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大足石刻廉洁文化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022-04-20 11:02杨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4期
关键词:廉洁文化文化遗产传承

杨娟

摘 要: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完成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结合,将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融为一体,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对人们精神意识、道德标准和行为习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足石刻廉洁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魅力,使其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的丰厚养料和有效抓手。

关键词:大足石刻;廉洁文化;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43

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广泛的造像题材、丰富的思想内涵、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的世界石窟艺术写下了最为辉煌壮丽的篇章。

大足石刻将曾经尖锐对抗的儒、释、道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进行了历史性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义、仁爱的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对大足石刻蕴藏的社会思想内容的研究,挖掘其中去贪净心、廉洁奉公等文化元素,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评判社会不良风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育整个社会的廉洁意识具有特殊的鉴戒意义。

1 大足石刻廉洁文化概述

廉是指遵守法度、不逾规矩。屈原的《楚辞·招魂》记载“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这是学术界公认最早的“廉洁”一词的出处。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接受他人的钱物,不玷污自己的人品,就是廉洁,其本质是对人身心修养的要求。要做到廉洁,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治心”和“修身”。所谓治心,就是约束锤炼自己的内心,达到宁静以致远的境界;所谓修身,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不断提高品德修养。

大足石刻中许多造像对“治心”和“修身”这两个事关廉洁的重大命题进行了直观的阐述。《缚心猿锁六耗图》讲治心的关键是要摒除外部世界的干扰;《六道轮回图》刻画了要节制人的贪爱等欲望,方能脱离苦海的观念;《牧牛图》则通过自律与他律来锤炼自身的内心,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宁以守戒贫贱而死,不以破戒富贵而生”等碑文、偈语,告诫世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强调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若不懂得“治心”和“修身”,就会像《地狱变相》告诫观者的那样,不论什么人,不论其地位多高,只要触犯了法律规制,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2 大足石刻廉洁文化代表作品

大足石刻中蕴藏的丰富廉洁文化元素,让观者在欣赏技艺精湛的石刻艺术、倾听富含哲理的宗教故事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洁文化教育。

2.1 宝顶山石刻《缚心猿锁六耗图》

宝顶山石刻第19号龛《缚心猿锁六耗图》,该龛造像中部刻有一卷发人,怀抱一只静卧的猿猴,表示“心猿”,卷发人座下,用六条绳索缚住狗、鸦、狐、蛇、鱼、马六种动物,并以铭文说明,代表人的“六根”(也称“六窗”“六耗”)—眼、耳、鼻、舌、身、意,这其实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总和。人若放纵六根,就会有外界来侵扰人的情识,迷住人的真性,让人出现“心猿意马”的境况,增添诸多烦恼和痛苦。而“六根”又正如莲座下的六种动物一样,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因此,只有缚住代表“六根”的六种动物,关锁住了“六窗”,做到六根清净,“心猿”缚住了,“心”才能清净安宁①。这与《大学》中说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有异曲同工之妙。告诫观者,面对世间种种诱惑,要始终能够把握得住自身的心性,用坚强的定力紧锁六耗,不被外界“尘埃”所侵扰,使“心”得以清净宁洁。如果表现出“心猿意马”“心似猿猴”的精神和生活状态,恣意放纵,就会严重影响和搅乱正常的思维和生活,给自身和社会带来诸多危害。

2.2 宝顶山石刻《牧牛图》

宝顶山石刻第30号龛《牧牛图》,长30余米,在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处穿插10组牧牛场景,借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牛绳表清规戒律,来表现佛教“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牧牛图从左至右共分十组:第一组“未牧”,一头壮牛因未经驯调,所以心性暴蠢,正昂头怒吼,向山上奔去。喻意人的心若不加以约束,就像犟牛一样,难以驯服。经过“初调”“受制”到“双忘”,表明在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一步步得以收敛、转化、驯服,到最后不再执着于外物的诱惑而纯净自乐。通过自身的约束从而锤炼自身的内心,达到心外无物,如同牧牛图最后的《明月图颂》中说修心追求的结果—“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像空”,意即只剩下一轮明月而已,甚至连自身也忘却了,如此一来,心无羁绊,不再贪恋执着,不受外界干扰,自然就能驾驭一切。

《牧牛图》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观者欣赏放牧生活的同时,备受教益。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修心”的过程,《易经》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论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的心性若不加以约束,就会像未经驯调的牛一样粗野放荡,最后铸成大错。但修心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必须要经历各种磨炼,受到各种制度、规矩、道德的严格约束,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3 宝顶山石刻《六道轮回图》

宝顶山石刻第3号龛《六道轮回图》中的转轮,是佛教载人于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巨轮分为四层圆圈,正中圆内刻一修行者,身旁刻有猪、蛇、鸽子,分别表示愚痴、贪染、瞋恚“三毒”。佛教认为,正因为众生被“三毒”浸染蒙蔽,才造作恶业,遭受无尽的罪报,陷于生死流转中不能自拔。第二圈为六道,做善事者随“善业”上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三善道;做惡事者随“恶业”下沉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三恶道。第三圈刻画了十二因缘,众生因“无明”而起种种烦恼,乃至“老死”。概括地说,就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唤起贪爱,贪爱会引起恶行,而恶行再导致人们的再生和痛苦,痛苦又加重了无知,形成“无知—贪爱—恶行—痛苦—无知”这样一个永无休止的因果轮回苦海。

在这一因果链条中,贪爱又被视为众毒之首。为了强调这一观点,在轮外左下方刻一文臣武将,手捧巨轮,面呈贪婪之色;右下方刻一猿猴手捂下体,回望身后美貌的女子,分别表示“贪”“爱”,并以此说明“贪”“爱”导致轮回不休。在轮回图下方,还刻有一组耐人寻味的怒猫鼠窜图。一只老鼠攀爬在竹丛的竹梢上,畏畏缩缩。竹子下方蹲坐着一只猫,翘首望着老鼠,伺机待扑。猫想捕鼠而不得,急躁难耐,鼠在竹梢,逃无生路,它们都深陷在痛苦和烦恼之中。

“欲求不得,苦之本也”,在佛教看来,贪爱总是得不到满足,而人们又总是要执着地去追求,这就必然会产生痛苦,正如龛上方刻的那则醒目的偈语:“三界轮中万种生,自从贪爱业沉沦。”②无论儒家或是道家,对这一点也是趋同认可的。《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老子》说得更明确:“罪莫重乎贪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都是反对纵欲和贪婪的。这龛造像告诫观者不应该执着于对外物的贪念,否则便会成为欲望的俘虏,欲望越多,痛苦越多。

2.4 宝顶山石刻《地狱变相》

宝顶山石刻第20龛《地狱变相》的左上方有一杆巨秤,秤钩上钩着一个“业”字,即为“业秤”,右上方有一圆镜,上刻“业”字,即为“业镜”。张作舟在《水陆画中幽冥世界的主宰》一文中指出:“业秤”是佛教幽冥世界用以衡量众生善恶的秤,看善业和恶业各几何;“业镜”是幽冥世界摄取众生善恶行为的镜子,以示明镜高悬,业报公平无私。亡魂经过幽冥“十王”的审判,用“业镜”反复验对③,用“业秤”准确称量,再决定“罪人”去哪层地狱接受惩罚,类似现代社会的先掌握犯罪证据,再用法律量刑。这龛造像告诉观者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心存畏惧,三思而行,须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万不能心存侥幸。无论是谁,一旦违法乱纪,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要警钟长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

2.5 石篆山石刻《志公和尚》

石篆山石刻第2号龛,神僧志公和尚左手执尺,手腕上挂着铁矩,在他身后,有一弟子,挑着斗、秤、扫帚等物,旁边有一题刻,写有“绳墨千秋仰,规矩万世因”等字。龛正壁上部方碑内存在一则“梁武帝问志公和尚”铭文,字迹大多可辨:乐善好施的梁武帝问志公和尚,如何修得永久不失人身。志公开出了一剂药方,里面包含有:不负心、慈悲行、忍辱根、善方便、智慧力、除烦恼④等。志公药方以佛教教义为主,劝告观者,人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逆境,甚至于危及个人的性命,这个时候,就需要断掉诸多烦恼,勇敢面对生活带来的艰难,始终保持一种祥和、宁静的心态,以微笑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用忍辱、智慧的办法去迎接生活带来的每一次困厄。

3 大足石刻廉洁文化在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中的意义

大足石刻从人性的高度,用生死攸关的严峻命题,对世人施以廉洁正心教化,从而让人拥有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道德定力,对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1 为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了丰富养料

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廉洁文化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家国同构”,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欲修其身,先正其心”。道家讲求道法自然、清心寡欲,所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主张因缘和合、因果报应、众生平等。大足石刻作为儒释道三教较为集中的石窟造像群,将外来的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做出了全新的诠释,其所倡导的警诫世人的道德要求,以及修身养性、清心净欲的行为准则,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的精神财富,为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廉洁文化养料。

3.2 是丰富文化遗产教育形式的有效载体

呆板的、灌輸式的廉洁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大足石刻以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形式,将深奥的佛教义理、道教教理和儒家思想呈现在观者面前,阐述了贴近人生的丰富哲理和人伦精要,“表法”精当,深入浅出,编辑有素,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观者在美的享受中领会哲理,达到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大足石刻这一世界艺术瑰宝,物化哲理、图解教义,直接丰富了文化遗产的教育形式,提升了教育效果。

3.3 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有效抓手

大足石刻作为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它不仅将至臻的石刻艺术凝固在崖壁之上,更是把至善的精神之境铭刻在这艺术珍宝之中,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阐释,尤其是对心性和修身的主张,对清廉戒欲的倡导,如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令人省度人生,照彻心灵。1995年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参观大足石刻后题词说“这个地方反映了中国丰富的历史,这个地方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深入研究大足石刻廉洁文化,不断挖掘其中丰富的廉洁元素,有利于展示大足石刻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更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批判传承,有效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

3.4 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大足石刻蕴含的廉洁元素比比皆是,自古至今感染、教化、纯净着世人的心灵,对世人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永恒的社会价值。其“治心”“修身”两大人生的重大命题,是构建和谐、平等、公正、法治、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所反映的“净而不染、觉而不迷;心灵敬畏、节欲正行;严于律己、清白做人”等廉洁思想精髓,对于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深度影响。■

注释

①郭相颖.“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新解[M]//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与欣赏.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②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大足石刻铭文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94.

③张作舟.水陆画中幽冥世界的主宰[J].中华文化论坛,2016(9):57-64.

④陈明光.大足石篆山石窟“鲁班龛”当为“志公和尚龛”[J].文物,1987(1):81-82.

参考文献

[1]黎方银.大足石刻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中共重庆市大足区纪律检查委员会.警世图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3]李小强.崖壁上的世俗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4]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大足石刻铭文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廉洁文化文化遗产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浅谈发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
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学校廉洁文化建设探究
强化廉洁建设 提升医院形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