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学理论视域的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型

2022-04-21 11:12熊江凯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会学技能人才

熊江凯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极其重要,地方高校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实现个性化定位,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此,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出发,厘清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传统思想束缚、官本位思想束缚、培养资源稀缺、趋同性过强等问题。基于社会学理论视角,从以下几个环节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引言:高校社会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学生除了学习社会学知识,还需要建立完整的社会学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社会学课程的应用价值在哪里,学而有所用是学习的价值体现,对于社会学这门课程的就业方向在哪里,都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基于定位就需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如社会调查技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等。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承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由于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度不够,高校的社会学课程仍倾向于理论教学,基本上不重视对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实物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社会学课程服务于社会发展来看与当下的形势不符合。对于当下的社会生态来说,培养有时代性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新的形势对人才的要求高度,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能否积极推进社会学教学改革和重塑是至关重要的。

一、新形势下社会学课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一)社会学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社会学发展人才,离不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不同于对工作的需求。社会学这是一个从社会哲学演变而来的现代课题,但它不同于社会学以社会为基础、以社会为基础的哲学。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此,社会必须建立起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具有社会学功能的系统框架。社会各个层面。社会学从推动人类全球进步的角度出发,解决不同社会阶层对社会学的实际需求。从我国社会行为的角度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态度社会主义。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特色社会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创造整体社会关系的唯一力量,人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价值具有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社会学研究。帮助指导人们的行动和思想。从中国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同时,在中国社会发展与民主革命的斗爭过程中,形成了以孙中山人道三观、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着力培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独特人才。所以从这一点开始,社会学人才在巩固道德和法律制度以外的价值,即社会质量方面,是有用的。素质水平问题关系到毕业生社会生活的闪光点,关系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能力,关系到超出能力范围的家庭和民族感情。

(二)社会产业和领域对社会学领域的人才需求迫切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政治三个转型时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基本上觉得富足了,生活就会富裕起来,但同时又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技能?第一,从生产技能到现代组合和现代技能,技能在社会中的起点和定位是不断变化的,从社会产业的角度来看,从社会调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学能力。第二,从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和结构调整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任何发达国家的必然过程,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回答。经济发展最不确定的时期,无论是日本、新加坡还是德国。在政治上,因为我们的制度和国外制度有很多不同,特别是这个制度已经运行了70年,我们不得不承认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价值观问题,而是如何做得更好。更好地理解政治转型的过程和政治价值的定义。这三大转变是不可避免的。社会技能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社会化、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阶段,工业和社会领域对技能的需求不再是应用技能来满足,而是从建设的角度,甚至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哲学回应,人的价值观。因此,近年来社会单位和企业急需社会学技能。

二、社会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一)以创新创业为目的来进行教育改革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实施渠道,一些发达国家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并未采用零散设置的方式,而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选修,将实践和理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接。高校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源自于课堂教学,而创新思维也主要源自于此,但部分高校所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当前的教育要求,与实际的教学目标不符,所以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3]。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思考学习,进而建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想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首先社会学专业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通过采用情景式教育、启发式教育以及研讨式教育等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各个课程和知识模块内容都要为创新和创业教育带来重要的帮助,防止常识问题的过度教学,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在教学中注意加入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真实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动力。

(二)以社团为平台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在社会学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要将创新和创业教育更好地纳入到这些活动内容当中,需要利用丰富的活动来真正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且利用学校主导的方式来开展这些活动。同时学校的科研社团等单位也可以设置系列性的创新创业必修内容,将其加入到素质拓展当中,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学分的认定。与此同时,应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负责承办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与社会联合来更好地向学生传递创新创业理念,从而在加强整个活动效果的基础上,强化这一文化氛围,促使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环节

实施环节主要由中央一级地方高校实施。加强优秀师资引进和师资队伍优化。在教师入职过程中,注重学术教师与应用教师的平衡,不仅有助于培养专业素质,也有助于专业产学研的融合。除了优化师资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外,师资年龄比例也不能停留在传统思维上,将为青年教师和合格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活力,赋予教学更多动力,重视新思维的传播。不仅在教学上,在课程改革和学生培养目标的塑造上,也可以给予教师更多的机会。应该允许甚至鼓励教师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更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教师,才能为市场培养更灵活的人才,适应当地优势专业发展,形成专业特色。

结论:地方高校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就在于高校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学科治理的现代化。因此在分析“双一流”大学的实质与核心、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标准以及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后,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分析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为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孙维,马永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源于跨学科博士生团队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9(04):63-69.

[2]吴云勇.“双一流”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内核、特质要义与建构方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01):194-200.

[3]康翠萍,龚洪.“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院校特色优势学科定位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9(06):64-71.

猜你喜欢
社会学技能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意外遇见社会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拼技能,享丰收
意外遇见社会学
毛遂自荐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