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

2022-04-20 14:55周晓艳蔡伟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

周晓艳 蔡伟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频繁出现的新时期态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需要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从而强化教育干预,保障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

前言: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助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反应了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层次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人才济济的高校校园环境中,不少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业、求职、交际以及情感等多方面压力因素中,有的学生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与工作[1]。由此可见,高校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心理危机干预是当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危机的必经之路,这不仅关系到高校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本文簡要论述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内容,同时指出当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策略。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面临重大灾难或生活挫折、逆境时某个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失衡状态。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这一特殊群体所产生的心理危机则主要是指在其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学业情况、人格成长、人际交往、恋爱情感以及工作求职等相关影响因素所造成相应外部刺激、挫折打击,进而引发的创伤性心理反应。心理危机的出现有可能导致高校大学生丧失学习与生活的信心,随着不良心理情绪、状态的蔓延,心理危机则有可能直接演变为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则是针对心理危机开展治疗、干预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会通过调动起当事人自身的心理潜能,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帮助促使其重新建立起良好、健康的平衡状态。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院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则是预防高校大学生心理疾病、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育人内容。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开展多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发展需求,更是全面落实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适应新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还能够促使其逐步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进而推动他们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为此,高校要善于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来为学生们开展多渠道、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保障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择与补充工作中,高校教师要善于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规律尽可能针对性地为其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知识讲解中可以多利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趣味性方式,以此增强学生教育体验,使其在健康教育中树立其正确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内容应当包括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恋爱清寒、求职择业等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贴合学生生活与心理需求,力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预防、缓解心理问题,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其次,在教育形式上,则可以积极采取集中教育结合个别教育、线上教学结合线下教育、实践教育结合虚拟教育等多元化方式,善于利用新时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如利用微信、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搭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共同维护、增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

2.实施全覆盖心理健康定期筛查

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遵循某一种规律或是拥有特定的产生群体,但是心理健康状态无疑是引发心理问题的直接因素,人们自身生理、所处环境、所遭遇的事件都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所处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经历都有可能引发心理不稳定因素,如升学、环境改变、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其他负性事件等,如弱能够及时地察觉其心理状态变化,那么则能够提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恶性或极端行为的出现。从这一角度上看,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当中,可以适当地实施全覆盖、全过程心理健康定期筛查工作。心理筛查是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心理品质、心理水平进行鉴定与评估的方法,所谓全覆盖、全过程心理筛查则是指在学生入学自毕业的整体期间进行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化筛查与管理,在这一措施实施过程中,不仅学生自身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心理状况,也可以为广大教师、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有针对性调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措施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实施全覆盖心理健康定期筛查还需要科学地、重点地把握住高校学生“入口”与“出口”两个关键节点。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学生群体中,新生与准毕业生的心理波动情况最为显著,前者发生心理波动主要是因为学生经历过高考的巨大压力,进入高校后需要面临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独立自主地重新适应新模式,在这一过渡期间,学生则特别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不安情况。因此,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也逐渐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入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对于准毕业生而言,院校定期心理筛查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2]。历经几年的大学时光,准毕业生们基本上已经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大学观,但临近毕业则意味着他们要与自身熟悉了多年的大学生活告别,直面未来,部分不愿意接受现实或者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学生在这一时期则特别容易出现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时甚至会伴有厌世、自杀倾向等,而做好准毕业生们的心理筛查工作,则可以及早发现其心理危机,从而及时地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指导措施。

3.落实点对点心理咨询健康辅导

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除了强化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定期心理健康筛查之外,高校可以充分结合青少年学生群体特点归纳、总结其出现心理危机的基本原因,并建立起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学生们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心理咨询辅导,以期帮助学生以科学地方法看来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其挫折应对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们的心理素质[3]。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当代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失衡状态的基本原因可以大致概括为如下四种情况,其一,心理失衡状态源于学生本身所伴有的心理疾病或不良心理情绪,这类疾病或不良心情通常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并且于中学之前就有萌芽;其二,源于对学业的担忧,大学期间的课业学习与以往中学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更为锻炼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一旦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模式,跟不上大学课程学习节奏,其行为表现与内心思维之间就会形成极大冲突,进而进展为心理危机问题;其三,源于对环境的不适应。当代高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性格较为自我,特别是从小受到家庭溺爱的学生还会存在一定的不易合群现象,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受挫则容易衍生出孤独、无助的不良人际状态;其四,源于突发性事件,如创伤事件、家庭变故等,因学生对突发性事件的承受能力较为低下,因此在遭遇突发性事件后,其心理状态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变化。针对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常见原因,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时要做到专业化、针对性、科学化,遵循伦理规范,坚持保密原则,根据学生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及其年龄特点、成长因素等落实点对点心理咨询健康辅导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4.健全全方位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中,院校可以针对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及早地构建出相应的预警机制、干预应急预案以及完善的危机干预善后系统。具体实践过程中,预警机制的落实可以及时地察觉、防范高校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此时院校则可以积极整合校园内的各类干预力量,包括辅导员、宿管员、心理教师、校医、班级心理委员等,充分落实“预防为主、及时预警、有序调动、跟踪反馈”的预警原则。同时,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及其成长发展轨迹,院校可以提前制定好心理危机干預应急预案,对应常见的心理危机问题做好应对干预准备,如此一来,则能够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失衡状态、行为异常等情况时借助应急预案来实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快速响应。危机干预善后系统则是指院校相关教师处理完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以后,为降低危机后舆情伤害或善后不当所导致的新危机发生几率,院校要对学生的后续干预工作做好妥善的安排,例如借助校园广播、校园论坛、校园微博、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对已经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给予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一步人文关怀;又或者是组织相关班级的师生、心理危机事件参与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另外,院校、教师、辅导员等也可以及时地总结、概括危机事件教训,梳理处理经验,从而以实践经验更好地指导未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4]。

5.设置热线式家校联系共育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从来不是学校教育单方面的责任,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失衡状态、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单一的,故而除了院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家庭关怀的干预作用也不容忽视。设置热线式家校联系共育机制则主要是指让学校与家长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理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过程中能够处于一种即时沟通的良好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因沟通不充分、不理解而造成心理危机的不良后果[5]。作为学生家长、监护人,家庭成员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特殊行为有充分且清新的认知,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对自己的家长、监护人怀揣这“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在遇到问题时通常也会再三地请求教师或同学不要告诉自己的家长,部分学生还有可能提供虚假的联系方式来设置家校沟通阻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则应当善于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联系渠道,包括移动手机、微信平台、QQ群等,以便于后续的及时有效沟通。从共育机制成效上看,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教学机构、家庭作为学生温暖的港湾,二者之间相互联结,所能够起到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力量也必然会更加强大。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在校期间出现一定程度心理异常情况的学生,学校要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如实告知家长学生的基本情况,以此作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基础与家长进行协商,彼此之间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的解决应对方案。必要时,针对遭遇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来校陪读,一来严重心理问题的缓解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教师与同学的陪护只能作为应急之举,二来家人陪伴在侧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干预效果,在家庭的温暖关怀中,更有利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科学地调整自身心理状态。

总结:

高校学习阶段是高校学生个体发展成长与逐步面向社会的关键过渡阶段,为了助力学生完成自我规划与自我探索,平顺远航[6],高校则可以从开展多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全覆盖心理健康定期筛查、落实点对点心理咨询健康辅导、健全全方位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及设置热线式家校联系共育机制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从而为学生撑起心理健康保护大伞。

参考文献:

[1]任云.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模式分析[J].大学,2021(10):76-77.

[2]王月芹,袁芳.”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及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J].职大学报,2021(1):91-92,108.

[3]蒋燕.心理危机干预与健康引导在农业类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165,172.

[4]杨婉晨.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体系在高校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0):138-139.

[5]张璇.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重要性[J].卷宗,2019,9(18):198.

[6]张晶露.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6):19+245.

课题和编号:省级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工作机制探究SK2020A0940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