重要性。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清新空气是个宝》时,教师可以将学习放在生活中,请学生每日向爸妈询问记录当天真实的空气质量,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走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发掘目前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增强学生爱国爱党情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也涉及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其严谨性要求教师尊重其条文的准确性,但是条文的复杂性又给小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所以,为了避免法治教育的生硬和枯燥,可以让学生自我发掘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一课时,应该将法制教育落实到生活中,让学生脱离课堂的限制,在生活中认知法治教育,从而发掘现有的国家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提高学生明志善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活动感悟重体验

“身体”是一个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有机体,可以不用限定在固定的教室空间,要在环境中将身体经验嵌入到道德认知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小学《道德与法治》应改变课堂教学中“限在桌前,陷在听中”的现状,进一步让学生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美德,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富有特色活动的具身认知中,逐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断进行自我的反思与体验。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一课时,可以将课时安排在节假日前后,布置引导任务,让学生有机会真实地感受家乡文化,避免授课时学生对该教学内容一无所知,缺乏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了解家乡、关心家乡,从而提高教学时效性。在教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一课时,可以将授课时间安排在植树节前后,将上课场地安排在学校生物园,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自然、明白保护自然的意义。

四、以评代促重激励

有效的评价体系能成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我监控的思维地图。通过评价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展,开展自主探求,学生知道“要做怎么”和“怎么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自主性。表现性评价就像无形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不需要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进行强调和指导,把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现象,并大胆表达想法,在小组合作下,积极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提升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基于此评价工具,教师和学生对评价有据可依,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明晰下一步教学的方向,促进学生查漏补缺。

如,在教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水滴的诉说》时,组织学生记录身边人节约用水的好做法,和同学分享。在这里采用表格式的表现性评价,此评价标准也是学生行动的地图。学生提前知道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他们要完成及要注意的事项。与此同时,也明确了讨论过程不能闲聊和漫无边际地过度延伸,记录员要做好记录。所以,此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小组讨论评价表快速地了解各小组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下次的合作,各个学生也可以通过本次合作的结果,有据可依地改进自己的表现。

具身認知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身体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具身认知理论不仅批判传统教育学中身体与心灵分离的情况,而且强调身体在教育教学课程实践中的复归,并构建身体与认知共同参与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身体经验嵌入到道德认知中,促进学生认知的形成。因此,“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模式应该要逐步向以具身认知为导向的课堂模式进行转变,将具身认知的学习概念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情知交融重熏陶、道法交融重发掘、活动感悟重体验、以评代促重激励),从而构建高效生动、开放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情操,并能将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实到实践中,为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思路。其教学策略也可推广到其它学科或领域,如,应用具身认知策略进行语文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激励与课堂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孟伟.如何理解涉身认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

238(12):75-80.

[2]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10.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道德与法治小学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