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建共享下的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建设研究

2022-04-20 11:54孟然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开课公共图书馆

孟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公共数字文化工程

摘 要:文章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图书馆公开课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的具体做法与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有序推进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建设,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3-0019-04

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信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终身学习、全民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辅助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能[1],还是我国公共文化繁荣与发展强有力的实施工具。随着公众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及教育方式的推陈出新,传统的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已满足不了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迫在眉睫。2013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普适性的知识传授方式在我国兴起[2],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纷纷加入MOOC行列中,打造了一批诸如“国图公开课”的精品项目,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图书馆特色的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公共图书馆公开课的运作离不开优质的资源,而资源的协作与共享将是未来图书馆公开课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于2015年启动图书馆公开课项目,秉持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逐步形成了体系完善、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质量优良的公开课建设体系,为资源共建共享下的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1 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开课建设的意义

1.1 以图书馆公开课为载体,构建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新模式

开展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作为公众教育普及的重要服务阵地,公共图书馆一直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多样的文化教育与培训活动,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但是,传统的图书馆社会教育模式一般以线下活动为主,目标群体是到馆用户,服务范围较窄,服务对象单一。与其他MOOC不同,图书馆公开课的特点是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支撑、以推广普及教育为己任、以公益性课程为手段、以知识网络构建为基础。以图书馆公开课为载体,公共图书馆可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范围,构建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实现社会教育的个性化、平等化、网络化和共享化发展。

1.2 以图书馆公开课为平台,实现数字资源整合应用

公开课不仅是一种资源载体,还是一项有价资产[3]。公共图书馆可把公开课与围绕课程主题的背景知识、相关文献资源等馆藏资源结合起来,通过对知识点的挖掘、提炼、标引与组织,形成一种优质、可重组的学习资源,以实现信息及知识的快速检索与發现。公共图书馆可把公开课作为一种新生的数字资源进行收集与管理,通过分类、整理的方式建设基于公开课的资源库,以增加馆藏电子文献资源量,实现数字资源整合应用,提升服务能力。

1.3 以图书馆公开课为契机,宣传推广馆藏资源

近年来,随着图书馆读者的不断流失,宣传推广馆藏资源、图书馆营销成为图书馆行业关注的重点。公共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社会教育方式,以图书馆公开课为契机,建设一站式公开课搜索与展示平台,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打造图书馆的服务品牌,宣传推广馆藏资源,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用户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图书馆公开课项目实践

2.1 项目概况

为了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促进图书馆社会教育业态的升级,相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正式启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图书馆公开课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方式,实现图书馆传统社会教育阵地服务与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的线上线下联动,打造图书馆界公开课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是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在社会教育方面的一种创新性实践。该项目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建设公开课精品课程为目标,以期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该项目以共建共享为原则,通过国家图书馆带动省馆、省馆带动市馆的三级联动机制,联合全国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公开课资源。同时,为完善公开课资源的制作、管理与应用模式,相关部门制定了涉及公开课建设全流程的管理规范,实施了配套的公开课人才培养计划。截至2020年,图书馆公开课项目已制作21,334节精品课程。

2.2 项目特点

2.2.1 统一的建设标准。公开课课程质量是影响用户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在全国共建的前提下,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在项目建设初期依据总体的目标要求与建设流程,制定了相应的资源采选与加工标准,以保证公开课课程的规范性与可用性。图书馆公开课的采选应符合普遍性、知识性、特色性的要求。普遍性是指课程内容适合普通公众使用,能够提升公民文化水平的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而非高校学历教育课程。知识性是指公开课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非专业技能的培养。特色性是指选题内容与地方的社会、文化、历史及区域内公众需求相关的课程,能够体现各地区的人文特色。资源加工标准主要针对公开课的前期录制和后期制作阶段,相关部门制定了对象数据加工标准与元数据著录细则,采用CNMARC进行元数据的著录,以保证课程元数据的统一性与规范性。此外,相关部门还设计了供各馆参考的版权授权书,规范了授权标的及授权范围,便于后期的版权管理与维护。

2.2.2 极具特色的课程内容。优质的资源内容能提高用户黏性及活跃度。相关的统计结果显示,已建设完成的图书馆公开课一般以地方特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健康养生、法律普及、技能培养等也成为图书馆公开课的选题,教育类课程成为建设数量最多的课程类型,不同级别、不同区域图书馆的公开课主题存在差异。公共图书馆通过收集整理本地区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以公开课的形式展示给读者,如苏州图书馆的《苏州历史文化》、衡水市图书馆的《口梆子的渊源与发展》、安徽省图书馆的《皖江戏曲文化》、山西省图书馆的《说说大同人,谈谈大同事》、合肥市图书馆的《合肥有个段祺瑞》等,以期实现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2.2.3 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能有效提升公开课制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及实操能力。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针对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制作相关人员实施定向培养,涉及公开课的设计、制作、剪辑、编目、加工等业务培训。相关部门策划了不同的培训方式与课程内容,把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以期满足相关人员的个性化知识需求,为项目建设提供多维度的智力支撑。

2.2.4 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图书馆公开课的共建共享是对公共图书馆资源联建“众包模式”的进一步探索,目前该项目通过国家图书馆、省馆、市馆三级联动机制,已带动全国近200家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开课资源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省市级图书馆的公开课建设服务体系。从角色定位上看,国家图书馆作为项目的引领者,主要负责项目标准制定、选题审核、数据验收及流程管理;省馆除要完成本馆的公开课资源加工建设外,还要负责本省建设内容的统筹与管理;市馆需要按加工标准完成公开课的制作。

3 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策略

3.1 课程选题方面

目前,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制作面临选题单一、多家图书馆重复建设等问题,原因主要是公开课选题往往依赖馆员的主观臆断,缺少针对用户的需求分析。公开课从策划到发布有一个周期,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制作公开课时要注重选题的时效性,以期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满足他们的需求,实现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首先,公共图书馆可通过调研、反馈、后台捕捉用户行为等方式,了解目标用户的知识需求与兴趣偏好,确定课程的应用场景。其次,公共图书馆可对目标用户进行细分,确定多个核心选题。再次,公共图书馆可按照不同应用方向,适当拓宽选题范围,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最后,公共图书馆可创新公开课的选题模式,根据阶段性的读者活动内容(如阅读推广、专题资源推介活动等),制作相关的公开课,丰富活动内容,提升资源利用率。

3.2 课程管理方面

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制作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公开课管理一般涉及课程资源管理及版权管理。在版权管理方面,虽然该项目已提供版权授权书的参考模板,但由于各馆的使用需求及服务方式存在差异,其版权授权书的授权标的、授权范围及使用途径也需要随之改变,否则,公共图书馆所获版权的授权不足将引发一系列版权问题。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规范公开课的制作流程,针对公开课选题与策划、教师选择、意识形态审查、课程加工制作、成片质量把控、版权管理、后期维护更新等问题,制定一套完整、严格、成熟、易于执行的标准;注重公开课的后期维护与更新,如公开课资源的及时更新与下架、公开课及其参考资源版权状况的定期梳理、版权豁免条款的争取等。

3.3 课程服务方面

公开课课程结构不合理、展现形式单一、知识内容关联度低、知识服务缺失是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在服务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制作过于追求“多而全”,忽略了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与知识内容的完整性。公共图书馆无法完全摆脱传统公益性讲座的影响,多数公开课仅是传统讲座模式的场景再现,缺乏生动直观、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4]。公共图书馆公开课一般以主讲人讲解的视频方式呈现,缺少课程相关资料的支持,无法帮助用户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少量公开课虽然拥有丰富的关联资源,但缺乏有效的知识整合与利用。

知识服务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公开课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公共图书馆实现智慧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因此公共图书馆要从资源建设与知识揭示两个层面统筹考虑公开课的制作。在资源建设层面,公共图书馆要规划多维度、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帮助用户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丰富课程表现形式,实现各种类型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调用相关参考材料,建立课程资源与其他资源的交叉关联,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与结构化构建。在知识揭示层面,公共图书馆可在获取相应版权的前提下对公开课资源进行知识内容的抽取与组织,并借助知识组织技术,开展智慧化、高效化、便捷化的知识服务;通过对课程中的人物、事件、作品、机构等标识进行精细化标引,形成细颗粒度的知识条目,构建知识集成仓库,为后续知识服务提供底层数据支撑,提高资源利用率。

3.4 课程宣传推广方面

虽然图书馆公开课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在具体实践中图书馆公开课存在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发布途径单一、宣传范围较窄。公共图书馆一般通过图书馆阅读活动,以资源嵌入及链接的方式向用户推广公开课资源,或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推送公开课的相关内容。这些方式仅适用于图书馆已有的用户群体,如何有效激活新用户,加快新用户的裂变速度,已成为公共图书馆亟须解决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应在原有行业内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合作对象、内容及领域,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公开课的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公共图书馆可与知名在线教育平台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把图书馆公开課“挂靠”在在线教育平台或与平台合作共建的方式,拓宽课程发布渠道,实现资源的互通与共享。随着抖音、bilibili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短视频产品已在我国实现了较大比例的人群覆盖,各平台也相继推出扶持计划,扶持文旅机构的内容产品,以实现平台与文旅机构的双赢。公共图书馆可借助短视频平台迫切需要优质内容这一趋势,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公开课,吸引图书馆外的新用户,以达到“引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洪波.公共图书馆应对MOOC的创新策略与服务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5):177-181.

[2] 罗玲,梅晓丹.国外公共图书馆开展MOOC服务的实践及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4):149-152.

[3] 刘丽敏.国外图书馆在MOOC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及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2016(4):137-141.

[4] 刘宇.MOOC冲击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SWOT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4):26-31.

(编校:孙新梅)

猜你喜欢
公开课公共图书馆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探究公开课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