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国之大者”,坚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向世界一流迈进

2022-04-25 03:03沈国岩
现代国企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文=本刊记者 沈国岩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国资国企代表委员围绕“国之大者”建言献策,共商国是;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深入探讨国企改革、高质量发展等热点话题。从国资国企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和建议中我们看到,作为国民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中央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围绕“国之大者”,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顾军:以改革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顾 军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高质量发展既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中核集团将主要从五个方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建成强大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同时对标国际一流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集团,推动实现核工业强国的目标。二是以改革推动发展。回顾国有企业发展历程,不断地改革是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创新力、市场开拓力、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三是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生态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更好地以核技术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服务于人民福祉,也是中核集团的目标。四是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拓展市场,发展产业经济,谋求高效益的过程。中核集团目前的技术优势可以帮助自身加强跟国内的合作,同时也能服务于“一带一路”,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五是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安全的发展。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本质安全度,为核电和核能更安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努力。

图: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2022年3月5日摄)。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动,要坚持创新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是中核集团的核心能力所在,要基于全球对标,以及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积极创新。核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在于核电技术不断地进步,安全性是其永恒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在于经济性,更好地服务市场的需求。

张忠阳:加快构建航天事业新发展格局

张忠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演化奥秘……近些年来,我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技术保障实施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更是用最严谨的态度,提供最有力、最温情的支撑,让整个冬残奥开幕式都有了鲜明的“航天”印记。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总理提到的每一项重点工作,都需要我们加倍努力,直面挑战。我深感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懈怠。2021 年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基本完成,5 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开展。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入轨,首次采用快速交会对接方式与天和核心舱对接。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实现空间站首批航天员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驻并安全返回。神舟十三号实现首次载人飞船径向交会对接,空间站第二批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开展为期 6 个月的长期驻留。

谭瑞松:建立军工央企资产调整平台,让军工央企轻装上阵

谭瑞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作为中央企业中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军工央企一方面肩负着推进国防军队装备现代化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任务。面对军品任务减少、订单不足的严峻形势,军工央企开始探索“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议在政府主管单位的统一组织部署下,建立完善军工央企资产调整机制和军工企业资产调整平台,推动各军工央企调整资产信息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及资产运作能力的协同合作,促进存量盘活和资产流动,处置“两非”“两资”,实现最优交易。军工央企具有特殊属性,军工资产同样“自带加成”。为有效破解流动性难题,谭瑞松在提案中提出,可结合融合发展战略,调整和完善政策与管控机制,有条件放开部分资产流动性限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军工资产回归一般资产属性,促进落后产能、闲置低效资产的再配置、再利用,实现国有资本的价值最大化。

焦开河:加快打造先进兵器工业体系,全力服务支撑国家战略

焦开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兵器工业集团深刻把握中央对兵器工业的新期待,深刻把握兵器工业在国家战略中的职责定位,加快打造先进兵器工业体系,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新时代强国强军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为此,一要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建质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二要履行强军首责、突出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围绕联合作战需求,加快建设服务各军兵种的新一代装备体系,全面推进装备智能化建设,加快发展地面无人作战力量,更加突出自主可控、自立自强,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要坚持全球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当好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巩固提升我国军贸行业领先者地位,推动军贸与战略资源、国际工程、民品出口、国际产能合作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海外项目,增强国家能源资源、关键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北方”品牌的全球影响力,有力服务国家政治军事外交大局。四要坚守实业报国、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打造军民品先进产业体系。以“高精度+短报文”为特色,全力打造北斗应用“国家队”和“链长”。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努力成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支撑。五要对标世界一流、强化系统思维,积极构建兵器特色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体系化、流程化、制度化、信息化为方向,基于现有业务和组织体系,对集团公司管理工作进行顶层体系协调、横向体系梳理、纵向体系对接,构建架构清晰、流程顺畅、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的兵器特色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推动提升集团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马永生:加快CCUS产业发展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马永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作为大规模减碳技术,将有力助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CCUS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也首次将CCUS列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明确提出“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总体看,我国CCUS正处于工业化示范阶段,与国际整体发展水平相当,但部分关键技术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不同地区陆上封存潜力差异较大,且成本较高,亟须加快发展步伐,形成有效的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利用,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建议加强CCUS产业顶层设计,搭建系统的政策框架体系,有序推动CCUS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CCUS全产业链技术提升,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推动CCUS产业链示范及商业化应用,逐步将CCUS技术纳入能源、矿业的绿色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序列;加快CCUS管网规划布局和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财税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及技术规范,形成统一行业标准。

舒印彪:加快高温气冷堆商业推广,促进核电安全发展

舒印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2021年12月,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项目——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成功并网发电。示范工程攻克了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国产化率达93.4%,标志着我国实现了全球第四代核电技术的“中国引领”。高温气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技术先进性、容量灵活性、广泛环境适应性等显著优势。随着商业化应用,高温气冷堆造价将大幅降低,经济性有保障,同时还可以替代退役煤电,盘活工业厂址资源,实现供热、供汽、工业制氢等综合清洁能源服务。

为加快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推广应用,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完善高温气冷堆商业化发展规划,依托华能石岛湾示范工程,进一步强化成果凝练,推动设计优化;加大高温气冷堆商业化推广的政策支持,鼓励上下游联合创新,推动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加快开展高温气冷堆替代退役煤电厂的技术研究和项目实施,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大型央企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在退役煤电厂址建设高温气冷堆的项目评估、工程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启动一批项目建设。同时,支持高温气冷堆技术出口,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邹磊:担当端牢能源饭碗的主力军

邹 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能源关系着国计民生。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考察时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要强化底线思维,在坚守能源安全保障上显担当。同时,服务“双碳”目标,在加快能源绿色转型上下功夫。解决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新能源与电网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基础保障型和系统调节型电源转型,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此外,坚持创新驱动,在能源产业链现代化上求突破。着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补强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短板,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走出一条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主导权,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源发展之路。

温枢刚:聚力促转型,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温枢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双碳”工作,必须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2021年12月30日,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中央企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当前,“双碳”目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而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势必会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华电作为中央骨干能源企业,全力以赴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电力热力供应,圆满完成阶段性能源保供任务。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能源央企应继续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聚力促转型,紧紧围绕助力“双碳”目标,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绿色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此基础上,还要聚力保供应,着力增强可持续的保供能力,提供安全稳定能源供给,以优异成绩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杨杰:加快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杨 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

算力是继热力、电力之后新的关键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在算力网络领域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但由概念提出走向落地成熟,仍存在创新研发基础薄弱、产业现代化水平低、算力需求尚待激发等发展难题需要解决。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强化顶层谋划,将算力网络上升为国家战略,与“双碳”、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推进,从全局层面整体谋划其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算力网络格局。二是建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算力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广泛汇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打造重大原创技术的策源地,集中攻克一批制约算力网络创新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确保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优势。三是加快推动配套产业成熟。优化异构计算产业布局,发挥龙头领军企业的“链长”作用,协同上下游企业,制定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及协同发展计划,推动异构计算产业链本土化、供应链多元化,确保异构计算产业安全稳定。四是培育壮大算力网络应用生态。加大普惠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对算力资源普及率、经济社会价值转化率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按照适度超前、绿色集约的原则,持续完善普惠性算网资源布局,为应用创新繁荣提供高质量支撑。五是加快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基础资源倾斜力度,针对数据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新基建布局,在用地批复、电力管线铺设、配套水资源调用等方面予以倾斜,为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芮晓武: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网信企业

芮晓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国有企业指明的努力方向。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向世界一流迈进。

世界一流企业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国电子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坐标、找准定位、找准切入点,研究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核心使命和“链接幸福世界”核心理念,为18万中国电子人凝心铸魂,致力于以网络安全保障国家安全、以安全先进绿色的计算体系支撑国家现代化。世界一流企业要有长远的战略布局。近年来,中国电子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对战略布局进行迭代调整,研究提出“坚底强链”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安全先进绿色的“PKS”自主安全底座,构建自主安全计算产业链,助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打造国家网信产业核心力量和组织平台。世界一流企业要有坚强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电子聚焦网信主责主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深化市场化结构性改革,坚持走开放联合创新之路,通过系统优化加快应用创新,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世界一流企业要有适配的干部人才。中国电子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与市场化选人用人相结合,加快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依托事业平台吸引人才,注重正向激励,倾斜支持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企业和人才。世界一流企业要有科学的治理体系。中国电子全面实现“党建入章”,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推进专业化专职化董监事队伍建设。制定公司治理权责表,规范决策流程,形成富有特色的公司治理体系。

刘明忠:推进自主创新 切实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

刘明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给世界的贡献接近30%。我国工业的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实现新飞跃,并且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

我国装备制造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自立才能自强,自强才能主导,要以改革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组建更多的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中心,及时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作为总部在东北的央企,我们要把自有的品牌、技术、管理优势与东北区位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助推东北地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以产业振兴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曹志安:推进抽水蓄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双碳”目标

曹志安全国政协委员,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随着当前电力用户对高质量电能的需求不断提高以及电网紧急安全事件明显增多,抽水蓄能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抽水蓄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迫切要求,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是促进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要推进抽水蓄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为此,建议支持企业加快提升抽水蓄能产业的装备制造能力,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大力支持,投入一定的国有资本金(投资额的30%—50%),缓解装备制造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规范抽水蓄能产业的市场秩序,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实力强、业绩好、技术优的企业开展良性的市场竞争,避免争相压价低价中标,以保证整个产业链良性发展;加大关键材料和配套部件自主化研制力度,国家继续投入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快突破关键“卡脖子”难题;立项开展关键技术开发与标准制定,国家层面充分利用抽水蓄能发展的良好时机,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加快主导制定或完善水电行业国际标准以及国内标准国际化,大力推进中外标准互认。

宁高宁:创新是企业唯一出路

宁高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党组书记、董事长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中国中化成立以来,坚决履行央企使命,强化责任担当,通过推进整合融合,深化改革创新,聚焦以种业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战略主业,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目前,中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着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转型挑战。仅能满足基本需求、成本驱动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入发展瓶颈期,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创新有很多种,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我最想说的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中国企业过去在这方面有很多短板,跟随、同质化比较多,差异化、源发性创新比较少。而今天,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出这一步。任何发展好的企业都是因为有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创了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带动了产业链的整体创新。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家加大了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激励、孵化平台建设,以及国有企业业绩评价对创新的鼓励等。因此,创新一定是企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路径。

就中国中化来看,如果再去做一般意义上的石油、基础化工、贸易等,不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以创新驱动来引领转型升级。比如,我们目前重点在做的是应用在汽车、通信等领域的新材料,做高科技的种子、植保等农业创新产品,做碳排放控制、碳回收和存储技术,这些创新业务会有很强的产业前景。当然,这些创新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痛苦的过程,对团队是很大的考验,但这是今天每个企业都要走的必经历程。

于旭波: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实现高端制造“中国造”

于旭波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为唯一把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作为主责主业的中央企业,我们责无旁贷。我国机床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功能部件“受制于人”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机床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短板突出。造成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机床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发主体缺位,二是当前我国政府财政主导的相关科研投入中,竞争性导向的科研资源分配方式不利于开展机床装备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因此,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产业,一是建议国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强链补链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二是建议有关部门提高对机床装备制造领域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重视和投入,建设高端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共性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国机床产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周勇:助力建筑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发展

周 勇全国政协委员,中建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中国建筑将从全局高度、长远角度做好“双碳”工作,把集团全产业链资源优势转化为行业“双碳”工作领先优势,积极构建覆盖建造全过程的中建“双碳”模式,建立具有显著优势的产品与技术体系,为城乡建设发展提供全面、完整、科学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努力在国家“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中发挥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宋鑫:加快全面推进节能工作

宋 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优先位置,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是当务之急,更是重中之重。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战略考量,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机构研究数据显示,节能对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的贡献约为70%左右。但目前,在全面推进节能工作过程中,还存在单点节能挖潜难度大、节能技术创新驱动不足、节能优先氛围尚未普遍形成等问题。对此,一是聚焦全流程、全产业链、全行业,鼓励能效系统提升。二是锚定系统化、低碳化和数智化,加大创新力度。三是建立节能国家奖励制度,营造节能优先全社会氛围。

刘德辉:健全技能人才激励制度,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刘德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要迈向更高水平,既要培育大批科学家、技术专家,还要有倍数增长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这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家层面来看,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偏低、培训资源较少,培养、培训效果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从企业层面来看,普遍重使用轻培养,多数没有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使用、激励等保障体系,部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不足、使用管理不规范;一些企业培训形式较为单一。

为此,建议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教育,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做强、做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围绕国家重点产业,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和实训基地;依托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职业学校或企业,加大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高级技师培养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技校生进校园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周强:以智慧赋能中国航油高质量发展

周 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油党委书记、董事长

作为国家“交通强国”“民航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单位,以及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于一体的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中国航油已经开启了智慧赋能产业升级的新征程。

智慧航油系统是中国航油发展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革命性创新,弥补了公司多年来信息化发展的短板,构建了高质量数字化支撑体系,强化了中国航油数字化核心竞争力。在智慧航油系统建设过程中,中国航油特别突出了云平台在业务处理上的关键作用。现阶段,智慧航油云平台已扩展到全国航油系统。此外,中国航油还一次性实现了232个机场、334个节点专有光纤链路接入,建设完成了国内规模领先的大型专网。

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中国航油还推动行业内外产业链及创新链主体参与协作,合力推动智慧航油生态圈建设。加快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国航油将按照“十四五”时期民航总体工作思路,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全力建设智慧航油系统,以更加开放共享的姿态,构建中国航油数字生态圈,赋能民航供油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民航产业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25岁韩国女生的高质量独居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咸阳何以“一路向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