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代表委员共话双城计

2022-04-22 04:37刘晓娜高维微韦玮
今日重庆 2022年3期
关键词:巴蜀双城经济圈

刘晓娜 高维微 韦玮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依然是热门话题之一。

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成渝交通“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西部金融中心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这些重大主题,川渝代表委员展开热议,共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大计。

去年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快车道,特别是在两省市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趋势更为明显。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川渝高竹新区。

规划总面积262平方公里的川渝高竹新区,地跨重庆市渝北区和四川省广安市。去年底,川渝高竹新区管理机构揭牌暨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除了推动毗邻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川渝高竹新区还肩负着更为重要的改革创新任务——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我们争取为全国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于会文介绍,在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面,川渝高竹新区已彻底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先定山水后定城”的规划思路和“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的优惠条件,初步形成“536”改革成果,即经济活动5个一体化、社会事务3个属地化、6大跨省域共建机制。

“典型案例就是税费征管。经梳理,广安市和渝北区的税费征管差异事项有801项。”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张彤说,随着川渝高竹新区的建立,双方共同成立了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目前已有725个事项实现统一,以前企业办税需要花时间在渝北、广安来回跑,如今在川渝高竹新区可即到即办。”

“新区发展人才至关重要,川渝高竹新区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做好未来发展规划。”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建议抓住政策窗口期,扩大职教本科规模,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加快推进地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本科学校转型,积极鼓励独立学院转设、建设一批职教本科学校和应用本科学校。

“川渝之间不能只有一个高竹新区。”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建议,打造一批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的示范平台:支持合川、广安、长寿打造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推进遂宁、潼南建设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推动资阳、大足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围绕川南渝西地区产业协作,共建产业园区,探索区域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推动内江、荣昌共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跨行政区组团发展模式建设泸州、永川、江津融合发展示范区。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也是川渝两省市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者。“目前,万达开三方合作已初见成效,各部门之间联动进一步加深,企业之间也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联动。我们还计划建立旅游联盟,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开州区委书记蒲彬彬表示,“开州的目标,是联动万州达州共建800万至1000万人口的城镇组群。”

2021年出炉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網规划纲要》确定了4个交通“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是其中之一。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通建设,两年来,川渝两地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开展了诸多合作。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是首要任务。”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交通局局长许仁安表示,两年多来,川渝两地交通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同轨”、交通规划“同图”、项目建设“同步”、运输服务“同频”。其中,已启动建设的成渝中线高铁,通车后可将成渝“双核”间的通勤时间压缩至1小时。

“一体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挥‘1+1>2的整体效应,关键需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罗佳明说,两年多来,川渝两地共同争取国家层面最大支持,统筹项目建设时序和技术标准,真正以两地“一体化”促进发展。

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天主教爱国会主席雷世银看来,川渝两省市在毗邻地区规划了10个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在这些先行先试区域应率先发力,打通“断头路”“宽窄路”和“瓶颈路”,完善交通路网,提升区域联通性。“在川渝毗邻地区加快传统基建的同时,可同步规划推进新基建,加快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民族宗教委主任丁时勇表示,要加快布局高铁新城,将高铁作为公共服务下沉主通道,各层次高铁站点作为总部下沉主节点,在高铁新城布局养老、医疗、教育、托幼等产业,消化超大城市持续成长压力,从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优化布局。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纲要》指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要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为提升巴蜀地区文化旅游整体竞争力,今年全国两会上,住川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吁请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支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认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仍然面临统筹推动力度有限、重大项目持续力不强等瓶颈问题,“在统筹规划、机制创新、政策资金方面得到国家层面支持,对于提升成渝地区文化旅游整体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E25030CA-B760-4F99-B7D0-08DEC667473C

“支持成立川剧艺术发展基金和川剧发展促进会;支持将川剧、蜀绣、石刻等川渝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非遗名录储备名单……”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看到这份联名提案的内容后特别激动。多年来,沈铁梅一直致力于推动川剧发展,她深知川剧发展的困难与挑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里,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艺术结晶,那就是川剧艺术。”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要着眼于川渝两地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在全国政协委员、原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傅勇林看来,如果川渝两地得到中央和相关部委的政策支持,会有力地推动川渝文旅产业带的健康、快速发展。

“文化相通是成渝两地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协同发展是成渝文化产业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必定为成渝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和机遇。

“成渝两地可充分发挥各自文旅资源优势,共同推进文旅产品体系建设与推广。”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工商联餐饮商会会长、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认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可以在资源互补、产业协作等方面展开合作,比如举办成渝文化旅游特展、携手打造川渝美食品牌等方式,加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宣传推广,吸引中外游客到巴蜀大地看美景、品美食。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是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的重大使命。

2021年12月印发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提出,建成立足西部、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西部金融中心。

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欧阳泽华看来,高质量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既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的“加速器”,也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两个城市群极核的“压舱石”,“成渝两地要通过金融资源互联互通,最大程度发挥‘1+1>2效应,提升西部金融中心整体能级。”

“成都在农村金融、科技金融、消费金融等方面积极探索,重庆在结算金融、国际金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成都市委会主委梁伟说,成渝两地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这为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梁伟还建议支持新兴金融在西部金融中心先行试点,比如探索设立西部数字资产交易场所,打造以大数据产品和大数据服务交易为核心的西部数字资源交易先行示范区。

西部金融中心也是全国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煜宇关注的重点。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就提交了关于支持设立重庆金融法院的全团建议。“成渝金融法院是一项非常关键的‘金融基础设施。”王煜宇说,成渝金融法院的建设要充分吸收上海、北京金融法院运行的先进经验,围绕专业化、智慧化、国际化,高标准建设服务新发展、新开放格局的新型专业法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全国人大代表、中联律师事务所重庆办公室执行合伙人韩德云说,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助推成渝地區营商环境特别是金融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出现了18次,“创新”出现了36次。科技创新既是热点,也是重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从“顶层设计”角度明确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渝北区委常委、副区长杨帆注意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中,渝北区的项目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渝北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杨帆说,在科技创新方面,渝北将抢抓国家推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重组国家实验室体系的机遇,狠抓科创企业上市、延链补链强链以及培育创新主体等,积极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双循环的关键因素。”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在调研中发现,成渝地区高校密集、科研院所众多,在推进产业科技研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新技术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川渝两地可立足现有基础,共同梳理成渝两地在前沿学科上的薄弱环节,共同积极争取教育部投入更多资源,培育事关成渝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学科。”全国人大代表、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尧德中建议,由科技部(自然基金委)-四川(成都)-重庆共同设立成渝科技专项或联合基金,解决在地人才培养问题,助力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各方支持、成渝联动,共同推动两地数字科创元素竞相涌流。”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认为,要加大对成渝地区集聚数字科创人才的支持力度,为成渝地区数字类科技社团走向全国提供必要支撑,从而充分发挥数字科创溢出效应,提升成渝地区科学素养和数字化应用能力。E25030CA-B760-4F99-B7D0-08DEC667473C

猜你喜欢
巴蜀双城经济圈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巴蜀文化翰墨第七届诗书画印艺术展作品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