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错题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2022-04-20 14:56刘冬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错题高中数学

刘冬

[摘  要] 错题就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极好素材,同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基于理论与教学实践,文章认为:觅错,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析错,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纠错,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性.

[关键词] 错题;思维品质;高中数学

日常教学中,时常碰到一些错题. 面对错题,有的教师“舍而弃之”,有的教师“改而用之”,有的教师“将错就错”. 笔者认为,对待错题,可以检验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成熟程度. 面对错题,教师能因势利导,错题就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极好素材,同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于这一点,笔者拟通过几个教学片段作一探讨.

[⇩] 觅错: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给出题目及其错解,让学生探究错误原因,在寻找错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由浅入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片段1:

在一堂“立体几何”课上,笔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

已知某长方体的对角线的长为8,它的长、宽、高之和是14,试求该长方体的表面积.

经过五分钟的思考与解答,学生中主要出现了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1:设长方体的三边为a,b,c,则a2+b2+c2=64①,a+b+c=14②,所以长方体的表面积为(a+b+c)2-(a2+b2+c2)=132.

解法2:由①-8×②,配方得(a-4)2+(b-4)2+(c-4)2=0,所以a=b=c=4,故长方体的表面积为6×42=96.

按理说,正确的不同的解法会得到相同的结果,但以上两种解法的答案却迥然不同. 孰是孰非?学生诧异,都纷纷审查自己的解题过程是否有漏洞. 经过数分钟的斟酌与推敲,学生觉得两种解法都无懈可击. 难道是题目有误?一个大大的问号悄然出现了. 又经过几分钟的合作探究,学生终于发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合理:因为≥

=

2,即a2+b2+c2≥,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一道错题.

笔者问道:“那么长、宽、高之和最多是多少,问题才能有解?”学生经过一番探索后得出:a+b+c≤=8.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把原题“改邪归正”后再解答就不是难事了.

片段1给出的错题,是笔者教学中特意留给学生的一个“陷阱”,目的在于让学生去争论、去辨析、去质疑、去反思,在失败与挫折中求发展. 同时,也想通过不等式与立体几何知识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试想,倘若笔者起初就给学生一个“正题”——“已知长方体的对角线是9,长、宽、高之和为14,求该长方体的表面积”——不难发现,学生一定会在几分钟内得到一个正确答案,除此之外,学生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

[⇩] 析错: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学生做作业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解,让学生来分析错误,并由此及彼,纠正一类问题的错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片段2:

在一堂高考总复习课上,笔者向学生出示了如下一题及其解答过程,要求学生判断其正误.

题:已知tanα,tanβ是方程x2+4x+5=0的两根,且α,β都是锐角,求α+β的值.

解:由韦达定理得tanα+tanβ=-4①,

tanα·tanβ=5②,

所以tan(α+β)===1;又0<α+β<π,故α+β=.

學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这是一道错题,理由如下:由已知条件推出的①式、②式互相矛盾,根据题意,tanα,tanβ不能是负值,只能是正值. 所以这是一道错题.

笔者接着问道:“你能举出错题的例子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苦思冥想,有的查阅资料,有的相互讨论. 几分钟后一只只手举了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生1:请看这道选择题:若把函数f(x) 的图像沿x轴的正方向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图像C,又设图像C与图像C′关于直线y=x对称,则图像C′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  )

A. y=f(x)+3 B. y=f-1(x-3)

C. y=f-1(x)-3 D. y=f-1(x)+3

该题本身有问题,因为题中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函数有反函数,所以应增加“它有反函数”这个条件才可作答.

生2:我遇到过这样一道题:已知圆C:x2+y2=1和圆C:x2+y2-6x-6y+17=0,求它们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本题似乎可以通过两个圆方程相减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3x+3y-8=0就是所求的公共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但事实上,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相离的. 所以本题是无解的错题.

生3:我也找到了一道错题:三角形ABC中,BC的边长为8,AC边和AB边上的中线长分别为8和7,求三角形ABC的重心G的轨迹.

该题的本意是利用AC边和AB边上的中线长的和与圆锥曲线的定义求重心的轨迹. 但因为两条中线长是定值,所以重心G是固定的点,与轨迹无关.

生4:我新编了这样一道题:若某正棱锥的侧面积是8,底面积是10,求该正棱锥的高.

设该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是θ,则cosθ===1.25>1,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样的正棱锥是不存在的,因此本题是一个错题.

生5:听了生4的发言,我忽然想起了前天看到的一道测试题:某正三棱台的下底周长为30,上底周长为12,侧面积是两底面积之差,求该正三棱台的斜高.

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我推导出“下底面积=侧面积+上底面积”,这与“多面体的任一面的面积小于其他各面面积之和”是矛盾的. 事实上,这样的三棱台是不存在的.

……

教学中,笔者借助于错题让学生自由发挥纠正错误,颇似语文中的“话题作文”,通过笔者“抛砖引玉”,使学生主动参与找错题、编错题这个非常有趣的智力活动中,在找错题、编错题及剖析错因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纠错: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试卷中出现错题在所难免,错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好素材.

片段3:

有一次,在函数单元的测试中,由于笔者的疏忽,试卷中出现了如下一道错题:

函数y=log(x2+4x+3)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A. (-∞,2] B. (-∞,1)

C. (3,+∞) D. (1,2]

怎么办呢?是“舍而弃之”,还是“改而用之”?笔者考虑再三,还是让学生自己处理. 考试时,笔者告诉学生这是一道无答案可选的错题,允许在原题上改动一至两处,再选择正确答案,并约定“多一种改法且答案正确,可另加5分”.

批阅试卷时,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不满足于一种改法,有的学生竟然提出了5种改法,笔者将其摘录如下:

改法1:重新确定“选择支”,4个可选答案中任选一个改为“(-∞,-3)”,并选之;

改法2:把原题中“4x”前的“+”改为“-”,并选B;

改法3:把原题中“4x”前的“+”改为“-”,并把“减”改为“增”,此时选C;

改法4:把原题中的“+4”改为“-2”,并选B;

改法5:把原题中的底数“2”改为“”,把答案C“(3,+∞)”改为“(-1,+∞)”,并选之.

面对试卷中出现错题的突发事件,笔者不是仅为了学生能顺利答题而去“纠错”,而是创设“纠错”情境,放宽“纠错”条件,让学生“一错多纠”,举一反三,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好坏都是一分为二的”,错题也是如此. 从表面上看,错题似乎只能给解题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从上述几个片段中可以看出,错题其实很有利用价值,关键在于教师的因势利导. 倘若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便會积极“开发”错题的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让错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挥余热”.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错题高中数学
笑笑的错题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圆”易错题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