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区域交流教研培训助力高校教师专业成长

2022-04-20 07:06梁方婵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3期

梁方婵

摘要:教师研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区域交流式教研培训是较为先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理想的塑造,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教学能力,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交流;教研培训;高校教师专业成长

新时期,教师研训工作必须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谋求新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关系着当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展区域交流可以加强各地区的交流,减小差距。如何通过开展区域交流教研培训来助力高校教师专业的成长,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的教育素质,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力量,这就非常值得深思。

一、高校开展区域交流教研培训的意义

(一)有利于缩小各地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我国疆域十分辽阔,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及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地的教育文化水平也有較大的差异性。[1]区域交流式教研培训的开展,可以为教育交流与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增强不同地区间教师的交流,分享各具特色的教育经验,共享不同专业与学科的教育资源,并积极引进新的体现时代性的教育资源,在培训中的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进一步推动优秀教师的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发展,缩短各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差距,实现共同、协调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同频共振

作为教育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以教育教学工作为载体,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契机,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千方百计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出不懈努力。而开展区域交流教研培训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一是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二是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提出疑难点,继而在培训中提出,如此就能有目的地高效率地解决教与学的困惑。带着问题来,领着方法走。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如何“分析问题”、帮助他们最终“解决问题”,使他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另一方面,问题即课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三)有利于塑造教师的职业理想

一个人的职业性格,无时无刻都在体现自身的职业操守,它会在你的事业生涯里无意识地表现出你的情感情绪、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等方面,同时也会暴露出你自身的优点与缺点,职业性格或是职业的检测标准。由此可见,职业性格有多重要。积极的职业性格会让教师在发展教育事业当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会保持着初心不变,追求真理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提升老师的教育动力。因此,教育部门、教师发展中心必须加强职业性格培养,大力助力教师专业的成长,提高教育质量。而开展区域交流教研培训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同性格的老师同行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进步。同时会激活自身的造血功能,产生更多更优质的血液。[2]

综上所述,这三方面是大多数高校开展区域交流教研培训方案的最主要的原因。它有助于缩小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有助于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有助于教师水平的提升,使教师变得更加优秀,增强“四个自信”,做“四有教师”。

二、高校开展区域交流教研培训的现状

(一)重项目设计,轻整体规划

目前,按照不同的等级对高校区域交流教研培训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国家级研训、省级研训、市级研训以及校本研训。不同等级的研训,区域交流的程度大不相同,国家级研训跨区域的幅度是最大的,一般培训主体之间、培训客体之间、培训主体与客体之间都是跨区域的,而校本研训跨区域程度较低,一般只是培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跨区域的。但是,不管是哪个等级的研训,都存在重视项目设计,轻视整体规划的现象。也就是说,相关部门一般会按照某一文件精神或者发展需要拟定某一主题下的系列培训,做好具体的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往往是被动的、零散的。较少是主动的、系统的、整体性的研训安排,因而是片面的而非全面的。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不同等级的研训往往会出现类似的、重复的专题研训,导致资源浪费、研训效率低下。

(二)重统一研训,轻教师选学

受区域交流教研培训经费、培训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各方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现存的高校区域交流教研培训的模式是较为单一的,以传统的专题讲座为主。[3]对于某一确定的研训主题,主办单位会组织系列与主题相扣的全体受训人员都集体参与的授课,以期对于这个主题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来自不同区域的教育硬件和教育软件不同的教育者,采用同样的方式,讲授相同的内容,这体现出重视研训的统一性和普遍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对研训也提出新的要求,这种传统的研训一是缺乏灵活性,难以满意受训者多样化、个性化的研训需求,二是缺乏可选择性,研训内容皆为必修而鲜有选修课程,教师无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具针对性的研训课程。

(三)重短期学习,轻持续提升

根据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高校区域交流教研培训一般安排在学期初或者是学期末,具有培训集中性、内容密集性、时间上的间歇性等特点。集中且高强度的区域交流教研培训虽然可以使教师在短期内学习大量的培训内容,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但是如何将大量的培训内容内化于心,再外化于教育教学中,则是一大难题。与此同时,目前区域交流教研培训并没有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于培训安排、培训内容、培训主体等没有进行评价和反馈,不利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学员的教研培训的后续追踪,如是否将培训内容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培训内容是否对教师专业成长起作用等都是缺失的。整体而言,就是较为重视短期的集中学习,但是忽视成果转化和持续提升。

三、高校开展区域交流教研培训相关策略

高校培训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任重而道远。而开展区域交流教研培训则是高校培训的新方向、新途径、新模式。对此,要重视区域交流教研培训的统筹规划、多元落实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统筹兼顾,促进一体化发展

针对目前高校区域交流教研培训体系中,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存在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政的情况,应该加强统一领导,促进培训的一体化发展。具体来说,其一,加强高校纵向培训体系的统一布署。以高校思政培训为例,应该加强思政国培、省培、市培的沟通与联动,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且不重合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其二,加强高校横向培訓体系的内部协同。以国培为例,要做好国培顶层设计,加强国培计划的具体板块建设,避免培训内容的重复叠加;其三,加强高校横向与纵向培训的交叉联动。充分发挥完备的高校培训体系,纵横交错,环环相扣,层次分明,逐渐深入,提高高校区域交流教研培训实效。

(二)改革创新,促进多元化发展

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区域交流教研培训是一种新颖的尝试,但是受到传统培训思维和培训模式的影响,区域交流教研培训开展的方式以单一且固定的主题讲授为主,缺乏弹性。对此,要求教育者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多元创新,以满足受训者的个性化需求。其一,丰富区域交流教研培训的形式。除了传统理论讲授,也应重视课堂示范展示、研讨互动反思、精彩点评提升等,应该兼顾导、研、行、思,做到导中研、研中行,行中思。其二,应该增强培训课程的可选择性。争取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专业课与公需课相统一,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统一,为受训者提供内容更为丰富的、覆盖面积更广的、形式更为多样的课程选择。

(三)动态追踪,促进可持续发展

高校区域交流教研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目前区域交流教研培训所呈现出来的集中性、短暂性等特点是研训发展不充分、不全面的表现,应该予以改造,以确保研训的可持续发展。其一,从宏观上看,应该加强高校区域研训的体系化建设。目前,高校的培训体系中比较常见的是教师岗前培训、教师师德师风培训、不定期的专业课主题讲座,是零散的、难成体系的。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则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做好短、中、长期的教师培训方案,让培训常态化、日常化,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专业成长。其二,从微观上看,须重视每次培训的评价反馈以及后期跟踪。科学评价培训活动,客观反馈培训效果,以不断提升培训水平。[4]并且做好培训的动态追踪,了解受训者能否运用培训所得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培训的成果转化。

结语

区域交流式教研培训在教育事业发展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区域交流式教研培训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助力学校打造更优秀、更专业的教师团队。[5]但最终目的还是为每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为国家注入更多的发展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敏,杨林香,郭辉.教师校际交流的制约因素分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4(06):1-5+21.

[2]刘党桦.交流:区域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J].江西教育,2014(16):23.

[3]温为才,舒余安,陈振益.跨区域教学交流对设计创新思维影响的探究[J].学术探索,2012(07):176-178.

[4]张俊.教师交流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J].江苏教育,2016(10):38-39.

[5]吕达艺.如何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J].文学教育(下),2018(08):46-49.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研究项目《开展区域交流研训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2020ZQJK047);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2022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编号202103G267);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青年项目《文化自信视阈下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研究2021QN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