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幕后英雄秦大河:造出国产冰状雪

2022-04-21 21:42彬彬
恋爱婚姻家庭 2022年4期
关键词:考察队冰川南极

彬彬

2022年2月19日,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奖杯授予了中国人民!鲜为人知的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的背后,隐藏着一位幕后“造雪”英雄。中国处于低纬度,并没有冬奥会必备的“冰状雪”,想要自己造雪,却遭到国外的技术封锁。

怎么办?这个艰巨的攻坚任务,落在了秦大河的身上。秦大河是我国第一位横穿南极大陆的勇士,也是“中国造出冰状雪第一人”。秦院士书写的传奇,令全世界瞩目!

1947年,秦大河出生在甘肃兰州。因父亲是兽医教育家,一直在各地从事兽医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秦大河出生不久就随家人辗转于陕西、甘肃、宁夏、北京等地。他从小学习刻苦,很有理想。早在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秦大河就在作文里写道:“将来我要让我的脚印,印遍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高中毕业,秦大河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其实报考专业时,他本想学习数学或物理。当时学地质的人太少,秦大河是个好苗子,校方劝说他:“国家的地质人才很缺乏,你不妨考虑一下换专业。”秦大河听了,毫不犹豫地说:“既然祖国需要,那我就学地理地质吧!”

那时中国的冰川学研究刚起步,兰州大学是国内研究冰川学最好的大学之一,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秦大河对冰川产生了浓厚兴趣。读大一时,秦大河翻看喜欢的《地理学报》,一篇文章引起了他的兴趣。那是中国当代冰川学奠基人施雅风和谢自楚写的《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文中描述了我国冰川的美景和其巨大影響力,这让秦大河产生要拜见两位老先生,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冰川学研究的念头。

然而事与愿违,大学毕业后,秦大河未能成为冰川学研究者,而是当了一名地理教师。兢兢业业工作之余,他心中的“冰川梦”始终没有融化掉。

1974年暑假期间,秦大河专程来到施雅风、谢自楚的家,拜访两位科学家,与他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谢自楚感慨地说:“现在根本没有人想搞冰川了,都认为干这一行太苦,你却能自己找上门来,我真高兴!”

此后,秦大河听从谢自楚的建议,在工作之余开展科考。野外科学考察远比在教室里上课危险得多,秦大河登珠峰时遭遇险情受伤,回家休养半年多才能下床;第一次去南极他差点被大风卷走,幸亏被南极站工作人员救回。但这些,都不能阻挡秦大河探寻冰川的脚步。

通过谢自楚引荐,秦大河被调回母校兰州大学冰川研究所,圆了心中梦想。秦大河工作起来更拼了,进入冰川所短短几年,就取得一系列科研成就,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9年,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准备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开始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秦大河踊跃自荐,成了其中的一员。这支南极科考组的6个人当中,有4名探险家,他是仅有的两名科学家之一。

但在临行前体检时,秦大河却被医生告知:要么拔掉他的10颗牙齿,要么不去南极。“在南极要待200多天,温度低,体力消耗极大,要靠补充大量热量维持体能,如果牙齿犯病不能吃东西,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要想去南极,就必须拔牙。”秦大河对陪同体检的妻子说。一听说要拔掉10颗牙齿,妻子心疼不已:“你才42岁,正值中年就换上10颗假牙,连吃饭都没有味道了呀……”秦大河却微笑着摇了摇头:“这些都是小事。”

秦大河本可以不必这么早与自己的牙齿“诀别”,但为了代表中国横穿南极,拿到宝贵的第一手科研样本和资料,秦大河当场把心一横,对牙医果断地说:“拔了吧!”

不幸的是,就在秦大河出发去南极科考前夕,妻子因车祸受伤住进医院。纵然如此,1989年的6月27日,秦大河还是告别80高龄的双亲,含着愧疚的泪水拥抱了病床上的妻子,咬牙踏上了万里征程。

“我始终记得,上中学的儿子一直送我到兰州机场,孩子一路上都在抹眼泪。”秦大河说,“我的那颗心也悬着,既不放心家人,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但我必须去,为中国填补一系列的南极冰川科考空白!”

辗转踏上广袤酷寒的南极洲后,秦大河随考察队横穿极地大陆220天,一路上的生命挑战接连不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暴风雪,有时一刮就是几天几夜,寒冷刺骨,刮得眼前什么都看不清。”进入南极两个月后,考察队来到了最危险的巨大冰裂隙地区。冰裂隙的表面看起来覆盖着冰雪,下面却是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沟!有一次,考察队一条拉雪橇的狗掉进冰裂隙,瞬间就无影无踪了。

6名队员中,只有秦大河一人不会滑雪,这就意味着他将遇到最大的挑战。秦大河以顽强的毅力一边赶路一边练习滑雪,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摔倒,有时两分钟他就要摔倒一次。最终,秦大河在南极的恶劣气候下练会了滑雪。外国队友幽默地说:“老秦将来还可以成为中国滑雪队的佼佼者,你可是唯一把南极当训练场的人!”

这次穿越行动中,秦大河不仅要征服严寒,克服漫漫征途上几近极限的体力消耗,还要不断挖雪坑取样。南极洲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关键地区,秦大河作为冰川专家,必须掌握其中的各项地质数据。当其他人进入帐篷休息时,秦大河就开始用力刨冰,每隔5个纬度,就要挖2米深的雪坑;每2厘米采一个雪样,并将雪样装入净化过的样品瓶中。

秦大河每次挖雪至少需要1个小时,遇到雪下有冰层会更加吃力。又饿又疲乏的他经常挖一会歇一会,铁锹挖不动就用斧子砍,几个月下来,两把铁锹都挖坏了。每获得一个南极数据,每照一张观测图,每采集一个雪样,秦大河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恶劣的天气和自然条件,使考察队的行进速度大受影响。为了加快进程避开南极的冬季,尽快通过气温最低的“寒极”地带,考察队决定轻装前进,扔掉一切不必要的物品。秦大河精简随身衣物,凡是近期不用的,一律扔掉,“什么都可以扔,唯我的样品和样品瓶丢不得。”

秦大河几乎丢掉了身外的一切,却把更多的采样瓶“偷偷”藏在枕头里,同行的法国队员对此很不解,说他是“疯狂的中国人”。秦大河却说:“对于一个研究冰川的科学家来说,雪样如同生命一般重要。”

7个多月时间,科考队通过南极半岛,翻越埃尔斯沃斯山脉,抵达南极点,接着又穿越“不可接近地区”,到达了终点和平站,书写出了人类南极科学探险考察的奇迹!那一刻,6名死里逃生的队员紧紧拥抱,洒下了百感交集的泪水……在近6000千米的风雪途中,秦大河共采得800多个珍贵的雪样,这样的样品迄今为止仍是世界唯一。

作为考察队中唯一的中国人,秦大河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赤子之心,经受了生死考验,出色完成探险与科考任务,成为我国首位也是目前唯一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

秦大河对南极雪样的分析工作,却进行得并不顺利。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根本没有相对应的实验室和仪器。无奈之下,秦大河不得不一次次跑到法国的科研中心,借用专门的冰芯实验室,完成检测和化验工作。他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化验分析自己从南极采集回来的800多个样本,取得了一个个新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冰川学研究高速前进。

从法国归来后,秦大河就萌生一个念头:要为中国建立一个冰芯实验室。经过东拼西凑一系列精密仪器,他终于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2003年,秦大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秦大河成为北京大學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同年获得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退休后,秦大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和讲学上,他的“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日程表满满当当。秦院士说:“我是科学家,落叶归根就是回归科学人生,其乐无穷!”

2015年,69岁的秦大河和全体同胞们一样,为中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感到振奋鼓舞。但作为业内专家,他很清楚,能否在几年后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要看中国人能不能解决一个核心技术问题——大面积造出冰状雪。

办一场冬奥会最需要的是什么?正是冰状雪。这是一种滑雪项目铺设赛道的专用雪。自然降雪的密度在0.05~0.15克每立方厘米,非常松软;而冰状雪的密度是自然雪的5~3倍,表面有一层薄的硬冰壳,是雪又似冰。用它铺设的雪道,表面保持着结晶状态,近似于冰面,能满足国际标准对雪道厚度、硬度、密度、表面温度、雪粒径、含水量等要求。

处于低纬度的中国并没有合格的冰状雪,正因为缺乏达标的专业赛道,我国的滑雪运动员只能去国外训练。中国想照搬以往冬奥举办国的经验,造出冰状雪,但国外对此项技术实行了封锁。

当时很多国内专家甚至没有听过冰状雪这个概念,2016年,七旬老人秦大河临危受命,开始研制属于中国的冰状雪。如果他失败了,中国很可能因为铺设滑道不达标,被取消2022年冬奥会的承办权。秦大河面临的攻坚克难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从接到任务开始,一到冬季,秦大河就带着团队去东北和俄罗斯,常年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工作,采样,化验,研究,人工复制……一个个不眠的寒冬之夜,秦院士和团队成员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实现“冬奥会的用雪自由”上!

数年间,秦大河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因为长期在酷寒环境中作业,他的手脚、脸颊和耳朵都冻伤了。胀热奇痒的感觉,经常折磨得秦大河无法入眠……

野外考察,有时不得不在暴风雪中行进。疯狂的雪暴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只能用头套罩在脸上,露出两只眼睛,一天下来,眼睫毛上挂满了黄豆大小的冰粒。衣服表面冻成了冰壳,秦大河回到帐篷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碎衣服外面的冰层,用火把衣服烤干。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也是用刷子把衣服表面结的一层冰除去,因为睡袋里也结满了冰。食物都是压缩食品,饮食单调加上体力消耗大,秦大河等人的体重都在下降,3个月下来,这位七旬老人瘦了十多公斤。

令同事们心酸又感动的是,有时秦大河晚上做梦都在咬牙喊:“我就不信了!中国冬奥会能申办成功,还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此事在团队中传开后,所有科研成员都红了眼圈,大家咬牙发誓,一定要造出“国产冰状雪”来,否则就无颜回家乡。

经过两年多的技术攻关、无数次失败的实验,秦大河带领团队最终突破了这项艰难的人造雪技术。2019年,秦大河科研团队从黑龙江实验基地传来了喜讯:中国第一条冰状雪赛道,获得了国际雪联的认证!

中国人终于突破国际垄断,从无到有地掌握了人造冰状雪技术,真正实现了北京冬奥会的用雪自由。

2022年3月19日,在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前夕,国际奥委会把举世瞩目的“奥林匹克奖杯”授予了中国人民。与此同时,以秦大河为原型的话剧《极光》,在他的家乡甘肃省话剧院热烈上映,旨在铭记这位北京冬奥会的幕后英雄。

猜你喜欢
考察队冰川南极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回国
火星考察队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南极大逃亡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难忘的南极之旅
考察队遭抢记
长途跋涉到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