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启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知识谱系

2022-04-23 12:45户振亚
关键词:文献战略研究

摘要:为全面准确地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进路,以从CNKI数据库选取的1 105篇CSSCI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法从年度发文数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论文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清晰直观地呈现了国内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脉络背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要义、乡村振兴战略内容逻辑、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梗阻、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五个方面。同时,根据关键词时区演进分析推测未来研究趋势在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并提出研究深化的方向,以拓宽学者研究视角,丰富学者研究方法,助推相关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CiteSpace;知识谱系;文献研究;进路展望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2)01-0025-12

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该战略一经提出,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目光便聚焦于此,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基于此,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引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状况进行文献梳理,采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形式加以分析,以期展望未来的研究进路。

一、研究设计

知识图谱又可称为知识域可视化或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不同的图形,是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的变化过程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其运用文献计量软件,通过挖掘文献中的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信息来绘制,主要應用于各学科研究热点和演进路径的量化分析[1]。本研究采用的知识图谱工具是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CiteSpace软件,该软件通过绘制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机构聚类、时间线图、凸显词词谱等网络图谱,对文献的趋势和动态进行识别与可视化分析,以便于分析某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热点演进趋势。本文的文献分析数据全部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CNKI数据库中,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来源类别限定为CSSCI期刊,共检索出文献1 172篇,所采集文献时间段不限,文献样本收集于2020年9月1日。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以人工方式剔除条件不符(包括学者访谈、会议综述、新闻报道、征文启事等)文献,最终得到CSSCI期刊文献(含扩展版)1 105篇用于知识图谱分析。本文从文献年度发表数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文献被引等方面梳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文献记忆,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共现、词谱绘制来剖析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从而展望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路。

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文献记忆

笔者通过对搜集的CSSCI期刊文献的样本进行分析,尝试从文献年度发表数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论文被引频次五个方面揭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文献记忆。

(一)文献年度发文量统计

通过对所采集的1 105篇CSSCI期刊文献样本进行发文量分析,可以从总体上反映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进展。前文提到,学界相关研究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才开展,故而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是从2017年10月份才出现。经统计,检索的1 172篇文献中,2017年至2019年发文量分别为13篇、457篇、481篇,2020年至今有216篇,系统预测值为785篇。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一经提出就吸引了学者们的目光,2018年便贡献457篇CSSCI文献,月均38篇。2019年较2018年有小幅增长,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20年CNKI数据库系统预测值为785篇,较2019年有大幅提升,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总的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对丰硕的成果,并且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二)发文作者情况统计

核心作者主要是指在某一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科研人员,研究方向一般代表该领域的重点和未来的研究趋势,且某一研究领域文献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核心作者的能力。本文从核心发文作者和作者间合作情况两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发文作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搜集的1 105篇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姜长云研究员,共发表8篇。根据衡量各个学科领域文献作者分布规律的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认证公式为M≈0.749Nmax,公式中Nmax为发文最多的作者,M为核心作者的最低文献数[2]。计算可得到M≈2.12,因此该领域发文数不少于两篇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统计结果显示,核心作者共有94位,共发文229篇,约占文献总数的20.7%,未超过总数的半数。其中,选取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为最具代表性作者,详见表1所示。

合作是提高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研究者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发掘新思路,有利于提高某领域学术研究的一致性,因此分析文献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研究分布就显得非常必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94位核心作者的合作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1所示。图1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的大小与作者的发文量成正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表1中所涉及的10位最具代表性作者的节点。此外,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曾有论文合作,连线的粗细与合作论文的数量成正比。我们可以看到,94位核心作者之间有20对合作关系涉及33位作者,占核心作者的35.1%。而以孤立节点形式存在的作者表示论文为独作,还未和其他作者建立合作关系。由此我们发现:一是10位最具代表性作者之间还未有合作,且整体分布不集中,仅有刘彦随和萧子扬与其他作者有合作关系;二是有合作交流的仅占核心作者的35.1%,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比较明显的是以刘彦随为核心的小型合作群体。核心作者体现合作关系较强的还有程恩富与张杨,何建佳、刘举胜与杨瑜婷,徐虹与王彩彩等。这表明,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相对匮乏,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作者研究领域较为分散,研究主体间关系不明显,成果相对独立。

(三)研究机构情况统计

研究机构是产出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对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了解该研究领域科研力量的分布,进而准确把握该领域研究的主阵地。根据搜集的1 105篇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见表2),发文数量最多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共计21篇,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19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并列14篇。可见,上述四所机构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第一梯队,它们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11所机构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主阵地(由于发文量第10名与第11名机构并列,故选取11所院校为主要研究机构)。这11所机构均为“三农”问题研究的传统强校或机构,基本上是农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权威机构,它们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氛围浓厚、研究水平高超,因此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也是情理之中。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研究机构的分布图谱(见图2),对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更好地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研究机构的合作现状和趋势。图2中每个节点代表一所研究机构,节点的大小与机构的发文量成正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表2中所涉及的11所主要机构的节点。此外,节点间的连线表示机构之间的合作,连线的粗细与合作论文的数量成正比。我们可以看到图2中共有165个节点、43组连线,表明165所研究机构发表了相关论文,43个机构有合作(为使可视化分析更加明显,图2只显示部分主要发文机构可视化图谱)。而以孤立节点的形式存在的机构表示论文为独立发表单位,还未和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由此我们发现:一是合作逐渐频繁。体现出合作关系的研究机构有43组共86个节点,约占总节点数的52%,规模最大的是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为中心的研究群体。二是合作研究较强的两个机构通常处于同一城市或部门。其中,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均位于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隶属于同一所研究机构。三是北京为研究的中心地区。由发文量前11位的机构地域分布看,有7所研究机构分布在北京,发文量前四位的机构均位于北京,在图2中也能看到北京高校与其他地区高校的合作关系。可见,北京是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中心阵地,武汉、上海、太原等地也汇集了一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著名学者。四是跨区域交流较多。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山西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重庆社会科学院等。

(四)期刊分布情况统计

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是衡量論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分析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有助于提升文献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能为该研究领域学者提供研究成果发表的最新走向。根据搜集的1 105篇样本进行期刊分布统计分析,可知研究成果分布在290种CSSCI期刊,选取发文量前11名的期刊(见表3),共计285篇,占比为25.8%(由于《山东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文量均为13篇,故选取前11名)。也就是说,3.8%的期刊却占据了25.8%的发文量,可见这11种期刊构成了国内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核心区期刊。我们可以看到,《人民论坛》以93篇发文、8.4%的占比位列首位。此外,《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地理》《宏观经济管理》等都是相关学科领域的权威刊物,拥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文章有相当部分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高水平农业类高校学报,《中州学刊》《山东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优质期刊。

(五)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统计

论文引用是知识的扩散与转移、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是衡量文献被其他机构或学者认可度的标志,论文被引频次反映了论文的影响力以及所载期刊在学术界的认可度。根据搜集的1 105篇样本进行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统计分析可知,被引论文共计919篇,总被引频次为14 546次,篇均被引频次为13.16次,最高被引581次,被引频次前10名详见表4所示。从这10篇文献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是高被引频次说明这10篇文章是国内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且重点探讨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问题,从中也可以推测出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重点;二是刊发这10篇文章的期刊有8个为CSSCI来源期刊,其中《中国农村经济》《农村经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农业研究领域的顶级权威期刊;三是10篇文章涉及17位作者,所在单位都是全国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其中刘彦随和贺雪峰是核心发文作者,其余几位作者也多次发表相关文章;四是10篇文章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去阐述乡村振兴战略,如《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其余文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与其他内容的结合研究,如《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乡土文化的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城乡融合的研究。

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现状剖析

文献年度发表数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期刊分布、论文被引频次为我们全面且直观地呈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文献记忆,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而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样本进行关键词聚类等相关分析,可为深入剖析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提供支持。

(一)论文的关键词统计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能有效把握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反映的是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共现程度。将搜集的1 105篇样本文献全部导入CiteSpace软件,日期不限,时间分区为1年,设置节点类型为“Keyword”,阈值设定为“Top50”,利用寻径Pathfinder进行网络修剪,将图谱自动聚类,使用对数似然率算法提取聚类标签,运行完成后可得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到:一是图谱中共有314个高频关键词节点和496条连线,聚集性为0.010 1;二是从节点大小看,除“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振兴”外,“乡风文明”“城乡融合”“三农问题”“乡村治理”等节点较大,表明这些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研究热点。

此外,关键词的中心性反映出关键词共现程度的高低,为更直观地反映这一程度,我们选取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中心性(见表5)进行考察。一是关键词后数字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乡村振兴”出现频次达到564次,次数和中心性皆为最高,共现程度也是最高,我们从图3中也可以直观看出“乡村振兴”的节点最为明显,其次是“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发文频次和中心性不成正比,并不是发文频次越高中心性越高,中心性的大小只反映与该关键词的共现程度,如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频次为22,“路径”频次为21,但中心性却是“路径”的0.1,高于“城乡融合发展”的0.05。三是关键词“产业融合”出现频次为11,但其中心性为0,说明“产业融合”出现的频次虽然较高,却没有形成与“产业融合”为中心的共现图谱。

(二)论文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热点进行更全面的分析,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高频关键词按照相关性进行梳理和类别划分,除“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关键词之外,将18个关键词归纳为“乡村振兴战略脉络背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要义”“乡村振兴战略内容逻辑”“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梗阻”“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五类,具体划分如表6所示。

(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热点领域剖析

我们通过对关键词聚类统计分析得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脉络背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要义”“乡村振兴战略内容逻辑”“乡村振兴战略现实梗阻”“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等五个热点领域,下面将对五个热点领域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脉络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精准扶贫以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大举措。目前,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研究主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布展。一是从历史脉络上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入总结新中国70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仍然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为消灭城乡对立奠定了初步基础[3]。改革开放以來,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便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管理集中、经营方式单一、分配方式平均的农业计划经济体制,农村改革扩大了农村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了农民建设家乡、发展乡村的热情,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乡村与城市的差距也在持续拉大[4]。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三农”领域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出台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新的发展目标,使对乡村振兴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5]。二是从现实需求上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逻辑。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所带来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的需要[6];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解决社会矛盾变化对农业农村发展所带来的新要求的需要;最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与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备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条件[7]。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农业农村目前的发展现状与新时代背景下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矛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要求不相适应,这个根本的现实需求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有着丰富的内涵要义。有学者总结了目前国内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要义的不同阐述,将其归纳为“空间格局”说、“五位一体”说、“双重意蕴”说、“实践活动”说、“版本升级”说五个方面[8]。“空间格局”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建设美丽乡村、解决乡村问题营造空间格局。有学者通过细致描述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同意蕴,发现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了一个物理空间上的乡村建设概念,并提出了总体性的要求和规约[9]。“五位一体”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含义丰富、兼容并包,遵循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有学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依据乡村“五位一体”总布局发展的需要,推进乡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兴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10]。“双重意蕴”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内部特质”与“外部实施”两方面意涵。在“内”,战略照应了乡村社会无法企及现代化发展的现状,昭示了我国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在“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对策,把战略看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11]。“实践活动”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发展的创新实践活动,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不断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体现[12]。“版本升级”说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之前乡村规划、“三农”政策的创新发展。可以说是党中央瞄准新时代“三农”问题而提出的远景规划,是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版本升级,是对乡村实际中的环境、土地、乡风等方面治理的进一步延伸,是将昔日政策中的局部推动延展至全域推动,发生了由内到外的根本性变化[13]。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逻辑。经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字方针,我们从表6高频关键词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逻辑所包含的产业兴旺、产业融合、乡村文化等关键词也能看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根本举措,有学者认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一要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二要推动农村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14]。“生态宜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优美的环境才是宜居的根本。有学者认为要挖掘“生态宜居”深刻的内涵,一是要把乡村生态打造成农村百姓适宜、城市人民向往的环境,也就是城鄉互通的“生态宜居”;二是必须对生态保护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自然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和谐统一,使“生态宜居”的乡村既成为“美好生活”的向往地,又成为“金山银山”的所在地[15]。“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既蕴含着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又体现着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有学者认为乡风文明建设需要重点在守魂、寻根、亲民、革新等方面下功夫,守魂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寻根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乡风文明,亲民就是要接近老百姓走进生活,革新就是要实施新时代移风易俗行动[16]。“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学者从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视域下论析乡村社会治理,认为此理论对于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县乡政府履职、社会力量培育和农民地位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7]。“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民生目标,有学者认为应在彻底消灭贫困的前提下,使农民达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裕的生活状态,要科学地满足农民在吃、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18]。

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梗阻。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自提出以来,经过全国自上而下的努力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不得不承认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梗阻。一是存在做“表面文章”“面子工程”的问题。目前还有部分地方把整顿村容村貌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耗费大量资金进行村容村貌建设,忽视产业转型升级和乡风文明建设。有学者认为村容村貌建设当然是必要的,但有些地方仅仅把这些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对进一步的工作无资金、无计划、无意识,把最容易看到的“表面文章”“面子工程”作为乡村振兴开局“第一脚”显然是不合适的[19]。二是存在着违背人民意愿的现象。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使农民过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活,但是有些地方仍存在着违背人民意愿的情况。比如,2020年山东“合村并居”现象在网上引起了持续的争议,当地政府不顾客观实际和农民实际需求,盲目大范围推进“合村并居”,先拆后建,甚至导致不少农民无家可归,最终被迫全部叫停。有学者认为对乡村整治不能“一刀切”,要遵循客观必然性,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展开,当前的合村并居行动要以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为抓手,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村庄整治工作[20]。三是存在着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优秀又专业的“三农”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活力因子和内生动力,是促进乡村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中坚力量,但目前还存在着青壮年劳力流失严重、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的梗阻。目前,农村的青壮年劳力流失严重,根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农民工数量达到了29 077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21%,而且呈增加趋势,比2018年增长0.8%,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年龄集中在20至50岁之间。此外,有学者经过调研认为,农业推广型人才、农业生产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严重匮乏。涉农高校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升学、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仅有少数人选择从事农业推广、生产和技术服务等相关工作[21]。四是城乡融合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表6中可以看到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关键词,说明其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应是互为联动。有学者认为,目前农村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生态补偿机制有待进一步发挥,这是制约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22]。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前文指出,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还存着一些问题与梗阻,那么学者们也进行了相关困境突围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表面文章”“面子工程”的问题,这些地区的政府及农民就要转变发展思想,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兴旺上来。有学者认为要使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最主要的是发展产地初加工产业,发展农民最需要的烘干、储藏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服务[19]。其次,消除违背人民意愿的现象,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要把广大农民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人”,而不是冷眼旁观者和被迫跟随者。有学者认为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就要赋予农民充分的主体权利,强化农村的自治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就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和乡村集体组织健康发展;就要通过体制的深化改革与“新农人”政策的完善,优化农民主体结构[15]。再次,解决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就要走人才振兴之路,走乡村教育振兴之路。有学者提出发展乡村产业留住人、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人、完善培训制度培育人三重路径。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这也是防止青壮年劳力流失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相关人才入乡、返乡进行创业、就业;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授人以渔,培养更多本土人才[23]。最后,解决城乡融合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联动,把城镇和乡村看作共同体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有学者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联动的具体实现路径,是以现代产业发展联动、生态文明建设联动、先进文化传承联动、良性社会治理联动、公共服务供给联动分别对接“高效城镇化”和“乡村产业兴旺”、“绿色城镇化”和“乡村生态宜居”、“人文城镇化”和“乡风文明”、“善治城镇化”和“乡村治理有效”、“包容城镇化”和“乡村生活富裕”[24]。

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进路启新

以上分析可见,国内学界从多个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批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学者们的研究为我们深入认识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参照。但笔者认为应以研究现状为基础并结合近年来关键词时间演进趋势,来启新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进路。

(一)关键词时间演进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的演进趋势进行分析,可做出时区图谱从时间维度展示文献关键词方面的热点与演进趋势。将搜集的1 105篇样本文献全部导入软件,绘制出时区图谱(见图4)。图4以时间为横轴,节点表示热点关键词,节点大小表示词频,连线表示热点词在时间上的演进趋势。

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2017年主要集中在对乡村旅游、产业兴旺、文化振兴等方面的研究;2018年主要集中在对乡村治理、城乡关系、乡村教育等方面的研究;2019年主要集中在对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等方面的研究;2020年主要集中在对农民教育、文化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这一演进趋势,我们把每年首次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类归纳(除公共关键词“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外),详见表7所示。

(二)乡村振兴战略新兴研究趋势

根据前文对关键词聚类、研究热点剖析、关键词时区演进等统计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新兴研究趋势将会是乡村振兴战略与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两个方面。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与后脱贫时代。我们从表7中可见,从2019年开始,学者们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开始着重关注脱贫攻坚的问题,从关键词“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在该年首次出现就可看出。有学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虽然在目标任务和实践内容方面有所区别,但在概念范畴和实践时限方面又联系紧密,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的必然[25]。2020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后脱贫时代如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与后脱贫时代的链接路径应该是学界研究的新兴趋势。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前文提到目前还存在着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并且对如何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我们从表7中可见,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2020年首次出现。有学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要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红利,才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26]。优秀又专业的“三农”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活力因子和内生动力,是促进乡村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中坚力量,而乡村振兴战略又为我国农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所以,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也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和趋势。

(三)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深化方向

前文我们围绕乡村战略研究的热点及趋势进行了讨论,但我们还要认识到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尚待深化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是继续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脉络是什么?乡村振兴战略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联系是什么?这些都是目前学界已经涉及、但仍然需要深入挖掘的问题,且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还任重道远。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理论挖掘也是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笔者认为,研究者们还是要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脉络和时代背景出发,进一步剖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涵、外延意义和实践路径。

二是扩宽学术思维,用“实证研究”论证“定性研究”。从文献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研究多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学理研究出发,很少有学者从实证层面进行实证研究,在1 105篇样本中,仅有16篇为实证研究。比如,俞云峰等基于耦合理论对一地的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27],陈弘等基于4省38市的数据对农村精准扶贫的综合绩效提升研究进行了实证分析[28],田书芹等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对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驱动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等[29]。但此类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毕竟是少数,还需要进一步扩宽学术思维,用“实证研究”论证“定性研究”。但需要注意的是,实证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某个时期的实证研究不能作为永久的研究数据。所以还需要更多的学者从定量层面加以研究,及时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发展程度,为学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多学科视角,丰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內容。从现有成果来看,大多成果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体系与实施路径展开,且主要是从农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但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本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课题,是一个值得持续发掘和思考的问题,对其研究不应该拘泥于某些视角,而应该采用多学科思维。比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的心理变化与心理健康,从教育学的角度去研究对高等农业人才或新时代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文明的视角去研究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不良社会思潮与精神文明建设等,以此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论证力度。

从上文的一系列研究数据和现状剖析中,可以看到国内学界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乡村振兴战略脉络背景、内涵要义、内容逻辑、现实困境、实践路径是五个热点领域,对乡村振兴战略与后脱贫时代连接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是未来研究的趋势,在继续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体系、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多学科视角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化。当然,笔者借助文献梳理软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文献整理是一个新尝试,在软件的使用和文献的分析上还有很多不足,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2]宗淑萍.基于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的核心著者测评——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2):1310-1314.

[3]刘儒,刘江,王舒弘.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脉络、理论逻辑、推进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9.

[4]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2-16.

[5]闫坤.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农业发展蓝图[N].经济参考报,2017-11-02(8).

[6]丁静.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融合及协调推进[J].社会主义研究,2019(5):74-81.

[7]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8]杨章文.十九大以来国内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20(7):9-16.

[9]朱建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思想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11):5-14.

[10]马丽.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59-61.

[11]李长学.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逻辑成因与推行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5):13-18.

[12]杨谦,孔维明.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83-95.

[13]李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含义、实施策略和预期变化[J].求索,2018(2):44-50.

[14]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9-26.

[15]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16]徐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9(21):32-34.

[17]孙迪亮,丁冬雨.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域下的乡村社会治理论析[J].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2020(1):67-100.

[18]雷若欣.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与实施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5):67-71.

[19]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1):5-11.

[20]范毅,通振远.合村并居助推乡村振兴亟需规范和创新[J].人民论坛,2020(22):62-63.

[21]刘爱玲,薛二勇.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3):3-5.

[22]文丰安.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经验、梗阻及新时代方案[J].东岳论丛,2020(5):70-77.

[23]张阳丽,王国敏,刘碧.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阐释、矛盾剖析及突破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2-61.

[24]苏小庆,王颂吉,白永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现实背景、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0(3):96-102.

[25]孙馨月,陈艳珍.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J].经济问题,2020(9):12-17.

[26]赵晓露,张小楠.建设美丽乡村要打好“人才牌”[J].人民论坛,2018(19):64-65.

[27]俞云峰,张鹰.浙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基于耦合理论的实证分析[J].治理研究,2020(4):43-49.

[28]陈弘,周贤君,胡扬名.后精准扶贫阶段农村精准扶贫综合绩效提升研究——基于4省38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12-18.

[29]田书芹,王东强.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驱动模型与政策启示——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20(1):10-17.

Memory and Revelation: The Knowledge Genealogy of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search

HU Zhenya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research approach, 1 105 CSSCI journal articles selected from the CNKI database are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iteSpace software and bibliometric method are used to make visual analysis and draw the knowledge map from the aspects of annual number of papers, autho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journal distribution and citation frequency of papers. It clearly and intuitively pres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cademic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five aspects: the context, the connotation, the content logic, the actual ob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keyword time zone evolution,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is in the two aspec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alent training of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so as to broaden research perspectives, enrich research methods and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research.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iteSpace; knowledge genealogy; literature research; prospects

(編辑:蔡秀娟)

收稿日期:2020-11-2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710060)

作者简介:

户振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E-mail: 769519542@qq.com。

猜你喜欢
文献战略研究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