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觚”

2022-04-20 11:02罗显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

罗显豪

摘 要:三代考古为中国考古学的重镇与滥觞,而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虽为金石学,但其研究方法与理论建设,皆是舶来的。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目标一直是希望走向科学,对考古学中的人文内涵有失偏颇。如陈胜前所说,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科学,不过,我们还应该明白与科学伴生的人文传统,它们是相辅相依的关系。中国考古学的学统起自殷墟考古,自“二重证据”始,重视文字与文献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则留存于物质材料与生活实践中的传统文化,该当如何解读?文章试从觚器角度,尝试做一些古典向的尝试。

关键词:陶觚;铜觚;木觚;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53

1 觚器的分类

从文物学的角度看,觚在中国上古的不同历史时期可依据不同材质进行明确划分:新石器中晚期的陶觚、殷周时期的铜觚和两汉时期的木觚。而不同历史时期相应材质的觚器,分别代指了不同历史时期迥异的文化现象。耐人寻味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却以觚为线索互为钩沉。

1.1 陶觚

陶觚的形状简单。束腰、敞口、平底的陶觚形杯,在大汶口文化和崧泽文化中就已经产生。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觚形杯数量最多,王因遗址①最具代表性,其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共出土了361件觚形杯,和其他的鼎类组成比较固定的随葬器物组合。大汶口遗址②、野店遗址③、刘林遗址④、大墩子遗址⑤等出土觚形杯的数量也相当可观。

新石器晚期以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鬶、高柄杯酒器组合为代表,多为饮酒器。刘莉认为,同为陶酒器,中国西北部地区尖底瓶的分布与东部鬶、高柄杯的器物组合分布是完全不重合的。这反映出新石器中晚期酒文化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两种不同演进趋势。而凌阳河大汶口文化墓地出土663件高柄杯,占器物总数的45%,反映出饮酒在丧葬礼仪中的特殊功能。高柄杯与尖底瓶不同之处在于,以高柄杯为饮器的饮酒方式,有助于区别个人的等级地位,更加强调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关系。⑥而高柄杯在二里岗前后逐渐演化为觚这一连接丧葬礼仪与礼制文化的陶酒器,至殷墟时期蔚為大观。

中原地区最早的陶觚(或觚形杯)出土于驻马店上蔡县十里铺遗址。在二里头文化墓葬中发现了具有礼器功能的陶质酒器觚、爵、鬶、盉,出现陶觚爵组合的情况。这一时期的陶觚多为杯状觚。邹衡认为,爵和盉是在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⑦。而觚和鬶是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典型陶器,随后来到中原地区。商代晚期,觚爵随葬制度普遍盛行,陶觚爵也逐渐明器化。殷墟墓葬一半以上的墓葬随葬陶觚爵,从早到晚呈逐渐增多趋势,陶觚爵这一较为固定的组合是陶器组合的核心。自二里头文化到商代早中期阶段,陶觚爵具有生活用器功能,而到了殷墟时期,陶觚爵已不具备实用性,成了陪葬用的专属用器。殷墟晚期的陶觚爵制作随意,器形矮小,完全丧失其实用性功能,明器特征突出,只具有象征性,当为明器。

1.2 铜觚

《说文》载:“觚,乡饮酒之爵也。”段玉裁注:“乡,亦当作礼。”⑧说的是觚为礼器中饮酒的器具。铜觚当为饮酒器具,商周墓葬中的觚爵同出并成组合是很好的证明,觚爵组合是商周青铜礼器中最基本的组合之一,亦是酒礼器制度的核心。商代早期铜觚的腹部相对粗矮,觚口外侈程度不大,符合饮器的特征。商代晚期出现了高体细腰、壁厚体重、觚口外侈程度大且外翻的铜觚,这类铜觚失去了饮酒功能,而表现出明显的礼器特征。⑨

目前所见最早记录铜觚的书籍是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⑩。《考古图》以后记载青铜器的书籍日益增多,铜觚是收录记载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出土资料的不断增多,可用于铜觚研究的实物资料也逐渐丰富起来。荣庚和张维持的《殷周青铜器通论》k、马承源的《中国青铜器》l、朱凤瀚的《古代中国青铜器》m等对铜觚的定名、用途、兴衰、组合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殷周时期以商代晚期—西周早期的贵族墓葬或窖藏坑出土的铜觚为代表,存在一器多用的现象。商人饮酒、酒精致幻,自以为通灵,多用于商人祭祀。其功能由实用器逐渐转为礼器,在青铜器器物组合中多与爵、斝相配套。觚由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酒文化”逐渐过渡殷周时期的“礼制文化”的典型器物。西周早中期后,青铜觚逐渐衰落,伴随着青铜觚衰落的,是青铜觯的兴起。觚与觯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棱”。有“棱”的铜觚,即为方觚,是铜觚中象征礼制文化的典型器物。方觚自西周早期始,就开始转入衰落,至西周晚期已几乎绝迹。所以欲复周制的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n朱熹注曰:“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言不得为觚也。”o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临终,子贡请见,孔子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所谓“不觚”,是孔子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感叹。这里的觚应该指代周的礼制,也说明觚在商周的礼制中的重要地位。如此结合理解,觚可实指西周早中期开始青铜觚—青铜觯的嬗变,更可虚指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1.3 木觚

西汉史游所作《急就篇》开篇言:“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颜师古注:“觚者,学习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属也……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觚者,以有棱角,故谓之觚。”意为觚是用于学习的木牍,由木材削制而成,属简牍类。木觚的形状有六面和八面之分,每面皆可书写。结合出土材料来看,木觚皆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书写面,每个书写面宽度相当,有文字的书写面相邻。p

木觚的实物资料多属汉代,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敦煌汉简、疏勒河流域汉简、额济纳汉简等多批汉代简牍材料中都可见木觚的身影。

两汉时期的木觚,具有书写、教化与象征礼制的文化功能。“古人所用以书字者”,为三棱,或为六棱、八棱形状。用以“小儿临摹之用”时,“觚”与“笘”“籥”通假。q除此之外,木觚之“觚”亦可作“柧”。《说文·木部》徐锴系传引《字书》:“三棱为柧木。”《说文·木部》又说:“柧棱,殿堂上最高之处也。”《西都赋》:“设璧门之凤阙,上柧棱而栖金爵。”则柧棱是殿堂的正脊,它也是有两坡的三棱形。敦煌出土的《急就章》木觚,三个面每面写21字,共写63字,正写完《急救篇》的一章。此觚上部削出斜角,写“弟”“一”两字,字间有孔,以备穿系。《汉书·郊祀志下》载:“甘泉泰畤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可见两汉时期的“觚”也有殿堂最高处的“柧木”之义。

2 宋人对觚器的定名所见上古时期的觚文化

在我们将陶觚、铜觚与木觚进行比对研究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器物的定名问题。木觚的定名有明确的传世文献与出土实物材料支撑,不再赘述。铜觚的定名当源自宋人,而陶觚与铜觚,自二里岗时期(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存在着长时段的共存关系与衍生关系。所以当代考古学对于陶觚的辨识,自然来自宋人金石学对于铜觚的描述,于是衍生出了“觚形杯”“觚形尊”的相关器物描述。

而解决宋人对于铜觚的定名问题,有利于我们以儒家为线索,进一步理解两汉时期的木觚,甚至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探求西周晚期、战国晚期觚文化的断层问题。

首先,器型的定名是以器物自名为第一要旨的,而觚尚无自名。正如王国维所说:“凡传世之器,皆宋人所定也。曰钟、曰鼎、曰鬲、曰甗、曰敦……皆古器自载其名而宋人因之名者也。曰爵、曰觚、曰觯、曰角、曰斝,古器铭文辞中均无明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仍无以易其说。”r

既是“以大小之差定之”,那么宋人对于觚之定名依据就有了线索:第一依据是容量。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引《韩诗》载: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s但是传世文献所见觚与觯的容量是诸说纷繁的,主要有“二升”与“三升”两说,觚与觯的定名在两汉时期的传世文献中没有进一步厘清,至于青铜觚与觯的定名问题,可参见王文娟与曹斌的硕士学位论文及其后续研究t。虽说宋人定名的铜觚存在问题,但仍不失其理,正如王国维所述:“知宋人古器之学,其说虽疏,其识则不可及也。若国朝人所命名则颇有可议者。”u

宋人对于觚之定名的第二依据是有无“棱”。朱熹注《周礼》曰:“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如上文所述,木觚有三棱、六棱与八棱。至于铜觚与木觚是谁先借鉴谁的,笔者倾向于木觚借鉴自铜觚,其原因有三:

其一,称作觚的简牍多属于汉代,现存最早的木觚是戰国的楚简,中原未见。

其二,铜觚的形制多样。依宋人的定名,圆觚与方觚皆可称为觚。无棱的圆觚产生的早、消失的晚。有棱的方觚在商代晚期,尤其是殷墟二、三期,即觚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占有极大比重,蕴含极为厚重的礼制意味,胡适说过:“最早的儒家,应是殷遗民。”u如是,笔者认为自孔子起,至汉儒、宋儒在木觚方面突出“棱”,应是为了突出礼制的庄重。

其三,觚在汉代不仅代指木觚、简牍。《说文·木部》载:“柧棱,殿堂上最高之处也。”《汉书·郊祀志下》载:“甘泉泰畤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可见“觚”亦通假作“柧”,由书写、教化功能的“木觚”进一步转化为礼制建筑上的“木柧”,复古意味浓重。

3 小结

综上所述,大汶口、山东龙山至二里岗、殷墟时期的陶觚,在新石器晚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中代表了酒文化与具有宗教意味的丧葬文化;殷周时期的铜觚,尤其是殷墟二、三期时的方觚,进一步代表了自“酒文化”与“丧葬文化”抽象出的“礼制文化”;步入两汉时期,在儒生“复古”思潮的推动下,代表“礼制文化”的觚,以木质材料的形式又再次得到了具化。所以,觚器上溯三皇五帝下延历代儒家,其重要性不亚于鼎等诸器。不同之处在于,觚器在较长历时性变化中材质多变,钩沉宋人之古物金石学方才可窥见一斑。对于觚器文化的实证性考索,值得进一步做大量的工作。■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②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③山东省博物馆.邹县野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④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J].考古学报,1962(1):81-129.

⑤南京博物院.江苏省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M]//《考古》编辑部.考古学集刊: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⑥刘莉.早期陶器、煮粥、酿酒与社会复杂化的发展[J].中原文物,2017(2):24-34.

⑦邹衡.试论夏文化[C]//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⑧o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⑨胡洪琼.殷墟墓葬陶觚爵随葬制度研究[J].江汉考古,2021(4):64-70.

⑩吕大临.考古图[M].北京:中华书局,1987.

k荣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l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m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n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p吴然.汉代简牍中的觚[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q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ru王国维.说觥[M]//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

s郑玄.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t王文娟.商周青铜觚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曹斌.商周青铜觯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曹斌.觯、饮壶、觚、尊、卣等青铜酒器关系刍议[J].农业考古,2016(3):189-196;曹斌.青铜觯起源探析[J].南方文物,2015(4):179-185;曹斌.青铜觯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考古学和礼制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u胡适.说儒[M].武汉:崇文书局,2019.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