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大验证小探究”教学案例分析

2022-04-20 07:10李江肃盛国跃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遗传物质噬菌体

李江肃 盛国跃

摘要:本文分析了“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由传统的“探究实验”教学思路重构为“大验证小探究”教学思路的教学实践,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噬菌体;肺炎双球菌;转化因子;遗传物质

1 教材分析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是浙科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4个实验证明了核酸是遗传物质。这4个实验展示了人们在科学知识探索过程中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是开展实验教学的优选素材。但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就已经知道核酸是遗传物质这一事实,所以在备课过程中需摒弃原有教学思路而另辟蹊径,即尝试着把原有的“探究实验”思路重构为“大验证小探究”思路,并引导学生按逻辑顺序去重排4个实验的先后顺序。本节课通过教学思路的重构可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 教学目标

(1)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学习科学家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逐步发展形成科学思维。

(2)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自主设计,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升对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能力;通过对“噬菌体侵染实验”整体实验设计思路的分析和侵染过程的模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合作实践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感悟在对遗传物质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探索过程中的艰辛;深化对生物科学史本质的认识,形成可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意识、观念或思想方法,并以此生命观念指导后续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究。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學难点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

4 教学设计流程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采用“大验证小探究”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围绕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研究这一主线,再现实验设计及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具体教学设计如下:创设导入→得出结论→设计实验→验证推导。

5 教学过程

6 教学反思

客观地讲,这节课有可取之处,但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或欠缺之处。首先,把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归为“大验证”或“小探究”都不合适,毕竟这个是实验的作用只是发现转化因子而非探究或验证遗传物质;其次,尽管课前已让学生预习过本节内容,但无奈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学生需要思考和参与互动环节耗时较多,这不可避免导致在一些知识点的详解上有所取舍;再次,DNA复制方式作为知识补充简单告之学生,且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模拟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仅展示其产生2个子代噬菌体的过程,这就会导致学生误认为所有的子代噬菌体DNA双链均是一条链含32P一条不含32P,该错误认识只能在后面的练习中通过建模加以纠正;第四,课堂上一些突发情况预计不足,例如一些学生的回答严重偏离主干知识,导致自己不知所措,应对不力,这就要求在今后教学中多积累一些类似的应对策略与技巧,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猜你喜欢
遗传物质噬菌体
植物青枯菌噬菌体保存方法的研究
科学家发现最大噬菌体
有害细菌终结者:噬菌体
噬菌体疗法有望对付“超级细菌”
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会学”
探究“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论证式教学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的简单尝试
基于拉曼光谱分析寒地水稻叶片的有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