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探讨

2022-04-20 07:06黎展法张程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一体化

黎展法 张程

摘要:在人才缺口加大的背景下,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课程体系构建已成为主流方向,是我国职教改革首要前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展意义非凡,整个体系的构建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升级为宗旨,以职业行动领域为方向,以学习情境等为基础,通过深度剖析后提炼出的课程体系。为了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发,本文将立足于中职机电一体化教育现状,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视角,全力保障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品质升级,为机电中职课程的改革夯实基础。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

引言:

研究发现,课程是专业建设链条最关键的一环,通过课程的优化,可解决教育根本问题。结合中职教学实际来看,由于生源类型、层次多样,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不高,再加上教师观念落后,导致课程质量总体不高。现如今,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职教育质量问题重新引起关注。为了打造“金课”,科学地淘汰“水课”,需要借助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提升专业课程质量。在这样的思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升级和课程体系开发,有了科学的保障。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创新型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1.1理论依据

根据调研显示,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许多学生都涌向了创新服务领域,成为了电子信息行业的推动者,在现实工作中,主要从事领域包括了电子产品自动装配,以及电气控制系统优化和安装调试等。主要就业岗位众多,除了设备安装调试工之外,还有设计助理员、专业领域的技术服务员等。随着时代发展,电子产业新技术、新器件的不断涌现,很多原来的相关电子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电子新技术、新理论的要求,造成很多电子产业工作人员和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难以胜任一部分新型电子专业岗位工作。所以,需要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实施教学升级。结合现实可知,由于中职现行的教学模式大体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学生在校培养过程中难以达到国家技能证书认证的水准,“1+x”证书制度在中职学校难以实施与推进。针对此现象,相关学者提出将机电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散,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人才培养和实践模式,借此达到国家技能证书认证的水准。

1.2现实依据

通过实际调研发现,现今县级中职机电类毕业学生,毕业后能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的不多。将这一现象作为切入口,深度调研后会发现在求职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大部分趋于学生自身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岗位。而这一问题的实际,可以折射到人才培养方面,借此可以反映出现有的学习体系造成较多学生无法掌握充足的就业技能、获得高层次的技能证书,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竞争力较弱。通过在机电专业中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用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应用和配置,可以综合提升学生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力和见识,合理缓解就业岗位专业不对口现象[1]。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不应该单纯停留在科学学科层面,而是应指向工作过程,以实际工作作为导向,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论,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后,即使在县级中职学校里,也能让学生看到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让学生知道,最好的技术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最适合的技术。借此强化学生意识,增强学生竞争实力。

2机电一体化教学现状

从实际情况了解到,机电专业毕业生能胜任大多数加工制造行业的岗位,这是机电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有比较多的教学内容是基于加工制造行业中的各种岗位而来,基于此,机电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内容呈现出“杂且多”的特点。现如今,在科技的引领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定位也在不断改变,对于中职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在县级职校的现行教学模式下,已经难以适应学生定位改变的现状。再加上,由于教材老套,课程设计与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侧重市场发展开展,因而导致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即投入当地以及企业的经济建设工作中,教学成绩并不理想。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搭建

3.1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现实工作中,为保障专业人才的供给需求得到满足,在实施教育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从工作岗位分析有效性入手,核心围绕职业能力达成,提升教育的终极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对就业崗位进行分析,将工作岗位群分析结果汇总,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课程体系,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在新的教学体系中,需融合行业特征,采取高规格的企业职业资格标准,与此同时,遵循必须的理论知识,在此前提下,积极遵循操作实践相融合原则。在课程教学开展中,以培养人才为主线,全面升级课程体系。一般情况下,人才目标确定后,需明确对应岗位的核心能力指标,参照技能等级证书标准(1+X),确定实践教学应该完善的技能链[2]。站在技能链需求角度,确定理论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技能的来源。最后设计典型工作任务,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高质量落实“边做边学” ,强化一体化教学成果。

3.2 课程体系的构建

3.2.1全面优化课程内容

在现实工作中,需开展教师说课活动,参照行业最新标准和技术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缺失等问题加以完善,通过研讨达成共识,促使教学效果提升。在具体工作中,结合机电一体化现状和教学真实需求,重新梳理课程框架,对教学内容等实施系统性优化,在此基础上,内化学生技能知识,促使其核心能力的达成。

3.2.2构建实验实训基地

结合实践经验可知,实验实训室必不可少,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增长学生见识的重要场所。从实际了解到,实践教学条件的具备程度,会影响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现阶段,按照智能制造系统的构成来看,一般工厂依次可分为设备级、企业级和车间级,而设备级和车间级岗位,会是机电一体化学生毕业后主攻的岗位。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可按照设备级、车间级等具体的技术架构,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同时搭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借此内化学生理论知识,给学生搭建突破自身能力的良好空间。经研究发现,该基地作用显著,既可以提供专业服务,同时又可以完成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借助这样的措施,体现出技术系统性和应用共享性的特征[3]。具体来说,一般设备级还可以继续划分,将其分解成现场层和控制层,为了达到实训目的,可围绕设备级科学营造PLC实训室以及气动技术应用实训室等,并成立机械基础训练中心,不断提高学生能力。举例来说,以传感技术与视觉处理为中心的实训室,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例如PLC和变频器是必须要有的,借此完成综合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此外,为了达到“工作过程系统化”培训效果,还应完善环境建设(特指实训室环境),在环境优化期间,体现出机电一体化行业规范,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引导作用。

3.2.3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期间,为保障成果,应将素质教育贯穿与细致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全过程动态管理。通过现实教学可以发现,除了专业技能外,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这些意识的达成,对学生发展同样关键,而这些创新意识并非专业能力的培养。想要形成一定的基础,不能仅依靠素质课程,还要学会运用高效的教学手段。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教师需转变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改进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力达成。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开始过渡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借助教学中心的改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此同时,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还需提升教师的意识,借助科学方式,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增强其技术运用效果(多媒体、微课等)。在专业课程考核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基于任务单,多组织实践技能考核,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在科学机制保障下,促进学习成果的达成。

以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其创办的电子电器专业自治区示范性特色专业,现投入设备达850多万,已建成理实一体的电气运行与控制等9个实训室以及丰富的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及校本教材的资源库。并实现了与世界500强企业——纬创资通、中汇瑞德、东莞泰升制造廠、东莞技嘉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成立企业相应的“订单班”。

3.2.4 培养能力全面的师资

专业要发展,教师是最基础的保障,这一点毋庸置疑。教师是精准达成预设教学目标的指挥官,地位不容忽视。从实践经验了解到,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影响层面较深,决定着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现阶段,在科技的引领下,智能制造异军突起,正引发产业变革,促使机电一体化形成新的业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更加严苛,如专业能力的复合性就是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还要具有信息化素养,宝贵的工匠精神等[4]。为了增强学生能力,中职专业教师也需从自身出发,强化教育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教育水准。在构建专业团队时,为了达到预期成绩,需将关注点落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上,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结合实际需求,借助内部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同时,营造互学赶超的氛围,在有效激励机制促动下,明确团队核心成员,对教师任课能力提高标准。

3.2.5全力推动校企合作

除了上述措施外,机电一体化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借助校企合作契机,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增长学生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校企合作,找到教学中的不同,让老师和企业良性互动,共同研究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机电专业为主,全力打造“工作过程系统化”优质教学模式,确保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实践环节,深度剖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在此保障下,编辑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实践教材,借此强化校企双驱实践效果。与此同时,整合资源优势,加大专业设备的投入,在充足资金促动下,搭建完善的机电实训室,使其成为机电人才理想化的培养基地。

结论: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优质实施机电一体化的保障,同时也是中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稳妥、可行措施,为了早日达成预设目标,在实践教学环节,需发挥实践教学优势,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科学性参照依据,牢牢抓住职业能力培养契机,借此形成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应建设教学基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深度推行“校企融合”。在教学中,将设计实验、实训等环节打通,充实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相关理念,发挥实践课程体系价值,确保专业人才的输出品质更高。

参考文献:

[1]潘云忠. 1+X证书制度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以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J]. 时代汽车,2021,(23):49-50.

[2]赵涓涓. “双高”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思路探索[J]. 机械管理开发,2021,36(11):288-289.

[3]靖娟. OBE理念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无线互联科技,2021,18(21):154-155.

[4]吴敏. 基于德国职业培训标准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05):54-58.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GZZJG2020B268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一体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机电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试析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高职数字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