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彰显人性光辉

2022-04-20 16:26夏欣欣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人性

夏欣欣

摘要: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性教育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对感性的真实体验,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教育对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人性教育不仅构成了思政教育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基本关怀,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人性教育要求在教育理念上践行人性化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将生命教育、感性教育以及善性启蒙作为德育的主要手段,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关键词:人性;人性教育;思政教育

人性,即人的本性、特性、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和基本特征。它不仅包括人的生物性、自然性,而且还包括人的社会性、精神性。所谓“人性教育”,就是将人性的解放作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和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和发展人的本性,不断释放人性的风采,彰显人性的光辉。作为大学生群体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理应承担起人性教育的重大职责,承载人性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践行人性教育的教学理念。

一、人性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的喘息》一书中,作者开篇提出,人性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它既是塑人类自身品格的必由之路,又是拯救人类道德沦丧的重要手段。它激发个人生命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认识,又丰富“人”概念,从而促进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并改善人类的情感。人性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美德教育,是信仰教育、意志教育,是公民教育、理性教育。具体而言,人性教育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人性教育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与“物性”相对应,“人性”表现为“生命的本能”“生物的特性”。人的生命性、生物性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与物的根本区别。[1]因此,人性教育的首要使命,就是要敬畏生命的存在、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懂得与周围世界的生命关联,对自身生命的赋予和维系心怀感激,爱护周围世界,克服和摒弃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人性观,认识到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人性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单个个体的生命存在,应当心存怜悯和恻隐之心,爱惜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与生命,能够将对自身生命出于本能的尊重和维护转移到同类乃至其他物种身上,并获得同样或相似的心理体验。对生命的尊重是人性教育的起点,它构成了人性教育的基础。

其次,人性教育还表现为感性的真实体现。老子在《道德经》中曾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运用到教育领域,它表达了人性自由不受约束的思想。因此,人性教育应当建立在受教育者的内心感受基础之上,尊重受教育者快乐、悲伤、喜欢、厌恶等趋利弊害的本能偏好。人性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直观的生存体验,尊重不同人性的自然表达,把受教育者的欲望、需要和兴趣强烈而多样地呈现出来,展示出众彩纷呈的生命活力。

再次,人性教育也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人性教育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了教育对人的自然德性的彰显和延伸。人性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在人的本性基础之上,形成正确的正义观、善恶观、审美观,能够正确感知美的存在及其意义。在孟子看来,人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人性只有接受美德的熏陶,才具备完整的社会属性,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人性是复杂的,人性中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有真有假,人性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受教育者扬善弃恶,光明正大,教人以仁慈、友善、同情、真诚、正义、感恩等等。此外,人性教育还应引导受教育者培养理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拒绝非理性、不道德的失范行为、越轨行为、对抗行为。

最后,人性教育还表现为对自由的向往。人性的自由是人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性的升华,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人性修养的和谐状态。人性的自由,是人的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是尊重个人情感和彰显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性教育的自由观,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感知到自由存在并能够进行自由判断、追求自由的人。实现人性的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人性教育的必然结果。人性教育的最高追求,就是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完整而自由地释放出来,真正体现出人性的活力和魅力。人性教育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人是目的”这一人本教育理念在人性教育中的生动体现。

二、人性教育对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人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过分注重工具理性的回应。在技术主义主导下,传统教育的功能被定格在“如何界定人的工具性”这一目标上,工具理性统治下的教育世界在压制人性的潜能与自由的同时,也走向人性的对立面。这种机械化、单一化、片面化的教育行动无疑会导致人的异化或人性的迷失。另一方面,人类在整个20世纪所经历的战争、災难以及人际关系的异化,也使人们反思技术主义主导下教育的致命缺陷。作为教育理念对人性的复归,人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一教育弊病的积极回应。

人性教育对于个人的思政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人性的建构和发展。作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人性教育是社会将最基本的价值赋予到社会成员的认知当中,是形成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要求。人性教育承载着将人作为“社会人”的重要功能,作为人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生命的尊重、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点,没有对人性的启蒙性质的教育,特别是善性启蒙的教育,也就无所谓人性的完整。作为人性教育的核心特征,关怀人性、尊重人性、彰显人性是现代思政教育的前提,是受教育者形成勤奋、节俭、刚毅、果敢、宽容等其他优良美德的基础。

人性教育是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人性教育意味着社会不单单把人作为维持社会运转的工具,不仅仅关注人对社会群体的功能意义,并以此来塑造人,改造人,而是将人的客观需求、人的尊严、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作为社会应当尊重的对象,将人性的价值纳入到社会的价值当中,以彰显人性的价值、发现人性的美作为社会运转的价值尺度和重要目标。

人性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人性教育的缺失对人性的塑造具有直接的消极影响。日本东洋大学教授中里至曾经花了三年多时间对七个国家的六千多名学生进行比较调查,最后发现,学生的同情心薄弱与日益严重的少年犯罪和校园暴力直接相关。因此,人性教育是思政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性教育的主要承载,思政教育应当把塑造人的本性作为天职,以唤起人性、培养人性、传播人性,进而促进人性全面而自由的成长。

三、在思政教育中拓展人性教育的具体路径

鉴于人性教育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当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思政教育中的人性教育。

从教学理念上看,人性化教育是人性教育的基础,是人性教育的重要手段。人性教育是教育的内容,而人性化教育则是践行人性教育的理念。人性化教育,就是要按照人性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思政教育当中,以人的自由幸福为最高目标,开展符合人性的教育。人性化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人性化,实现人性教育。具体而言,应当改变监控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惩罚式教学的陈旧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人性教育呼唤在思政教育中植入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尊重受教育者人性的多元特质,尊重人的自然本能和自然德性。多元性和差异性是人性的本质特征。在人性教育中尊重人性的差异性和多元特质,要求教育者针对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教育体验、不同身心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规划。人性化教育要求树立真善美的价值引导,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为德育的最高目标,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正义观、善恶观、美丑观。

从教学方法上看,在思政教育中有目的地开展人性教育,一是应当以思政教育为依托,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人性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观。以生命教育为起点,可以向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和同情教育等教育形式延伸,以充实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二是应当充分利用人性教育的感性特质,将受教育者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作为人性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有目的地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包括营建和充分利用家庭的良好氛围,使受教育者切身感受到人性的丰富多彩,以及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三是应当注重德育中的善性启蒙。所谓善性启蒙,就是在生命教育、情景教育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系统地启动和张扬人的善良本性。人性教育应当引导受教育者张扬人性中善的特质,约束恶的本能冲动,从而使每个人在自律和他律的同时,得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2]

在我國当前的思政教育中,专门针对人性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对匮乏,且大多以零散的、碎片化的教学形式出现。人性教育的诸多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性教育的教学意识尚需进一步提高。如何将人性教育的教学内容嵌入到当前的日常思政教育中,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深思。相信伴随着当前的教育改革和人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人性教育将以更完整、更科学、更系统的形态走进思政教育当中,并为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剑、扈中平.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2]张海钟.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J].甘肃理论学刊,2005(9).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具有“人性”的数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