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满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

2022-04-23 04:20刘杨李焕达
民族文汇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传承

刘杨 李焕达

关键词:现代语境 ; 满族文化 ;传承

一、现代语境下满族文化的组成

(一)现代语境下满族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亦称为物态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一系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满族的物质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满族传统服饰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满族传统的服饰有旗袍、马褂、瓜皮帽、扇形冠等。随着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满族的传统服饰也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满族逐渐以汉族服饰为主,只有部分满族老人还留着满族服饰作为一种纪念。满族的旗袍也不再独属于满族人民,而是作为中国人民特有的服饰存在。

满族的传统房屋通常是口袋房的形式,配上落地烟囱和万字炕。并且有西炕不住人、在西墙供奉祖宗的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老式房屋和传统逐渐被淘汰,满族人民也住进了楼房或平房。虽然如此,仍然有部分口袋房闲置下来作为仓库存在。[1]

饮食习惯作为少数民族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民族的特色和地域性。由于地处东北,又生活在渔猎文化区,过去的满族人民喜好食用野味,主食以黍、高粱为主。现在则逐渐汉化,主食以米面为主,野味也逐渐被移下餐桌。一些特色食品如酸菜炖血肠、杀猪菜、粘火烧、粘豆包等,仍然被保留下来,作为东北的地域文化存在着。

总而言之,满族传统的物质文化大多已经被现代社会所冲击,逐渐被汉化、成为历史。只有一部分物质文化仍然留存下来作为地域文化存在,成为满族文化遗存的见证。[2]

(二)现代语境下满族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指的是人类所持有的意识形态,也是人意识和观念的集合。满族的精神文化经历了数代的流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满族的精神文化包括文字、满语和宗教。

满族历史悠久,满文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字领域亦占有重要地位。满文在清朝时曾被大力推广,是清朝的法定文字,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满文书等满族古籍。随着清朝的国力衰弱,满族渐渐被汉化,满文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满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今只有一部分满语被纳入了东北方言体系,比如“急眼”现在仍然表示着急生气的意思,“哈什”表示库房的意思。现在满语更多地作为地域语言而非民族语言存在,正宗仅在部分满族聚集地为部分老人所知晓。满语渐渐衰落,但对它的研究却从未停止。东北如黑龙江大学开展了对满语研究和教授的课程,学习满语的人在逐渐增多。

满族的精神文化更多体现在宗教信仰上,但它也在慢慢变成一种风俗。满族在先民时期就有了宗教信仰,具体表现在对萨满教的信仰上。满族原始的渔猎文化使得他们有着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婚丧嫁娶、军事行动时,满族人都会进行萨满仪式。同时,萨满教中的神歌、跳神等也对满族的唱歌跳舞艺术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让萨满不仅仅作为一个宗教存在,而是形成了属于满族特色的萨满文化。由于文化的变迁,萨满教正在慢慢演变成一种风俗,只有少数人还信奉萨满教,萨满教的流传也更多以歌舞而非信仰为主。

二、满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

(一)满族文化传承现状

满族人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促增进了满族人民对自身民族的认同,大部分满族人民愿意去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无疑促进了满族文化的传承传播。除此之外,学术界对满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功不可没,辽宁的档案馆对满族文化进行整理、黑空江大学将满语的教学列入教育体系,学术活动中对满族文化的发掘等等,都让满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梳理,在传承的过程中肯定了满族文化的历史价值。

但满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呈现出弱化的趋势,满族人民在地域上的分散导致满族文化难以汇聚,同时,在中国逐渐现代化的过程中,满族也在逐渐与中华的民族文化趋同。满族文化更多作为地域文化存在,比如北京地区的满族人的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满族文化已经成为了北京的地域文化。像驴打滚这样的满族小吃,更多是作为北京这一地域的文化代表,而非满族文化的面貌出现。

在这样的满族传承情况下,我国近年来愈加重视满族民俗文化,致力于通过各种保护方式来传承满族文化。

(二)满族文化保护现状

由于社会的变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对满族文化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各地也积极响应了相关措施以保护满族文化的传承。比如积极申报各类文化遗产、拓宽文化保护资金的渠道、发展文化旅游等保护措施。在满族人民聚集的地区,政府大量建设满族文化馆、民俗博物馆,丰富满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达到宣传、保护满族文化的目的。

在黑、吉、辽东北三省,政府和各满族团体则不定期地举办满文、满语学习班,向对满族文化有兴趣的人免费教授满文和满语,每年都有两三次学习班或是联谊会,促进满族人民对自身的认同,部分满族人民通过学习班已经能够运用简单的满族文字和语言,这些措施不仅增强了民众保护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也让满族文化得到了切切实实的保护。由于环境和社会的巨大变化,满族文化无法快速与现代化社会相融合,即便是在有一定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也意味着满族文化无法自我更新进行相应的调整。满族文化的保护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不仅部分满族文物面临流失的困境,有些满族文化也正在消失。这向我们提出了文化保护的新挑战。

(三)满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满族文化的历史悠久,几经波折,加上封建时期对满族文化的保护欠缺,满族文化在传承中几度出现断层危机。这其中尤以被列为极度濒危的满语满文为突出。首先是满族文字传承的断层。满族的历史档案有60余吨,却缺乏相应的翻译人才。满语和满文的濒危意味着旁人无法通过满族语言了解满族的历史、满族先民看待世界的方式,满族人民的认同感削弱,这些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满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由于满族文化传承较为保守,很多满族技艺人并没有将满族文化对外传承的意识,没有了解到满族文化的珍贵性。有些人甚至认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糟粕,比如巫祀活动是满族萨满文化的特色之一,但也被满族人民自己视为封建迷信,一度因此遭到取缔,

满族物质文化也面临着保存少、流失多、难以集中保护的困境。十年文革期间满族文化遭受了巨大冲击,满族的文物古迹被毁,一些满族特色的住房也没能得到很好地保存。比如满族刺绣品,即便包含品相差和残缺的绣品,预估遗存下来的也只有万件左右,这些绣品保留在民间收藏家的手中,没有做到全面的挖掘和專门的收藏保存。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满族逐渐汉化,满汉融合的过程是许多满族文化遗失的过程。满族传统的居住格局被打破,满族文化越来越受到汉族影响,不少满族特有的手艺被人们淡忘,满族特色的民俗、饮食和服饰也在满族人民的生活里消失。[3]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融媒体时代黑龙江满族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新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0XWC16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庞欣琦,宋姗姗.浅谈满族民俗文化保护性传承的有效措施[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28-29.

[2] 李健民. 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3] 关丽.满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2017(06):145-149.

作者简介:

刘杨,(1984——),男,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李焕达,(1984--),男,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