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孙刘联姻故事中的话语伦理

2022-04-22 12:42邓梦燕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长沙410012
名作欣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罗贯中联姻孙权

⊙邓梦燕[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长沙 410012]

生活在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经历过元末社会的动荡不安,饱受战争的创伤,又因仕途无望,于是专一于文学。他善于思考,是一个有着深刻话语表达、鲜明伦理诉求的作家,擅长借助文学创作表达他对明君治国理政和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向往,形成一种独到的罗氏伦理情怀。《三国演义》将这种情怀融入三国故事的所有话语叙述中。本文拟以小说中的孙刘联姻故事为例,通过分析该故事中的代表性人物话语所表现的伦理意识和所蕴含的伦理关系,探究作者的伦理观并对其做出评价,以期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伦理价值的时代性及其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启发性。

一、孙刘联姻话语伦理价值表达的辩证审读

“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是源于伦理表达的需要。”罗贯中善用“春秋笔法”写故事从而实现文学创作的目的。在孙刘联姻故事中,作者试图通过孙刘两家理性的交往和真诚的对话,在政治层面至少在婚姻家庭层面能达成话语共识,进而将男女话语方式的有效性要求提升到社会伦理道德层面,实现伦理表达的需要。因此,作者对人物形象所承载的伦理观念和意识并不是一刀切地片面叙说,而是站在批判者的角度辩证地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从而彰显出自己的伦理智慧。

(一)男性话语方式与伦理担当

中国传统“家长制”的伦理秩序决定了男性拥有话语权。作为一个男性书写者,《三国演义》中男性话语权的言说方式是外显的。孙刘婚姻故事中的男性主要是用表演性话语行为方式表达人物伦理诉求。孙刘联姻中,忠孝节义主要体现在男性身上,以三大集团的男性人物如孙权、刘备、曹操为代表。这三位领袖人物是三国时代践行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的代表。他们的语言及其相应的话语表达形式聚焦于道德准则某一方面,表现在孙刘联姻的问题上,或侧重于持“孝”,或侧重于持“节”,或侧重于持“义”。

在孙刘联姻中,孙权表现的主要是持“孝”。孝属于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孙刘联姻中,孙权的英雄气概成于“孝”,又败于“孝”。因孙权奉行“孝”字让孙刘联姻计谋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这个转变归功于“孙权乃大孝之人”。此时的孙权持“孝”,是出于对母亲的尊重,同意了母亲“要见刘备”的要求,没想到假戏做真,眼睁睁看着国太将妹妹隆重地嫁给了刘备。又因孙权奉行政治利益至上,不断违背“孝”的原则,对爱女如命的母亲不再是恭敬从命,时刻不忘杀妹夫刘备,后来又用计骗回妹妹,孝悌原则早已抛之脑后。孙权的“仁”受到了挑战,边喊着“仁”的口号边做有违仁德的事,得来的结果只能是亲情的丧失,名誉的损毁。

在这场联姻中,刘备的言行主要表现为持“节”,是依从礼制,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无论对人还是对事,以忠信笃敬的形象出现。刘备是仁德之君的典型代表。刘备在孙刘联姻中与孙权斗智斗勇,表现出了其作为国君的潜力和风度,以名誉天下的仁德和正义,以超群的胆略和临机应变的能力,赢得这场婚姻的胜利。刘备在完婚前,一是保持理性,面对媒人吕范以礼相待,表明“吾年已半百,鬓发斑白;吴侯之妹,正当妙龄,恐非配偶”的态度。二是保持礼节,他“牵羊担酒”依礼制纳聘,表现得诚心诚意,要“随行五百军士,俱披红挂彩,入南徐买办物件”,“城中人尽知其事”,这既表明刘备对婚姻程序的重视,也是一种策略和手段,化被动为主动。到了吴地,他在孙权面前,有礼有节,不失君主之风,表示“今蒙国太招为女婿,此平生之际遇也”;在乔国老面前,也礼数周全,深得国老的信任和喜爱;在吴国太面前,得体合宜,表现得彬彬有礼,而深得国太的欢心。在完婚后,一是非常尊敬夫人。纳品后夫妻关系一确立,刘备一改婚前吕范做媒时候的“吴侯之妹”的称呼而尊称“夫人”。对孙夫人也是十分尊敬,多数情况下尊称为“夫人”。二是善于用孝去对待他人。在国太面前借助孙夫人之口说“想父母宗祖坟墓,俱在涿郡,昼夜伤感不已。今日欲往江边,望北遥祭”的人之常情打动国太。国太的认同和支持使得孙刘夫妻得以顺利离开。刘备在这里的孝不是真孝,是一种计谋,更不同于孙权对母亲的那份孝,多少有份真情在里面。礼,作为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要求人的言行时刻符合礼,要学会节制人欲,善于调节人的情欲。作者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很辩证地塑造人物形象。当周瑜、孙权设计软困他于声迷酒色中的时候,刘备不再持礼于胸中,任由情欲膨胀,已然忘记最初的梦想,作为统治者的弱点暴露无遗。

在孙刘联姻故事中,曹操奉持“义”的道德立场,推崇“治定之化,以礼为首”的政策。不少人认为罗贯中因“拥刘反曹”的立场,将其笔下的曹操塑造为一个十足的反面形象。“曹操是小说塑造的第一反面角色,集不忠、不仁、不义于一身,在伦理方面无一可取之处。”实则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形象并不是绝对的负面描写,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沿袭了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由于曹操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一联姻事件,因此作者对曹操的描写没有过多的笔墨,只是些许文字反映了曹操当时的情感变化,似乎很难看出曹操的“奸雄”品性。他对孙刘联姻反应强烈,不是由于刘备招亲这个婚姻事实本身,而是事实本身背后的联盟力量危及了他的权力中心,在这个纷争中各自的利益发生了变化。

(二)女性话语方式与伦理担当

罗贯中的女性观念是传统的、矛盾的,不乏深挚沉痛的感情表达,尤其对孙夫人这位特殊女性。作者在作品中对男权文化下的女性话语权的言说方式是内隐的。在孙刘婚姻问题上,主要是用非表演性话语方式表达人物的伦理诉求。在女性人物形象塑造中,表现出摆脱前人对女性的看法,更加自由地抒发自己对女性美好赞叹的倾向,这些女性都有着中国传统的特点,以正统的形象出现,她们的人生追求其实很简单:美好婚姻家庭的向往与维持。孙刘联姻中的女性身上体现的伦理追求也有忠孝节义,但不同于男性。

吴国太在女儿的婚姻问题上主要表现为持“重”。国太行事慎重,自始至终以女儿的婚姻大事作为头等大事,坚守封建家长制伦理秩序,做主女儿婚姻,相看刘备又担负保护女婿的大任,引导女儿学会“夫妇顺”。首先,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干涉婚姻。见孙权在女儿的问题上如此行事,她“捶胸大哭”,责备孙权将她“看承得如无物”,质问道:“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我为你母亲,事当禀命于我。你招刘玄德为婿,如何瞒我?”大骂周瑜等人“好做作”,让孙权在“孝”字面前妥协。其次,通过自我节制,周旋女儿的婚姻大事。在听了儿子孙权的解释后冷静下来,自己很快妥协,采取“如不中我意,任从你们行事;若中我的意,我自把女儿嫁给他”的折中态度。最后,国太非常注重女儿的身份意识的改变,讲究为人妇的品德责任感。她同意女儿外出祭祖,正因为此举让孙刘夫妇顺利逃跑出宫。如果没有国太对礼制的遵从,没有对嫁出去女儿态度的明朗,没有对女儿归属的牵挂,就没有孙刘联姻的圆满。在三纲五常的束缚下,国太是维护封建家庭伦理秩序良好运行的一位封建女主典范。

孙夫人在婚姻上主要表现为持“贤”。从孙夫人对夫妻情感的顺从和母女兄妹亲情的抗争行为中,可以发现她深谙“夫妇顺”之道。她忠于丈夫、孝祖、贞节、重义,呈现的始终是女性的家庭观念,服从于男性的国家大局利益。对待丈夫及他人,有胆有识,始终以夫家利益为重,尽管结婚时有刚猛之气,但听闻刘备“娇客不安”后便“令侍婢解剑服侍”。在丈夫刘备面前,温顺贤良,多以“妾”自称。在得知丈夫想离开吴地时,大胆表白“妾已事君,任君所之,妾当相随”的心意。在丈夫遇到困难时,面对安危,勇于担当,挺身而出为丈夫分忧解难,主动挑明“你休瞒我”“今日之危,我当自解”“我与子龙当后”等言语行为,无不说明她明白事理,能识大体,敬爱自己的丈夫。在他人面前,当委曲求全不成时,必定是有理有节,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维护自身的权利。对待婚姻,注重贞节,践行“从一而终”。孙夫人生活在以男权的社会里,因为“美人计”嫁给一个所谓枭雄的丈夫,因为哥哥孙权一意孤行让她失去了丈夫和家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夫人的悲剧结局引起人们对女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反省,是作者让人物形象更加悲壮存在的最好方式,因为苦难的、悲剧的东西才会更有意义。

(三)无论男性和女性都要重德

孙刘联姻故事中,作者不仅褒扬男性和女性的重德,也贬责他们的缺德。罗贯中对待这些英雄豪杰,有含蓄而别有用意的表达。在孙刘联姻中,男性追求伦理的最大政治效应,女性追求伦理的最大家庭效应,尽管他们都重德,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必然牺牲其中一方利益以达到另一方利益的实现。当政治利益凌驾于伦理道德之上,必然会有不幸悲剧发生。孙刘联姻实质上是一场政治行为与伦理道德的较量。孙刘在道德和政治的天平上,侧重任何一方,都会引起天平的失衡,恰恰因为他们用政治绑架婚姻道德,使得天平失衡,才造成孙夫人的悲剧。罗贯中对这些所谓的英雄豪杰还有一种深深的惋惜。当孙权的“孝”真切得当的时候,其妹的婚姻得以成就;当“孝”和“悌”虚假的时候,其妹的婚姻丧失。当刘备的“礼”恰如其分的时候,婚姻美满;当“礼”失之时,婚姻包括事业就失去了方向。作者试图将孙夫人从政治的深渊和历史的桎梏中独立解放出来,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同情和赞美她,使她成为一个光辉的形象。

文学语言及其相应的话语表达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与作者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致性。罗氏话语伦理从根本上还是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道德评判与伦理选择。我们通过孙刘联姻故事可以发现作者对于伦理问题的关注和人性探讨是深刻而辩证的。孙刘联姻是个彻底的悲剧故事,悲剧的背后原因发人深思。小说以三国时代的故事为载体演绎儒家核心思想,对明代以后的长篇小说特质和形式的确定起到了重要的引导、示范和推动作用。

二、孙刘联姻话语伦理表达的现实解读价值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烁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它在不断地启发我们“文学艺术,就是通过优美的形式承载它的思想情感,不动声色、潜移默化”。这些认识最终要落实到小说中去,从主题到人物到故事情节都不可偏废。

(一)主旨思想的表达

“文学创作过程不仅仅是作者的主观行为,道德以无形的力量形成了一定的创作秩序,参与了文学创作过程。”作者罗贯中向往国家统一,向往贤明君主,向往有道德的婚姻等,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经验积累的表达中有着强烈的历史悲剧意识。这种意识是罗氏的情怀和担当,不仅体现在罗贯中文学创作的全过程中,也反映在作品主旨思想的表达落实上。例如作者对孙刘联姻故事的描写,是采用全知视角以众多人物的言行诠释伦理,道出了伦理道德的不可缺失和婚姻家庭不可欺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伦理道德的深刻认识。作者罗贯中崇尚儒家伦理学说中的忠孝仁义等道德品质,敢于挑战中国正统的史学家,用小说的形式讨论传统伦理学中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之间的关系问题,用自己手中的笔实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精神境界。这种富有罗氏伦理情怀的独特创作风格对于我国当代作家的创作理念也具有一定启发和引导作用。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有力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因此富有时代特征的向善主题表达应该成为永恒的追求。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表现中华民族文化伦理小说中的珍品。尽管历史背景复杂,牵涉的人物形象众多,但是作者能根据作品主题思想和题材的表达需要重点讨论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伦理关系问题,让某个人物形象承载某些思想观念,尽量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事件。《三国演义》塑造的英雄人物既让人敬仰又令人心疼,描写的战争既让人痛恨又无可奈何。“《三国演义》的作者从中融入了自己的道德评判和政治理想,并根据这个需要赋予笔下的人物某种属性。”在古时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人毫无地位,是被轻贱和鄙视的。罗贯中将孙夫人塑造成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正面形象,有对孙夫人充满爱意和敬意的尊重和赞誉。在作者的笔下,孙夫人是一位懂得诚信、担当、尊严和能识大局、明大体的贤惠女性。作者在塑造孙夫人形象的时候,重视历史又立足现实,在人物事实上是郑重和客观的,能用一种健康积极辩证的眼光发现人物的真善美。实际上罗贯中笔下的很多人物形象都特别受人欢迎,因其具备的道德属性有其历史延伸和现实启发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借鉴的。我们的时代需要传播和弘扬典型先进人物,因此富有时代特征的向善人物形象塑造同样也应该成为永恒的追求。

(三)故事情节的建构

“《三国演义》是世代累积型历史小说,其对历史人物、事件、细节的改造、虚构等是在世世代代的说书人、听书人、文人改编者、书商、读者的互动式创作中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心灵情感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结晶,自有其独特、丰富的意蕴。”作者罗贯中重视故事情节,大胆设想又合情合理,冷静叙述社会的残缺和病象。例如孙刘联姻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编写故事精彩外,更重要的是故事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发人深省。作者用无限的深情去构建情节,对孙刘联姻计谋的形成、运行、实施过程及结果等做了极尽翔实的叙述,让各色人物粉墨登场,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诠释君臣及婚姻家庭关系,对孙刘婚姻的悲剧重新做出了引人深思的伦理辩护。孙权在妹妹婚姻上的表现,对忠是不明不白,对孝是不清不楚,模糊了政治和伦理的价值取向。孙夫人无论遭受怎样的不公正、艰难和不幸,始终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这是作者罗贯中博大的历史情怀和高超的创作技艺所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铁肩担道义”的文艺工作者去创造美的故事供人们欣赏,形成一种向善的力量,给新时代文学创作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孙刘联姻在三国众多风云故事中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家庭故事,却意蕴深刻。它不仅涉及各集团之间的政治关系,也牵动家庭中母子、母女、兄妹、夫妻以及有关姻亲等之间的关系。人情复杂,相互纠葛在一起。通过看似简单的话语方式深刻揭示伦理道德背后的人性压抑,伦理道德一旦与政治利益息息相关,人就套上了家族内部的伦理要求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的双重枷锁,抗争成了无意义。这种无意义在罗贯中笔下被赋予了人物悲壮的存在意义,孙刘联姻的故事不断地被演绎也是这种意义的结果。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以较真实的历史人物、精彩的故事情节、宏大的社会背景为载体,深刻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然富有时代启发意义。虽然有历史和人生悲剧性的表达,但所展现的话语理念是至善至美的。罗贯中的这种创作情怀为致力于创作具有崇高审美意蕴作品的作者树立了榜样。

猜你喜欢
罗贯中联姻孙权
任用拆台的人
和实验联姻、显压轴本色
七擒孟获
联姻理化生 共舞中考场
任用拆台的人
剑胆琴心向《三国》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
本 期 导 读
罗贯中识鸟济贫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