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

2022-04-20 16:26葛聪颖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葛聪颖

摘要:本研究以广西科技大学开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现状为调查对象,分析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的因素因素,提出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共同体意识

1前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广西科技大学运用“五个认同”贯穿于整个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过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融入立德树人等学校教育全过程。文章通过以广西科技大学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例子,从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认同感,注重民族团结教育,完善民族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2广西科技大学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广西科技大学通过进行课程建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平台构建以及制定政策条例等途径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课程建设方面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引导学生的课题学习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家国情怀、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根据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学校共开设50余门民族文化类通识课、专业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各民族风俗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例如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排球选项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入爱国主义和体育精神,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影视作品的欣赏宣扬中国女排的精神,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中感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

2.2主题教育方面

广西科技大学成立了柳州市“文化统战进校园示范基地”,并以此为平台组织“统战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每年五月举办“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月”,带领师生深入学习民族宗教政策,要求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要发挥榜样的力量,自觉做好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民族结进步教育和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同一切危害民族团结的言论与行为做斗争。每年举办“壮族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与各民族师生共同欢度广西“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

2.3实践活动方面

暑期社会实践是教育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内容,通过组织大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乡村振兴调查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民族发展,提高民族认同。

2.4平台构建方面

广西科技大学依托“文化统战进校园示范基地”这一平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每年举办举办“统战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每年超过一万名学生参与系列活动。通过设立柳州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组织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

2.5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通过利用易班平台、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媒介开展民族政策宣传,同时,充分发挥学校“苗锦文化研究与展示中心”“校史馆”“宗元广场”等教育基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2.6存在不足

调查发现,广西科技大学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基本能结合各自学生情况、且积极推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仍有小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仍存在不足,以及“网络民族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渗透和影响等问题仍然是当前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重大困难,仍然需要重点关注和积极应对。

3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3.1强化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1.1增强大学生民族身份认同感

要求学生做“五个认同”的捍卫者,树立起“共同体”意识,自觉以“五个认同”为自己的思想引领,牢记中华民族身份,走出民族身份困境,提升自我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感。同时树立理性民族观念。必须弄清楚“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把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深埋心中,心理情感认同中华民族,行为动机表现中华民族认同。

要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寻找高校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点,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做“三个离不开”的践行者。通过大学生亲身感受其他民族感情,从行为感受进阶到心理感受,中华民族认同情愫油然而生,随之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1.2.使大学生更深层的认识共同体意识

高校应该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导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大学生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时刻牢记自我的民族意识,同时推动着自我人格的完善、良好道德的养成和民族意识的实现。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式。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结合社会时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3.1.3.增强民族认知能力

一是做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爱民,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不惜牺牲自我的爱国情怀,并将此情怀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二是做爱国主义的实践者。大学生要牢记“强国有我”的意志,时刻在提醒自己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3.2增强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1.營造和谐民族氛围

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对待不同民族文化上,坚持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大学生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殊性这片土壤上汲取养分,统筹人与文化的和谐文化共生。其次是打造共同文化根基。大学生在立足中国现实,结合民族特点,在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殊性的同时不断吸取其他民族的新鲜血液为本民族所用,实现个性与共性的契合,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2.2.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感

增强文化记忆。高校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坚持以历史导向原则,增强中华文化的历史教育,在历史中对文化记忆进行提取再认,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有意识记。深化历史文化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实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追忆,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为“今生”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选择。

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应借助于语言和文字的媒介作用,自觉肩负起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时代使命。推广普通话的使用,实现不同民族大学生接受国民教育,让普通话与汉字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3.2.3.发挥多元文化融凝作用

一是凝聚文化的共识性。大学生在参与民族节日仪式当中,感受民族文化的伟大磅礴之力,在各个民族文化中找寻文化的共性,进而形成文化共识。二是开展民族文化特色活动。精选少数民族的特殊风情,民俗特色文化通过电影、电视、VR等媒体技术平台进行传播与共享,加强各民族的文化融合。

3.3注重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3.1组织大学生民族团结实践教育活动

首先要整合民族团结教育力量。发挥高校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作用,组织各部门积极开展宣传民族教育相关活动。其次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实践作用。组织学生通过主题教育等形式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等展开实践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在实践中强化了民族团结内聚力。

3.3.2充实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识

借助思政课主渠道作用,高校可尝试在思政课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赏析专题教学,对大学生的文化观、民族观进行塑形,促进更多学生了解其他民族文化进而达到增强民族团结效果。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间通过校际联合,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共同培养民族团结教育专业教师。

3.3.3.巩固大学生民族团结凝聚力

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采用各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符号、形式融进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校训校歌、校规校纪、班风舍风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教师应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相契合。

3.4完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4.1提高大学生对民族政策的正确认识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教师需要给学生详细解读关于少数民族高考的加分政策,让大学生们理解此项政策的目的與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平等意识,正确看待自己的民族身份。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坚持尊重与包容、欣赏与理解的态度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实现文化的互融性、互补性,拓展本民族文化的内涵性、包容性。做民族政策的推广者。大学生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落实民族政策的关键所在。鼓励更多大学生做维护宣传民族政策的促进者、引领者。

3.4.2丰富民族政策教育创建活动

增设民族理论公共课程。优化民族政策教育方式,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民族政策优势。高校可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相关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民族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民族理论素养和民族政策水平。

3.4.3拓宽民族政策教育宣传渠道

大力构建网络宣传平台。通过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青媒中心等线上线下媒体开展民族政策宣传,加深大学生的民族认识,提升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4.

[2] 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5-30.

[3] 王冬辉.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编号:20FTY020;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课题名称:东盟来桂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跨文化认同研究(编号:2021ZJY1666);广西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培育项目,编号:GKDTYWH2101;2020年度广西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编号:2020KCSZ06;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