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唐朝史宜结合南诏史

2022-04-23 03:49李爱晖
民族文汇 2022年11期

李爱晖

摘 要:教学唐朝史宜适当增加南诏史,它是教材有益补充,还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研读能力。剑川石钟山2号石窟简直就是南诏历史博物馆,学生既从教材学习到唐朝史,又从石窟学习到南诏史。学生学后印象深刻,感觉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加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有助于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剑川石钟山2号石窟、唐朝史、南诏史、教育教学效果

一、石窟概况

剑川石钟山石窟属石窟群,公元850年开始雕凿,距今1000多年的历史,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境内的石宝山中。石窟群共17个石窟,200多躯造像。《剑川石宝山考释》称为“是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精心雕刻的佛教艺术的杰作,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刻在石头上的一部有待解读的大书”①。1961年3月4日剑川石钟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2号石窟概况

剑川石钟山2号石窟为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是石钟山石窟群中雕刻人数最多者,共造像16尊。该窟分别雕了南诏王阁罗凤、和尚(僧)一人、清平官(宰相)两人、王妃一人、将军四人、侍者七人,展现了南诏王与侍驾(随从)出巡的庄严场景,表明了南诏第五代国王能征善战,体察民情,军队威武,国家强大,达到了“空前强盛”时期,洋溢着军事化、佛国化、世俗化的生活气息。

该窟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成为研究南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各领域非常珍贵的重点文物。

三、由唐朝史引出地方史即南诏史,而南诏史最直观的教学莫过于讲解相关石窟。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与南诏(公元649年—公元937年)从存在时间看是大体相始终的;前者为中央王朝,后者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大理地区崛起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而剑川石钟山2号石窟展现的是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是学习南诏史的最直观教材。

四、教学方法

上课时可采用图片(画册)教学、多媒体教学甚至实地参观石窟等多种教学手段。但无论哪种方法最好结合相关史料来进行。

五、具体讲解石钟山2号石窟

(一)“南诏佛国”

2号石窟王者雕像右侧一僧盘膝坐于须弥座上,身着袈裟,手执念珠,僧头已毁。僧与王者可以并列而坐,表明阁罗凤作为南诏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最虔诚的佛教徒。由此可推南诏当时应当是一个“政教合一”的佛教王国。《僰古通纪浅述校注·蒙氏世家谱》称南诏王世隆时,“建大寺八百谓之兰若,小寺三千谓之伽蓝,遍于云南境中,家知户到,皆以敬佛为首业”。②

到了大理国时期,《南诏野史》称大理国王段思平“岁岁建寺,铸佛万尊”。③

(二)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

阁罗凤(公元748年—公元808年在位)为南诏第五代国王。云南大学方国瑜教授在《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一文中说:“石钟寺区第一、第二两窟造像,正中坐龙头椅之王者像,其衣冠与细奴罗造像相同,即‘衣服略与汉同,唯头囊特异。……疑王者即阁罗凤是也”。正中王者的头囊、衣着等,与盛德五年(公元1180年)大理国画家张胜温的《张胜温画卷》中“利贞皇帝礼佛图”相似,该画卷现藏于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张胜温画卷》第103图中有两位南诏国王的穿戴,与石钟寺区的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和第六代国王异牟寻的衣着相似,都是头戴豪华圆锥高冠,身着圆领宽袖长袍。

阁罗凤在位时,是南诏国力最強盛的时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唐朝与南诏之间先后爆发了五次天宝之战。第一次与第五次阁罗凤主动出兵攻唐。其余三次均为唐朝主动发兵攻南诏。

唐剑南(今四川)节度使鲜于仲通偏袒狭隘,骄躁寡谋,云南太守张虔陀横征暴敛,为非作歹,南诏王阁罗凤反复上表虔陀之罪,而朝官贾奇俊庇佑虔陀,于是阁罗凤又派大将军杨罗颠等连表控告,仍未有果。阁罗凤大怒,于公元750年遣大将军王毗双、罗时等发兵打虔陀,攻云南安宁并攻陷夷州(今遵义)三十二处,发人口百户于浪穹(今洱源),杀死虔陀。唐军大败,此为第一次天宝之战。

公元751年,唐玄宗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领兵八万攻云南,南诏和吐蕃结盟共同抗唐,南诏王阁罗凤派王子凤伽异与大将军段俭魏大战于四川泸州及大理下关西洱河,唐损兵六万,大将王天运战死,节度使鲜于仲通幸免。唐军再败,此为第二次天宝之战。

公元752年,因唐朝两次天宝之战均失败,唐玄宗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统兵三万攻云南,南诏王阁罗凤诱兵深入,持久战术。唐粮草枯竭,溃不成军。唐军又败,此为第三次天宝之战。

公元754年,因唐军屡败,唐玄宗命剑南节度史何履光、剑南留后(侍御史)李宓将兵七万攻云南,阁罗凤诱兵深入至太和都城,闭而不战。唐粮草皆尽,战士瘴疫。饥病无数,无奈退兵。南诏追击,李宓被擒。唐军又败,此为第四次天宝之战。

公元755年,因内忧外患,唐安史之乱爆发,东平郡王安乐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阁罗凤乘机举兵攻蜀邛州(今四川西昌),筑邛子城及丽水金宝城,命段俭魏为清平官,赐名忠国,拜为相国。唐军又败,此为第五次天宝之战。

天宝之战(公元750年—公元755年)是南诏第五代国王亲历运筹帷幄的五次战役,战争以唐军大败,损失20多万精锐部队而告终,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因素之一。战争结束后,阁罗凤下令收集唐军阵亡将士的遗骨合而葬之,称“万人冢”或“唐天宝战亡士卒之墓”。并于公元766年,令清平官郑回撰《南诏德化碑》,御史杜光庭书,立碑于太和都城。《南诏德化碑》是云南现存古碑中最大者,是天宝之战的历史见证。碑文中称“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强调南诏是不得已而叛唐归蕃。阁罗凤被蕃封为日东王,赐与金印。由此可见阁罗凤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军事家及政治家。

六、总结概括,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剑川石宝山考释》以及《南诏野史》,查阅关于南诏王及五次天宝之战的相关史实,并分析五次天宝之战对唐朝与南诏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写成历史小论文。

七、教育教学效果及反思

近几年本人不断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教学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同的地方各方面的情况差异较大,当因地制宜地选取恰当的史料与方法来教学。望广大教师大胆投身于更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争取更大的教学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延福:《剑川石宝山考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版

[2]尤中:《僰古通纪浅述校注.蒙氏世家谱》,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

[3]胡蔚本:《南诏野史》上册,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