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探寻

2022-04-27 21:53李印平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

李印平

摘要: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逐步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主战场,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基于此,本文结合两个课堂的内涵,分析第一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意义,阐述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为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两个课堂;协同育人

从本质上看,第一课堂被定义为教学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也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手段。相较于第一、二课堂在教学状态、教学地点、教学时间层面做出了突破,让学生能够走进社会实践、参与实习实训、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和社团活动,其更尊重学生的自发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不再是由教师扮演主导角色,而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实践和参与,且不再以卷面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走向就业岗位、适应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的意义

两个课堂都遵循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一课堂中,教师容易受课堂环境、空间要素限制,无法采用多种授课方法和活动形式,很难大幅度地延伸和拓展知识,在素质教育层面上存在不足。通过实施两课堂协同育人,能够运用丰富的活动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将促进教育教学功能实现最大化,更为高效地培养综合性人才。通过开展形式多元、内容多元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有效化解第一課堂的障碍,为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重要思路和路径。

二、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一)搭建双课堂协同育人平台

在推动双课堂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围绕学校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搭建优质平台,促进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衔接。首先,要明确第一课堂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升华前者,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机制。其次,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育人工作机制,在双课堂协同育人工作中,要加强顶层设计,专门设置协调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管理、规划协同育人系统,引导专业教师、辅导员、招生就业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参与到工作中。此外,要构建基于双课堂协同育人的对话环境,为学生与育人主体沟通提供条件,如通过建设QQ群、微信群、工作网站等平台,促进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寝室导师(2022年教育学院开始试行“室导师制”)学生的多向沟通,进一步推进协同育人工作。

(二)优化协同育人培养方案

首先,学校应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统筹智能制造与车辆工程学院、财经学院、护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管理学院、食品学院、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契合大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基于市场人才需求、专业建设情况,应加强课程设计、实验实践、专业实习的比例,引入更多实践类、见习类、创新类的第二课堂项目,组织学生参加企业项目实训、学科竞赛,详细规划“双创”项目、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的实施过程,建立系统化的实习、实训、社团活动工作方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内容贯通起来。其次,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应彰显实践教学特色,根据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护理等专业学生发展需求,增设教学实验、实训和实践环节,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协同育人方案,为大学生全面发展、职业发展提供良好资源。目前我校建有12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333个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满足这方面需求。此外,学校应坚持科学分配的原则,合理安排双课堂的活动地点、课程(活动)内容、师资力量,保证二者有效衔接,构建多元化、丰富化的协同育人格局。

(三)完善协同育人制度保障

学校应深入分析协同育人理论,从制度层面建设协同育人机制,确保各个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发挥联动协同作用。通过完善协同育人考核、监督体系,能够为协同育人机制高效运转提供保障,进一步发挥双课堂协同育人工作效果。首先,学校要根据大学生发展情况、多元活动形式,建设和完善考评制度,将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综合考评机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激励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其次,学校应组建支持双课堂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创业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发挥好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引导作用。此外,学校应加大物力、财力、人力方面的投入,从软硬件建设、师资力量方面切入,构建监督和保障机制,从整体上推进双课堂协同育人工作稳步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第一、二课堂,构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关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终身学习和发展、高校教育和办学水平。因此,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搭建双课堂育人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制度保障等方式,促进两个课堂育人内容、环节的衔接,拓展双课堂育人活动形式和载体,夯实协同育人机制发展基础,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顾东东,秦昌盛,石南.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文渊(高中版),2020(8):405.

[2]穆帆,何帅,吴德钰,等.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现状及优化建议[J].科教文汇,2019(2):10-11.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高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