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农民“教授”根植广袤田野间

2022-04-25 22:19潘铎印
群众 2022年6期
关键词:职称田野教授

潘铎印

2021年北京市農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有6位职业农民获评高级职称,3人获评中级职称。农民当上“教授”,一时引发不少关注。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评职称往往是工程师、医生、教师等技术人才、科研人员的专利,与农民无关。殊不知,在新农村的现代化实践中,“田秀才”“土专家”数量并不少。他们或是田间地头的“老把式”,或是返乡创业的新青年,经年累月和土地打交道,爱农业、肯钻研、懂技术、敢开拓,是田野里响当当的行家里手,是当之无愧的农民“教授”。

其实,北京市农业技术人员评职称并非个例。近年来,全国有许多省市陆续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所有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纳入评审范围。仅山东省一地,截至2021年底就有2000余人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其中高级职称41人,这些农民“教授”基本来自于乡镇农村,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与父辈相比,他们具备高学历、懂经营管理、擅长整合产业上下游等特点。在广阔的农村创业创新过程中,农民“教授”们积极回馈家乡,带动当地就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

让更多的农民“教授”根植广袤田野间。农虽旧业,其命维新,希望的田野正呼唤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一段时间以来,农业生产“后继乏人”、资源环境束缚压力加大、农产品品质难以满足需求等问题,拖慢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脚步,“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一度成为难题。如今,我们欣喜看到,“新农人+新技术”的实践正在火热开展,机器人采摘黄瓜,无人机喷洒农药,动力排灌机在田间灌溉,手机云端随时了解养殖状况等等,令人惊叹的现代化场景,让我们看到农民新职业的无限潜力和农业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超过2000万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才向乡村汇聚,科技特派员、驻村干部、投资者等群体,以不同的方式投身乡村建设,参与乡村再造。但无论任何时候,外部力量都无法取代农民的主体地位,只有农民回流、农民安居乐业,乡村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内生动力的美好家园。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大力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活力潜力,新农村新农业前景可期。期待农民职称评审走向常态化,要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突出实绩导向,从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指导、成果转化、农民培训等多维度评价乡村人才的职业能力与贡献,选拔出更多的农民“教授”,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上。努力破解乡村引才难、育才难、用才难、留才难等问题,在产业发展、就业机遇、福利待遇、创业扶持、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下功夫,让职业农民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让“农业农村大有作为”的理念深入人心,更好挖掘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让他们在现代农业中“领”出产业富民新气象。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民有职业尊荣,农村有更强吸引力,乡村振兴就有源头活水,应充分发挥农民职称评审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引导更多乡村人才回流,融入乡村振兴大军,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审计局) 责任编辑:朱瑾

猜你喜欢
职称田野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