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巡天”诗词背后的中国航天精神

2022-04-24 07:06宋泽滨
读报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巡天中国航天神舟

宋泽滨

2021年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0次发射。以毛泽东同志咏长征英雄史诗的诗名而命名的长征火箭实现了400次发射,这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真实写照,也是航天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水乳交融的生动体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首创的“巡天”一词启发了航天人的灵感。“巡天”一词出自毛泽东的《七律·送瘟神》,全诗为:“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该诗写于1958年7月1日,发表在1958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毛泽东在1958年10月21日致函老友周世钊,对当时人们的不同理解还专门作了说明,“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表达了毛泽东对“巡天”“千河”的丰富想象。

毛泽东的“巡天”诗情,首先在航天人那里找到了知音,这人便是钱学森。钱学森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开创者,也是“航天”(space flight)一词的首创者。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中青回忆,1965年深秋的一个夜晚,谈起航空和宇航的发展时,钱学森首次提出“航天”的概念。但为什么这样翻译,则大都没有涉及。科普和传记作家叶永烈在他的回忆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钱学森告诉我,‘航天’一词是他首创。人们常说的‘天空’,其实‘天’与‘空’有着不同的科学概念,离地球表面一百公里以内的是‘空’,一百公里以外的是‘天’。飞机是在大气层里飞行,叫做‘航空’。他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是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说,最初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目前,大部分科学家赞同把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航天器在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正是在毛泽东“巡天”诗情感召下,中国航天人开辟了航天科学的新领域。

此外,中国人进入太空的运输工具——长征火箭,也是受到毛泽东《七律·长征》启发而得名,该诗反映了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绝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内涵。长征火箭名震海外,曾多次被有关部门誉为中国的“金牌火箭”。自从1970年4月24日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到2021年12月10日用长征四号乙火箭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上太空,长征火箭已经成功进行了400次发射。还有,被称为“太空摆渡车”的火箭上面级(上面级是多级火箭的第一级以上部分,其作用介于火箭和航天器之间),也被航天人取名为“远征”。“远征”一词,同样来自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航天人用“远征”一词,形象地命名中国自主研发的火箭上面级,无疑是对长征精神的再阐释,是中国航天新长征的再出发。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我国的尖端事业在开创之初,得到了苏联的帮助。好事多磨,正当我国加紧研制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的关键时刻,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中断提供原子弹样品的有关技术资料等项目,导弹合作事宜也随之停止,苏方的背信弃义给中国建设事业造成重大困难。

针对苏联的做法,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称:“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1960年2月,中央军委提出了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要“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的口号,确定了“两弹(导弹、原子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得到毛泽东的认可。1960年7月16日,蘇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召回在中国的苏联专家,中苏国防尖端事业的合作随后全部中断。两天后,毛泽东于7月18日在北戴河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为了打破垄断和封锁,构建中国的安全盾牌,中国加快了导弹的研制步伐。

1962年11月3日,毛泽东在罗瑞卿《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领导问题的报告》上郑重地写下几个大字:“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在毛泽东的批示下,我国正式成立“中央专委”,对尖端武器的研究正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苏联不仅撕毁了援助中国尖端技术的协定,而且还于1963年8月5日,同美、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此时签订这样一个条约,其目的就是妄图保持核优势,大搞核垄断,进行核讹诈;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原子弹和导弹事业无疑是一种限制,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有力批驳,在毛泽东心里激起的义愤,可想而知。

1965年秋,毛泽东把这一义愤连带中苏论战中涉及的分歧,转化为诗情,写了一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毛泽东用如椽大笔描绘了大鹏飞天的伟岸形象,也为航天人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美、英、苏三家签订的所谓《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妄图阻止中国发展尖端事业。毛泽东对此讽刺并愤怒地说:“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甚至连“不须放屁”的语言都入了诗词。有人说毛泽东这首词用字不雅,其实不然,这正好说明,当时毛泽东对赫鲁晓夫亲近美国、牺牲中国人民利益的外交政策的愤怒已到极点,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中国发展自己尖端事业的坚定决心。

令世人震惊的是,中国不仅在短时间内学会了制造飞机和坦克,而且还学会了制造原子弹、制造东风导弹等。在苏、美、英三国签订《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3年后,1966年10月27日,我国成功地用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表明中国已具有战略威慑能力,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20世纪中叶,人类开始迈入航天世纪。冷战开始后,美苏两国在航天事业上的竞争,卫星上天在国际斗争中的地位作用等,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并思考着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问题。

1957年11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在赞叹苏联人造卫星成就的同时,有感于中国的现状,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在人口上是个大国,在经济上是个小国。我们半个卫星都也没有抛上去。”但是,中国人民有志气,不甘心永远处于落后状态。

访问苏联回国半年后,毛泽东于1958年5月17日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发展中国自己卫星事业的战略构想。他说:“苏联卫星上天,我们想不想搞个把两个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后来,人们把毛泽东的讲话概括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5年1月,中国的导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具备能够把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到太空的能力,钱学森等人先后向党中央提出发展卫星的建议,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批准,中国人开始规划探索太空计划,包括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

1965年5月,毛泽东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国人的雄心壮志,赞美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延揽“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测的大洋去捉拿“魚鳖”,然后谈笑风生、高唱胜利凯歌而还。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佳句,“神州”二字,再一次给航天人带来了灵感。中国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之后,为这个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船”取什么名字,倍受国人和世界的关注。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通过“为中国飞船征集名称”活动,听取多方意见,经慎重考虑,建议用“神舟”为我国飞船命名。命名说明中谈道,从字面上看,“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是“神州”的谐音,象征着飞船研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是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大协作的产物;同时,“神舟”又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预示着整个中华民族都将为飞船的诞生而无比骄傲与自豪。1994年初,“神舟”这个名字最终从众多的方案中脱颖而出。从此,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有了响亮的名字——“神舟”,而“神舟”这一名字,就来自毛泽东“六亿神州尽舜尧”诗句的启示。中国航天员乘坐神舟飞船八上太空,共有十三位航天员二十人次遨游浩瀚宇宙,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航天的成就和中国航天人的风采。

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言,酣畅淋漓地展示了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精神、战胜一切的强烈自信,也抒发了毛泽东开发太空、征服宇宙的宏大气魄。

2013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为即将出征的神舟十号航天员壮行时,称赞中国航天人的壮举:“看到你们精神饱满、英姿勃勃,我感到很高兴。在你们即将出征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来为你们壮行。你们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这是光荣而又神圣的,全国人民都为你们感到骄傲。”

“敢上九天揽月”,原文中的“可”字改为“敢”字,一字之变,意义不凡,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敢于创造、敢于创新的伟大精神,深刻表达了党和人民对航天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巡天中国航天神舟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神舟十三号安全着陆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巡天号光学舱:与众不同的中国“天眼”
中国航天基金会
中国航天基金会
中国航天,叩门“天宫”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巡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