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结婚证书中的图案看民国视觉审美流变

2022-04-23 15:47张晓雯,李甍
创意设计源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国

摘 要:清末民初,受西方艺术思潮和国内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由传统的红纸墨书式婚书演化为带有视觉设计效果的结婚证书。通过对民国结婚证书中的图案类型进行归纳,梳理其在图案设计方面的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民国时期的视觉审美流变展开探讨。

关键词:民国;结婚证书;图案设计;中西文化交流

引用本文格式 张晓雯,李甍.从民国结婚证书中的图案看民国视觉审美流变[J].创意设计源,2022(2):27-31.

A Study of the Visual Aesthetic Evol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Patterns in the Marriage Certificat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Xiaowen, LI Meng

Abstract: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nfluenced by Western artistic thoughts and domestic cultural campaigns,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were impacted by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marriage contract evolved from a traditional red paper written by Chinese calligraphy to marriage certificate with visual design. By summarizing the pattern types in the marriage certificat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organizes the change rules of pattern design, and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the visual aesthetic evol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rriage certificate; pattern design;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清末民初,受西方藝术思潮和国内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式文明观念逐渐形成,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婚书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其由传统的红纸墨书逐渐演化为了“中西合璧”的结婚证书。而印刷技术的改进和西式婚礼的推动,也为民国结婚证书中图案设计的出现及成熟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民国时期结婚证书独有的设计以及视觉美学效果,体现了极高的人文价值,也因此成为后人不断探索研究和参考解读的对象。

目前有关民国结婚证书的图像资料,主要来自储敖生的《华夏婚书婚俗》[1]和许芳、荆绍福的《老结婚证书》[2],这两本书中收录了从清末至 20 世纪 90 年代的部分结婚证书图像,但书中的内容仅仅是对结婚证书外观的直观描述,并未对其视觉设计进行深入的探析。总体来说,现有研究普遍将结婚证书作为婚俗史研究的辅助材料,缺乏对结婚证书中图案进行专门探讨。本文将笔者自藏的民国结婚证书原件作为第一手资料,将其图案类型进行归纳,梳理其在图案设计方面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探讨民国时期视觉审美流变的过程。

一、民国结婚证书中图案出现的缘由

中国古代传统的“婚书”与近现代出现的“结婚证书”有所差别。民国前的“婚书”均是指民间私定的、以“礼”为基础的婚姻文书,因此多为红纸墨书的简易形式。由于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婚姻缔结常出现诸多问题,所以从清末开始,由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即“官制婚书”一直在尝试推行,这使得契约式的婚书开始脱离民间私定,进而逐步走向规范化的形式。《辞海》中对“婚书”一词的定义为:“允婚的文约,旧时的结婚证书。”[3]981而将“结婚证书”一词解释为“证明男女之间婚姻关系合法的法律文件,一般由批准婚姻关系成立的机关发给”[3]110。由此可见,旧时的“婚书”是指婚姻缔结时所产生的文字性契约,民国之前有关婚姻的各种文书皆约定俗成为“婚书”,而“结婚证书”一词的使用,主要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加强调法律层面的“合法”意味。从“婚书”到“证书”的一字之差,使古代契约式文书变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性凭证。

“婚书”与“结婚证书”在书写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也相差甚远。近代结婚证书取消了以往“三书六礼”的烦琐婚俗约定,文字的减少为图案设计的出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民国结婚证书中的图案题材在传承中式传统吉祥文化的基础上,还融入了西方的写实主义风格,使中国传统婚书从内容到设计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国外引入的先进印刷机器,也为民国结婚证书中视觉图案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民国结婚证书中的图案类型

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艺术在经过长期的演进与革新之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视觉图案系统。鸦片战争以来,闭关许久的国门被强行打开,此时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国内艺术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多变化,各类艺术载体中的视觉图案随之开始蜕变。

民国结婚证书中的图案,浓缩着中西通融背景下的多元设计,既借鉴了中国传统神话传说和民间典故里的形象,也包含了西方艺术文化和近代工业背景下产生的新样式,还囊括有浓重时代特色的政治符号。民国结婚证书中的图案题材十分广泛,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具体的图案类型大致可分为人物类、动物类、器物类、自然类和符号类五种。

(一)人物类

人物类图案包括故事人物和真实人物两类。

故事人物题材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流传或经史典籍里记载的神话传说,主要有两种图案表现形式。一种是祈求平和安康或生活美满的神话仙人图案,如“和合二仙”“送子观音”“福禄寿喜”等图案,其中“和合二仙”的图案在结婚证书中使用最多(见图 1)。“和合二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典型图案,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已独立呈现,至春秋时期和、合二字逐渐并用[4]。除中国传统的神仙之外,西方神话中象征爱神的“丘比特”小天使,也成为民国结婚证书中的主流图案之一。丘比特原本是一个光着身子,背后长着一双翅膀,手持弓和箭,可以随处飞翔的小男孩形象,在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中,他被人们喻为是爱情的象征。而在民国结婚证书中,丘比特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其形体变得更加灵动活泼,除了原本手持的弓和箭之外,还增添了撒花、牵红线等动作,牵红线本是中国神话人物“月老”的工作,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国人正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文化,甚至已经开始主动将西方的图案进行本土化改良。另一种则是传达美好爱情或祝福高升的民间故事人物图案,如民间爱情故事里的“蟾宫折桂”“广寒宫殿”(见图 2)“举案齐眉”等。“蟾宫”常比喻在科举中应考得中,如《红楼梦》第九回中写道:“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5]。而“广寒宫”则是寓意着爱情,如郭沫若在其《广寒宫》一诗中写道:“桥头牛女私相会,桥下涓涓水在流”。

真实人物类主要是结婚新人、恋人、夫妻、童男童女等,这些人物形象的存在不仅丰富了画面,还直观地将中西人物的文化差异展现在结婚证书中,如结婚新人既有身着中式的褂衫和布鞋,正在进行传统对拜仪式的图案(见图 3),也有身着西式的礼服和皮鞋,正在举行现代婚礼的图案。

经笔者整理发现,人物类图案的时代跨越性十分明显,自古至今,中西交融,由故事人物至真实人物,从民俗流传到政治时事,这些图案所反映的人们的精神寄托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祝福健康富贵和步步高升,如“百年好合”“天官赐福”“状元及第”“一品当朝”等;另一种是祈求爱情美满和人丁兴旺,如“广寒宫殿”“蟾宫折桂”“百子全图”“送子观音”等。人物类图案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这体现了民国结婚证书不仅是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寄托内心情感的一种精神纽带,同时也是维系传统文化的一份内在力量。

(二)动物类

动物类图案包括祥瑞神兽和现实生物两类。

祥瑞神兽类以龙凤(见图 4)、麒麟、仙鹤、神鹿等传统神话中的神兽为主,其中龙和凤可作为主题图案单独出现,如团龙、团凤、对龙、对凤等,其余的神兽大多作为神仙人物的坐骑或附属伴物出现,如“麒麟送子”“仙人乘鹤”等。祥瑞神兽类图案以龙和凤的组合使用最为频繁,作为人们非常熟悉的民族艺术图案代表,龙和凤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化与结合,形成了“龙凤呈祥、喜庆吉利”的寓意,它们不仅是中国人表达审美意识和界定不同文化群体的图腾语言,而且还是寄托精神信仰的符号载体,具有特定的精神语义[6]。祥瑞神兽类图案除了有祝福婚姻幸福美满的寓意之外,还隐含着如“求子”“多财”“高升”“中状元”等祈福保佑的寄托。

现实生物类多是在中国文化中带有吉祥寓意的动物,以孔雀、喜鹊、燕子、鹦鹉、白头翁、绶带鸟、蝙蝠、鸳鸯(见 图5)、蝴蝶等常见于日常生活的动物为主。现实生物类图案利用了汉字的谐音去承载人们的祝福,如喜鹊象征喜事将至,绶带鸟(亦称“寿带鸟”)寓意加官和长寿,鸳鸯则代表忠贞不渝等,以此来表达人们对吉祥富贵、如意顺遂的希冀和盼望。因此,現实生物类也成为民国结婚证书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图案类型之一。

无论是祥瑞神兽类还是现实生物类,这些图案所象征的吉祥寓意,已经成为中国人基因深处所共同默认的文化潜意识。动物类图案中“神异”与“真实”的划分是非常明确的,祥瑞神兽类的形象表现得较为抽象,带有祈求保佑的神话浪漫色彩;现实生物类的形象表现则是通过写实的描绘来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三)器物类

器物类图案包括中式传统物和现代舶来品两类。

中式传统物类多源于中国古代吉祥词语中的典故,将日常所见的花瓶、如意、灯笼、屏风、梳妆镜等博古物,组合成托物喻理的“连生贵子”(见图 6)“平升三级”“吉庆有余”等吉祥词语。《辞海》中对“博古”一词的解释为:“图绘古器物形状的中国画,或以古器物作为图形装饰的工艺品,如博古画、博古屏等。”[3]187一般而言,博古图案的概念是随着社会文化的演进而不断更新其形式与内容的,凡装饰图案中出现的各类古玩器物均可统称为“博古”。博古图案的使用,既可以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贯性和独特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装饰功能,象征着历代人们所追求的高节清风品格。

现代舶来品类主要是近代工业生产下的产品,如现代印刷书籍、高楼大厦等,又或者是西方文化中的器物,如古希腊乐器、小提琴(见图 7)等。这些外来图案在民国结婚证书中的渗入,体现出民国视觉设计的多样化和广泛性,它们见证着这一时代社会风貌的变迁,也映射出当时人文思想的进步,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民国社会的审美走向。

不难发现,器物类图案浓缩着民国

时期典型的社会文化面貌。中式传统物类基本沿用了旧时民俗文化中的图案,仍未脱离祈求神明降福或设醮还愿之事。而现代舶来品类则更多地受到了西方工业革命以及同时期艺术运动的影响,它们象征着新旧社会交替变革下的时代产物,体现了外来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和成长。这也说明,正是由于民国时期人们对外来文化的猎奇心理、对新生事物的兴奋情绪以及渴望探索出别出心裁图案设计的创作思想,催生出民国结婚证书中图案的多元视觉设计效果。

(四)自然类

自然类图案包括植物和风景两类。

植物类以花卉果木为主,包括柳、松、竹、梅等树类;牡丹、荷花、菊花、桃花、玫瑰等花类;石榴、葡萄(见图 8)等果实类;玉米、水稻等作物类。植物类图案大多与繁衍和生殖相关,因此常选取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或者颗粒饱满的果实,具有“男女合卺、多子多孙”之意。风景类主要是云、水、太阳、月亮等非生物图案,基本是作为花卉果木的辅助搭配出现。其中,植物类以象征富贵的牡丹和象征爱情的玫瑰使用最多,风景类以月亮使用最多,牡丹或玫瑰经常与月亮一起搭配,组合成“花好月圆”图案(见图 9)。“花好月圆”一词出自宋代晁端礼的《行香子》,“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常用来祝贺新婚之人,该词中的“花”一般多指菊花、荷花、牡丹等传统中式花种,中国古代将牡丹尊为“百花之王”,象征富贵吉祥、繁荣昌盛。而在民国这个接受多元文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中象征真挚爱情的玫瑰,也被加入到了主流审美之列,与月亮一起搭配出匠心独具的全新组合方式。

显而易见,自然类图案更加贴近生活,其从实用到装饰,由欣赏而寄情,从物质产生到精神深化,通过展现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景观,使视觉受众群体能够感受到一种自然的亲近之感。自然类图案既可以彼此组合使用,也能够与其他类型的图案搭配组合,是民国结婚证书图案中最为灵活的一类。

(五)符号类

符号类主要是较为单一且重复的纹样,包括时代政治符号、中式传统符号和西式现代符号三类。

时代政治符号类以旗帜和徽章的使用为主,由于民国时期政权交替频繁,因此在民国结婚证书中可以看到不少具有时代性的政治烙印,如中华民国国旗和新生活运动徽章等。

中式传统符号类基本是对传统纹样的继承,如囍字纹、寿字纹、四达晕等几何框架构成的组织纹样。囍字纹的使用最为多见,其打破了汉字单纯的可识性和可读性,更侧重于汉字的装饰性和象征意蕴,为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和使用。囍字纹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吉祥象征,是不可或缺的寓意喜庆吉祥的符号,并成为汉族婚嫁中的标志性装饰[7]。

西式现代符号类主要是以几何图形为主,其设计明显是受到西方同时期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多选取极简纯粹的线条、块面等非具象元素。中式传统符号和西式现代符号在民国结婚证书中一般起辅助作用,它们既可以作为底纹或边框来配合证书的整体画面,也能够成为独立的图案与其他类型的图案相组合应用。

总而言之,符号类图案特别能展示出中西艺术对比、传统与现代交融下的民国设计特色。这说明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变革中,人们既保留着祈福保佑的传统观念,也怀有期盼民族自強和国家兴盛的共同理想,同时还可以看出民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时代。

三、民国结婚证书图案设计的流变过程

民国结婚证书中所展现的图案设计,反映了特定时代下国人的审美特征和视觉需求,在延续传统艺术特质的同时,又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民国结婚证书中图案设计的流变过程可分为探索期、交会期和复古期三个阶段。

(一)探索期:借鉴传统民俗符号

清末至 20 世纪 20 年代末是民国结婚证书图案设计的萌芽期。中国古代婚书未曾有视觉设计的概念,其外观仅为约定俗成的红纸墨书。清朝末年,由于国外工业化印刷设备的引进,国内艺术家开始将这种先进技术运用到结婚证书的图案印刷中,并推动了图案设计的发展。

探索期的民国结婚证书图案题材,以神话传说和传统人文为主,基本沿用了旧时民间故事、历史典故和吉祥词语中寓意美好的图案,多带有“驱凶迎祥、祝颂吉庆”的寓意(见图 10)。探索期的民国结婚证书图案主要选取“和合二仙”“福禄寿喜”“送子观音”等神祇人物;龙、凤、鸾、麒麟等祥瑞神兽;瓶、镜、柜、戟、如意等器物用品;云纹、水纹、回纹、囍字纹、寿字纹等符号。以上图案的择取手法一般会有两种:一种是托物寓意,如用“龙凤”来形容夫妻相濡以沫;另一种是谐音寓意,如在瓶中插入如意代表“平安如意”。

由上述归纳可知,这一阶段的结婚证书图案仍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延续,主要是借鉴了剪纸、画像砖等古代民间美术的表现方法。中国婚俗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早期民国结婚证书的视觉设计仍带有守旧的思想,传统的审美观念依然存在。

(二)交会期:融合中西文化特色

20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中期是民国结婚证书发展的鼎盛期,此时的图案设计更倾向于以一种猎奇或理想化的方式来重新审视,由此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审美观念。自西方传教士入华以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思想,还将工业革命下的各种新式产品引进到中国市场。与此同时,西方接连的艺术运动热潮也让国内的不少设计者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这种影响使他们开始关注西方的图式元素,并将其融入民国结婚证书的图案设计中。

交会期的民国结婚证书图案题材,主要是时代现实与政治特色、外来文化与新式元素两大类。前一类基本为政治旗帜和徽章、伟人头像等图案;后一类以西方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西方艺术运动里的几何图形以及工业文明下的高楼大厦等图案居多。这些图案的使用,展现出当时的设计者试图突破传统结婚证书的图案样式,期望能够与时俱进。同时,这一阶段的设计,还让不同类型的图案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如西方与东方的图案元素组合、神话题材与现实题材的图案元素叠加等(见图 11),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地域与民族的界限。

从民国结婚证书中图案设计的转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民国结婚证书上所体现出的“西学东渐”并不只是由于设备技术的引进,而是多方面元素的共同作用,包括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对外来艺术的引进、吸收、融合与本土化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国结婚证书的视觉审美,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此外,政权更迭频繁和社会动荡不安是民国的时代特征,政治图案的出现,不仅发挥了装饰结婚证书的作用,更承载着号召反战和宣传爱国的情感,对人民群众起到了引导和教化的作用。

(三)复古期:回归国画典雅风格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是民国结婚证书的转型期,这一阶段的图案设计逐渐抛弃了机器印刷,开始流行手工绘制,其原因可能与抗战基本结束和文人画的复兴有关。民国后期随着战争进入尾声,印刷设备因为战乱而损毁严重,不少画家便开始利用自身的艺术优势,在有底纹的丝织物上绘制图案,然后再经装裱形成手卷或册页的样式,这样既能防止四边角的脱落,又可以增加民国结婚证书整体的视觉美感。这种手绘风格在民国后期独树一帜,开拓了民国结婚证书图案设计的新风貌。

复古期的民国结婚证书图案题材多采用传统国画的表现方式,绘制自然植物和现实动物。自然植物主要包括树类、花类、果实类和作物类;现实动物多涵盖飞禽类、昆虫类、水生类、两栖类、爬行类,并以国画的笔墨形式表现其意境。复古期的民国结婚证书上图案的选择体现出这一时期国人内心情绪的转变,区别于探索期的托物寓意,复古期的图案在表达上不再盲目崇拜迷信,而是更偏向于寄托生活美好或祝福爱情和睦。

从国风主流审美的再次复兴可以看出,民国晚期的视觉设计又回归到了传统的借物抒情。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借用国画中的花鸟鱼虫等写实题材,民国结婚证书上的图案在传统水墨画技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方写实油画的艺术特点,设计出符合战后审美趣味圖案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希望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美好物象来表达对和平安逸生活的向往。

四、结语

民国结婚证书作为婚姻程序中的重要物件之一,不仅是对婚姻关系的记录和承载,还能够映射出当时民间婚俗文化的演进和大众阶层视觉审美的流变。整体来看,民国时期结婚证书的视觉审美呈现出在演进中循环的趋势,其图案设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从主要使用固有的传统图式,到主动接受并运用新式的艺术元素,再到后来又成功地将西方设计的表现融入中国文化中,最终使民国结婚证书视觉设计展示出一种中西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民国结婚证书丰富多变的图案类型和题材演化,可以使大众了解到民国时期传承与包容的设计精神,也能够为现代设计中图案的提取和运用提供更广泛的审美参考视角。

参考文献

[1]储敖生.华夏婚书婚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15.

[2]许芳,荆绍福.老结婚证书[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9:14-97.

[3] 辞海 [M].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4]崔小敬.和合神考论[J].世界宗教研究,2008(1):75-87.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109.

[6]袁雅静.海昏侯玉佩中龙凤纹元素研究及运用[J].创意设计源,2021(2):40-44.

[7]张璐.“喜”字剪纸的图式特征及象征意蕴[J].创意设计源,2020(1):43-48.

张晓雯,李甍

东华大学

猜你喜欢
民国
民国第一诈捐者梁作友的传奇
与陆小曼齐名的民国名媛唐瑛
清末至民国戏曲唱片发展述略
爱国
母鸡
镜花缘(10)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