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模式下地方民俗文化与专业教学融合评价的研究

2022-04-20 23:32宋予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数学教学融合

宋予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的瑰宝,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传统文化;数学教学;融合

为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水平,教育部早在2014年便已经颁布了相关教育内容指导纲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入研究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道德规范以及人文情怀,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向各行各业迅速漫延开来。这种技术变革,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意识形态中各种社会思潮,通过便捷的移动终端与平台冲击着学生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中职院校,在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将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融合。下面将以数学课为例进行研究。

一、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实现

教师们备课时,首先要找到优良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相交叉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出色文化的魅力所在,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让他们自觉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一)利用显性素材,呈现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曲艺、建筑、诗词、绘画、武术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为数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老师在讲课中,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几何图形的特征”时,就可以将窗花作为教学素材进行几何的讲学[1]。通过太极八卦图描述对圆的认识等等。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多元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传统文化。例如轴对称图形可以用窗花的图案,幻灯片的背景可以融入民俗元素。在图形的讲解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图形进行举例。这些细节上的东西看似无用,却可以在无形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喜爱。

二、传统文化和数学教学的融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以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好奇心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东西的物理特性,而要看它与主体过去的经验关系如何。学习者对新颖适度的和已有经验有联系的内容,最感兴趣。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相关内容。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内容时,可以展示故宫、天坛等古建筑图片,展示京剧脸谱,展示中国结,教学生剪纸,使学生在欣赏和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采取的方法是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最终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转化的思想,可以在课堂上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一头大象的体重,要用秤来称是很难想象的,聪明的曹冲用了这样一种方法:大象的体重不能直接去称,那么,可把大象的体重转变为一块块石头的重量,而每一块石头是可以称出其重量的,最后由石头的重量还原为大象的体重[2]。这里曹冲运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即把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法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已经知道其解决方法的问题。让学生既加深对转化思想的认识,又对古人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中华出色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完善中华出色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出色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以介绍我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勾股定理”的,勾股定理是我们祖先對数学的一大贡献。同时,还可以介绍一千六百年前,我国数学家赵爽写了《勾股圆方图》,是数学上极有价值的文献。赵爽证明勾股定理,使用的是“弦图”。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就是“弦图”,它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又像一只转动着的风车,欢迎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又如今年刚刚结束的冬奥会,青蛙公主谷爱凌的夺冠第三跳为例,在运动员滑行的时候,我们将会看到一条优美的抛物线,其运动轨迹可抽象为二次函数图像,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懂得肩负责任的重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的融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担负着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更要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的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承接者,让我们的中华文化走得更远、更长。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

[2]宋旭民,地方高校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4)25.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数学教学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