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上学”的案例分析

2022-04-21 21:13洪丽
职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案例分析

洪丽

摘 要:初一男生逆反,沉迷手机游戏,不愿上学。母亲连哄带骗,用尽一切招数,软硬兼施皆无效,孩子不但不愿意上学,情绪还容易失控,母亲无奈请求心理支援……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其缓解焦虑,引导其看到孩子不愿上学背后的“求关注”的信号,帮助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本文分析提出,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作为父母要看向自己,剖析自己,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家庭变得更有温度,从而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不愿上学 案例分析 亲子关系

如果你家里的孩子厌学、不愿上学怎么办?家长们都清楚学龄青少年不愿上学会带来很多严重后果,但是他们不知道孩子不愿上学的背后有哪些原因,也不懂得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去解决这类问题。笔者从一个咨询案例入手进行分析,希望给读者一些启示。

一、基本情况

一位母亲求助,其14岁(初一)的儿子小刘(化名)小学时很听话,在她的努力培养下成绩一直比较好,升入初中开始出现逆反心理,沉迷玩手机游戏。母亲强制收手机,他就用不做作业、不上学、晚上不睡觉、早上起不来威胁母亲。经医院检查,小刘有轻中度抑郁,睡眠不好,医生开了药,小刘吃了一段时间,说没有效果就没有坚持吃。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开始,小刘有赖床行为。小刘的爸爸工作比较忙,经常出差,偶尔回家送儿子到学校。到第二学期小刘基本不到学校,天天在家关着窗帘玩手机游戏,老师家访,他不开门,还发脾气。小刘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沟通。母亲让他可以每天上学半天或上补习班或找一份工作,他都不同意。让他到医院检查,他说自己没病。小刘的母亲和父亲因为孩子厌学的事发生矛盾,丈夫责备妻子,说儿子出现问题是她造成的,夫妻为此多次吵架,甚至要离婚。

二、问题分析

小刘刚刚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摆脱父母亲的束缚,渴望被尊重,渴望独立,母亲强制收手机,他感受到不被尊重。

小刘的同学有的也用手机玩游戏,母亲强制收手机,不准小刘跟玩手机游戏的同学玩,小刘觉得这样和同学会没有共同语言。

小刘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也不善于与人交往。升入初中,环境变化大,学习节奏快,学习内容增加,小刘明显不适应。他不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但又不得不遵从,产生逆反心理。父亲经常出差,父母沟通不畅,关系不和谐,小刘感受不到父母之间的爱,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小刘没有安全感。

三、辅导策略与过程

(一)摆正位置,建立关系

良好的“咨访”关系能使来访者产生一种安全感,形成对咨询老师的信任,有助于来访者向咨询老师敞开心扉,探索自我。真诚倾听、关爱、接纳有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听来访者的诉说,不仅要听他口头表述的信息,还要听来访者表达后面的渴望,在短期内建立比较和谐的关系。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老师要摆正位置,站位准确。孩子不愿上学,家长心理焦虑,而咨询老师需要多方结盟,不仅和孩子结盟,而且要和家长结盟,不能和家长一起指责孩子。要帮助家长看到孩子的无助,多方结盟一同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缓解焦虑,接纳当下

“新生适应不良”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社会的期待、传统的认知等都会造成新生适应不良。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不愿上学甚至被确诊有抑郁情绪,或者有轻度抑郁和中度焦虑时,家长产生焦虑、担忧、恐慌等情绪都是正常的。

如果家长带着焦虑情绪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不仅不能解决孩子的焦虑问题,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比如说请孩子要好的同学来聊聊天,请老师打电话,尤其是一些孩子平时喜欢的科目老师,比如劳动技能课上,孩子表现很好,劳动课老师邀请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

如果孩子有严重的躯体化症状,诊断患有抑郁症,家长逼迫孩子学习并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家长要知道,孩子患病了,如孩子都已经发热40度了,家长还让他去跑步,可能他连走都走不动。如果孩子发热40度,家长首先要让他孩子治好病养好身体,而不是要孩子去上学。

来访者总是希望咨询老师能帮助出点子,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孩子不去上学的问题。家长没有意识到,最了解孩子的应该是家长自己,咨询老师可以帮助出点子、提供建议和想法,但点子是否可行,需要家长自己去实施把握。咨询老师能做的是帮助家长缓解焦虑、宣泄情绪,帮助家长理解接纳孩子,当家长情绪舒缓时,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异常的原因,从源头开始改善。

小劉沉迷玩手机游戏,家长强制收手机,小刘用不做作业、不上学来威胁,不能就事论事,家长和孩子都没有厘清,上学是上学的事儿,手机是手机的事儿。若理解为简单的不去上学,青春期的小刘开始要自我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小刘就可能在挑衅、试探父母的底线,其实就是青春期在跟家长要掌控权,在家庭里面有一个序位法则,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作为家长用讨好的方法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每次都稳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明确地守护边界,有足够的定力才能让孩子在不稳定、烦躁、恐惧的时候感受体验到家长的稳定。

(三)分析问题,探寻根源

咨询中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像初一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这位家长说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抓一抓,每天默写,题目一道一道地辅导,孩子成绩比较好。孩子上初中后就放松了,主要原因是初中课本不像小学拿过来就能讲了,初中有六七门课,孩子每天作业都做得很晚,根本没时间辅导。青春期的孩子会更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变化,尤其是别人的眼神和评价,当学习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较高的自我价值的时候,就可能会增加自卑感、畏惧感,从而通过玩手机游戏来逃避现实、逃离学校、逃避学习,在玩手机游戏中寻求愉悦感、寻求慰藉。

孩子玩手机游戏成瘾既有其个人因素,也有游戏特性以及家庭、学习和社会各方面综合的因素。比如父亲常年出差,母亲权威式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亲子疏离。觉察母亲说话时的情绪,母亲虽然口口声声说不控制孩子,但是还是用各种方法连哄带骗希望孩子半天到学校或到辅导班,不学习就找工作,用尽一切招数,软硬兼施,达不到目的,母亲感到很无奈,就跟孩子吵架、发脾气。孩子感受不到尊重,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很多家长逼迫孩子学习,无形中挫伤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进行适度的引导,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反思。“主动自发性的学习”和“为家长而学习”两者之间的差距确实很大。

孩子不上学、玩手机游戏,深层次原因是家长(父母)没有担起共同教育子女的责任。妈妈就把对丈夫的不满转移到孩子身上,单一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夫妻吵架甚至说到要离婚,实质上,这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多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亲近,多和孩子交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陪陪孩子,陪伴孩子外出参观,看看改革开放给祖国、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想想当今世界进入新时代,只有勤奋学习,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国家富强、人民生活谋幸福。

(四)改变认知,积极行动

孩子经历青春期时出现的异常表现——将童年不快乐的遭遇表现出来,或许不是坏事,这对其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的成长是有益的。青春期,家长关注孩子,对其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当孩子出現问题时,家长多看看自己,多问问自己,剖析自己,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使家庭变成有温度的港湾,就能不断给予孩子正能量。

由父母的关系问题引发的孩子的问题,建议家长到社会机构进行咨询,网络的咨询也很方便,希望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子女的书籍,从自己做起,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影响孩子,因为父母的成长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四、结果与思考

(一)结果

在咨询后一个月的回访中,本案例中母亲反馈说她参加了某大学咨询师做的个人成长团体,她意识到夫妻关系发生了问题,其实还是自己的问题,孩子的青春期碰上了自己当年的青春期的问题,所以说带孩子的过程就是再走一次人生路,走过来了,就会更健康,陪伴孩子也会更好。这位母亲很高兴,认为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现在亲子关系缓和了很多。

(二)思考

很多孩子不愿去上学,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因素,大家都把学业看得太重了,整个社会都很焦虑,家长一回家只关注作业做了吗,考试考了多少分。考得不好,大家都不高兴,让孩子觉得只有一样东西最重要,那就是学习,而分数背后的那个活生生的人却被忽视了。

孩子不愿上学,表面上看起来是学业困难等原因所致,而实际上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了。叛逆的青春期孩子会将对抗的力量指向家长,而此时家长的情绪要稳定,头脑要冷静,而非焦虑,家长应觉察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完善自己,用足够的爱、尊重、信任、接纳陪伴孩子渡过这个关键期。

参考文献:

[1]刘彦.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7.

[2]何妍,俞国良.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思路[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21.

[3]石云鹏,刘伟方.父母教养方式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心理疾病症状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0(19).

(作者单位:南通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案例分析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