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十四五”蓝图 筑湾区生态之城

2022-04-20 01:01张晓芒宋丽丽
环境 2022年3期
关键词:惠州市惠州十四五

张晓芒 宋丽丽

南海浩瀚、罗浮巍巍、东江蜿蜒、西湖如镜……大自然慷慨赋予惠州这座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连同千百年来融汇于大量古典诗词中的生态烙印,一同成为惠州宝贵的城市财产。为保护惠州珍贵的生态资源,惠州生态环境人努力付出,经过“十三五”时期的治污攻坚,惠州市生态环境质量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面对“十四五”时期新的要求,惠州市生态环境局精心编制《惠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月20日正式印发,并将以此为引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建设美丽惠州。

“1+3+5”

思路清晰方向明确

惠州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十三五”末,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8%,PM2.5年均浓度改善到20微克/立方米,2021年更是达到19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优于世界卫生组织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十三五”期间,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中8个达到或优于III类,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特别是淡水河20多年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城市建成区2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2018年以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0.5万吨/日,新改建截污管网2266公里,建成危险废物处置项目12个,处置能力89.831万吨/年,满足全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需求。

“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惠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惠州拓展发展空间、深度承接湾区核心城市高端功能外溢提供重大机遇。同时,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担当”,肩负着提供优质生态產品以增强港澳认同感的重要使命,公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更为迫切,为打造丰富多元的大湾区生态旅游产品提出更高诉求,为惠州市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对此,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文高表示,“我们清醒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臭氧问题凸显,地表水断面稳定达标压力仍然较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性不足,同时我市工业化发展特征带来资源能源消耗刚性需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面对机遇和挑战,惠州精心谋划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夯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工作基础,力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为美丽惠州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规划》立足惠州生态环境保护实际诉求,抓住“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成果和短板弱项,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按照“1+3+5”的总体思路提出“十四五”时期惠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方向和重点任务,设置了15个章节共55项具体内容,全方位打造了“十四五”时期惠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路线图”。

紧扣“1条主线”,即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调“3个定位”,即打造一流的环境质量标杆、塑造一流的生态品质样板、构建一流的环境治理体系,为国内一流城市建设注入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突出“5个着力”,即从减污降碳、治污攻坚、生态提质、风险防控、治理效能五大领域作出重点工作安排,并制定一批重点工程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抓手。

《规划》提出,到2025年,惠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稳居在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提升,碳排放控制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明显提升,现代品质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其中,提出5个领域19项具体指标,包含3项约束性指标,引导PM2.5浓度、森林覆盖率、美丽海湾建设等关键指标和特色指标继续保持引领。

展望2035年,惠州市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空气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水功能区全面稳定达标,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基本建成美丽惠州,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和美丽广东建设新典范。

“5个着力”

点面结合系统谋划

与上一轮五年规划相比,《规划》目标指标涉及范围更广、领域更宽,充分体现生态环境部门职能调整后的工作重点。据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规划》通过实打实的目标约束推动重点工作有序推进的同时,也考虑惠州环境本底和发展实际,秉着系统谋划、点面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惠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5个着力”。

着力突出抓好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强工业、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等领域减污降碳力度,推进“3+7”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限制“两高”项目准入,增强岭东雄郡绿色低碳发展动能。

着力创新手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工业源、移动源和面源精细化管控,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防控,强化臭氧污染天气攻关攻坚;抓好地表水重点国考断面稳定达标持续攻坚,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以碧道建设牵引河湖生态扩容,推动水环境管理由“治污减排”向“提质修复”转变;稳步推进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分类管理。同时,加大力度强化海洋、固体废物、农村等领域环境治理,陆海统筹削减入海污染物通量,示范建设考洲洋、范和湾等美丽海湾;围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三个环节,加快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厕所治理,全域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着力实施自然和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充分发挥同纬度少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实施森林、湿地、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筑“北屏南湾,一江多廊”生态安全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监管,大力建设公园城市。

着力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更加注重危险化学品、重金属、新污染物治理,强化辐射环境安全监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环境诉求,统筹发展和安全。

着力全方位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效能。用足用好地方性法规政策和环境经济政策,做好环评管理改革、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服务,系统提升环境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响应能力,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惠州大数据应用平台完善和应用。

“5个着力”从减污降碳、治污攻坚、生态提质、风险防控、治理效能五大领域分别制定具体目标,将“十四五”时期惠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得“明明白白”。

“以空间换时间”

关注焦点布局“双碳”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规划》首次对惠州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惠州是沿海經济带大项目布局的主战场,工业发展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石化产业基础雄厚、前景广阔,同时也对碳排放控制工作提出较大挑战。因此,将“双碳”汇入总体目标,也是《规划》的一处亮点。

“‘十四五’是惠州市石化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预见,随着埃克森美孚、中海油/壳牌三期、恒力石化等石化项目在惠州建成投产,碳排放控制任务将更加艰巨。”据惠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规划》提出要把碳排放控制摆在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在通过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核算、建立好碳排放强度控制引导机制的基础上,抓好能源利用效率这个关键,聚焦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明显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提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尤其是注重石化产业补链强链,建设一批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和低碳新城,推动“3+7”产业集群绿色发展。

据介绍,《规划》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减污降碳思路,通过建立完善由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组成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进一步筑牢“1+1+1”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两高”项目准入,引导重大产业向沿海地区和环境容量充足地区布局,引导石化、化工、电镀等重点项目入园入区布局,推动惠州高质量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此外,生态环境系统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后,生态环境大治理、大监管、大保护正在形成,对市县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提出一系列挑战。对此,该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完善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政策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规划》在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进一步规范环境监管服务、升基层环境治理规范化、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也进行了充分考虑和详细部署。

接下来,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将对标《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用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个五年的时间基本建成美丽惠州,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将按照三步走的步伐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猜你喜欢
惠州市惠州十四五
奔跑惠州
班级里的趣事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浅谈对称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2009年“惠州华轩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