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凝视理论下“景区+ 图书馆”的建设路径探讨

2022-04-20 12:13刘静静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景区图书馆

刘静静

关键词:旅游凝视;“景区+图书馆”;文旅融合

摘 要:“景区+图书馆”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发展模式的创新尝试。文章引入“旅游凝视”理论,分析了旅游凝视的特性,提出了基于游客凝视、东道主凝视、旅游规划者凝视和政府凝视的“景区+图书馆”建设路径,以期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不断推动文旅融合和“景区+图书馆”模式的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3-0081-03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图书馆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契机。“景区+图书馆”模式也在探索中不断推进,在为旅游景区增加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图书馆的人文景观化发展开拓了新思路。“景区+图书馆”模式建设和发展需根据游客体验不断调整和改善,而旅游凝视正是游客体验的反馈。旅游凝视不仅影响旅游地的文化变迁,同时还影响游客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图书馆从旅游凝视理论视角出发探索“景區+图书馆”建设路径,有助于促进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提升。

1 旅游凝视理论

凝视是人们观察、关注客体的一种方式和动作[1]。凝视理论源于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1990年,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首次提出旅游凝视理论,认为这种凝视具有反向的生活性[2]。虽然凝视主要是旅游体验中的视觉体现,但又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凝视行为本身又受种族、年龄、性别、观念、认知、技能、期望等约束,与游客的欲求、动机、行为等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凝视在国内外旅游研究分析中不断被应用,如:以色列学者Maoz通过对在印度旅游的以色列背包客的研究提出了“东道主凝视”和“双向凝视”概念[3];我国研究者成海认为旅游凝视的内容包括游客凝视、东道主凝视、旅游规划者凝视及政府凝视[4],吴茂英则认为旅游凝视不仅包括游客凝视、当地人凝视、专家凝视,还包括游客间凝视、隐性凝视,以及各凝视力量之间的相互凝视[5]。

2 旅游凝视的特性分析

在厄里看来,旅游凝视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反向的生活性,即人们不定期到异地旅游是想通过凝视与其生活完全不同的独特事物来获得新奇、愉悦等心理体验。二是支配性,即在旅游体验中视觉起支配和中心作用。三是变化性,即旅游凝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及社会群体中存在差异与变化,这也是旅游动机和消费偏好存在的重要因素。四是符号性,即旅游凝视是某特定景点意义符号的生产与消费。五是社会性,即旅游凝视在专家、大众传媒、旅游图书资料、推广营销手段等相互配合下被社会性地组织和系统化。六是不平等性,即游客与东道主间的凝视与被凝视因社会分层而隐含着不平等[6]。

凝视是双向的,对旅游来说,既有游客对目的地的凝视即游客凝视,又有旅游地原住民对游客的凝视,即东道主凝视。除此之外,还有旅游规划者凝视、政府凝视等。成海认为,旅游规划者凝视实际上是一种专家凝视,是权利、权威的代表,其目的是为游客建构值得凝视的客体,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政府凝视则是政府的一种监控,通过凝视方案控制游客凝视和东道主凝视的各个方面[7]。

3 旅游凝视理论下“景区+图书馆”的建设路径

旅游凝视有助于加深东道主对旅游地历史、文化、空间等的认知,提高东道主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促进旅游地文化的再现、创新与发展,为游客凝视提供更多的资源。景区是游客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因素,是呈现旅游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景区与图书馆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综合利用二者在空间、资源、功能上的优势,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

3.1 基于游客凝视的“景区+图书馆”建设

反向的生活性是游客选择到别处旅行的动因。由于游客在性别、年龄、认知、阅历、期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他们凝视的关注点不同,所期待的旅游体验也不同。此外,游客在不同时期出行和消费的偏好也不同。因此,“景区+图书馆”建设不仅要吸引初次到访的游客,更要吸引游客故地重游以获得更多满意的旅游体验。

在旅游凝视理论下,图书馆应嵌入旅游景区利用景区空间构建图书阅览的新阵地,布局和装饰应体现当地建筑风格和特点,同时选取能够展现当地历史文化的图书、文创产品等,以满足游客的反向生活性需求。例如,福建省图书馆与福州植物园共同打造的“清新书苑”,除设置福建文献、植物花鸟、少儿绘本等主题图书专架外,还加入了文创展示、互动体验等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杭州西湖景区岳王庙内的“启忠书吧”,结合景区特色为读者提供了60余种、近200册与岳飞相关的图书以及杭州人文历史类图书,读者在浏览期间能够更好感悟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和当地的历史文化;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的重渡沟分馆不仅配置了旅游地理、健康美食类图书,还设置了朗读亭、数字阅读设备及AR体验设备等吸引游客;铜陵滨江码头图书馆是一个由码头改建的最美“江上书屋”,完美地融合了工业风与自然元素,读者身在其中,低头遨游书海,抬眼烟波浩渺,在书本与自然之间自由穿行。

3.2 基于东道主凝视的“景区+图书馆”建设

东道主凝视是指旅游地原住民对游客形象的整体认知,将影响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和行为[8]。在凝视过程中,东道主不只是游客凝视和权利施加的对象,而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成为凝视行为的主体,大胆凝视游客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Maoz对印度3个背包客的研究发现,当地居民以积极的交流姿态凝视背包客的行为与需求,并进行行为和经营活动调整,既获得了适当利益也保护了自身权利[9]。需注意的是,东道主凝视通常会受文化差异影响,因此在“景区+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东道主的接待、服务等方式既要积极、主动、大方,又要根据游客行为、目的、需求等,在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情况下调整自身行为和经营活动,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尽量降低自身文化和主体地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此外,视觉在旅游体验中起着支配性作用,特定的景点意义符号的生产与消费是东道主进行凝视的重点,因此,图书馆在“景区+图书馆”建设中可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非遗作品展示,以及民族风情体验、文化体验等活动,如:四川省图书馆的文创产品包括蕴含大熊猫元素的丝带、摆件,以及四川重点文物图案的胶带、耳饰等,这些极具当地特色符号的文创产品不仅能够极大满足游客的凝视需求,还能有效促进蜀地文化的传播。

3.3 基于旅游规划者凝视的“景区+图书馆”建设

在营销专家、大众传媒、书籍、营销手段等的相互配合与作用下,旅游凝视不再是单纯的凝视与被凝视,而是被社会性地组织和系统化了。一般而言,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易受相关报道、书籍介绍、营销图片等影响,并寻找报道、图书、图片中的凝视点进行凝视,这些备受青睐的凝视点的塑造成为旅游规划者凝视的重点和目标。因此,在“景区+图书馆”建设中,旅游规划者需从各方面挖掘、凝练当地的特色,构建特色凝视物,将图书馆景观化,吸引游客的关注与凝视,如:山东省图书馆的国学分馆位于大明湖景区,是一座典型的馆园结合式建筑,红砖打造的建筑外面极富年代感,满院的树木更增加了环境的清幽,结合来路的些许蜿蜒曲折,曲径通幽之境便呈现在游客眼前了;岳阳市图书馆新馆按照馆岛一体规划建设原则,將图书馆和螺丝岛及周边水域打造成集图书阅览、文化展示、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岛,成为岳阳市新的景区和文化地标;北海市图书馆与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联合建在4A级景区的海岛智慧书房——涠洲岛智慧书房,为岛上居民和游客提供图书借阅、音乐欣赏、听书、上网等服务,成为很多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地;重庆市涪陵区图书馆816小镇分馆设立的“星光书院”,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文化和阅读需求,还呈现出816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三线文化建设。

3.4 基于政府凝视的“景区+图书馆”建设

政府凝视是控制旅游凝视各环节的监控力量,将旅游凝视,尤其是游客凝视和东道主凝视按照旅游规划者和地方政府制订的“凝视方案”框限在预定的“展演舞台”上[10]。“景区+图书馆”建设中的政府凝视既是一种对各方凝视起监督作用以及对凝视主体起调节作用的力量,同时也是被凝视的对象。在政府凝视下,凝视者需站在游客的角度审视眼中的旅游世界,这样的旅游世界是旅游者在直觉体验基础上经过领悟与反思而呈现的,是游客凝视的产物。游客凝视的符号及其背后的意义正是旅游规划者和地方政府需要关注的重点。“景区+图书馆”不是简单地把图书馆搬到景区,也不是把图书馆装修成景区,而是要在充分发挥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基础上体现图书馆的馆藏特点和文化魅力,形成具有本地文化意义的特有符号,从而与游客的意义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让图书馆成为游客凝视的关注点和旅途中的必到打卡地。例如,天津滨海图书馆凭借“滨海之眼”造型和三维感梯田形态的“书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来打卡者络绎不绝,独特的设计为读者带来了别样的空间体验,让读者通过视觉与空间走近大自然,在人与自然的交融中体味阅读之美;北京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角楼图书馆,坐落于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是一张京味十足的城市文化名片,汇聚了老北京文化特色,致力于讲述北京的人、事、物,专门设立了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展示区,以满足读者对老北京文化的凝视需求[11]。

4 结语

“景区+图书馆”模式是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发展的创新尝试,旅游凝视理论的引入为“景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新路径,提升了文化传播和文化活动的创造性和趣味性,既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与功能探索。图书馆应在游客凝视和东道主凝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规划者凝视和政府凝视的重要作用,在满足游客旅游体验需求的同时,保护旅游地的文化自主权利,巧妙利用景区资源及当地文化打造特色凝视物,高效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引领图书馆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厉新建.文化旅游、旅游凝视及其他[J].旅游学刊,2013(11):8-10.

[2] 约翰·厄里,乔纳斯·拉森.游客的凝视[M].黄宛瑜,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6-88.

[3] Maoz D.The Mutual gaze[J].Annu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1):221-239.

[4][7][10] 成海.“旅游凝视”理论的多向度解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8-69.

[5] 吴茂英.旅游凝视:评述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2(3):107-112.

[6] 刘丹萍.旅游凝视:从福柯到厄里[J].旅游学刊,2007(6):91-95.

[8] 罗鲜荣,黄松山.东道主凝视下的中西方背包旅游者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6(11):32-41.

[9]Jordan F, Aitchison C.Tourism and the sexualisation ofthe gaze:solo female tourists’experiences of gendered power,surveillance and embodiment[J].Leisure Studies,2008(3):329-349.

[11] 李拉扬.“旅游凝视”视角下的城市研究:从城市性到城市景观[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7.

(编校:徐黎娟)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景区图书馆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图书馆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