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评价

2022-04-27 23:35陈国恩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9期
关键词:有效评价评价方法新课标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评价,即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评课方法对师生课堂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评价,目的是让以教学经验为主导的教师更好地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及要求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常规教学质量与两考备考的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评价;评价方法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有效评价的研究”是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项目,课题批准号为2020YQJK247。该课题由江门市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陈国恩主持,由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组所有学科教研员携手江门市新会一中、新会葵城中学语文科组长组成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新课标背景下对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有效评价的路径与方法。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就是对师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行为的评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评课”;而“有效评价”,是指评价的意见与建议对参与课例教研的执教者与听课者有较大的启发与帮助作用。对教学行为的评价,一般做法是听课之后,执教者说课、一般教师评课与学科组长或教研员评价与总结。调查发现,这种做法对参与教研的教师的启发与帮助似乎不大。因为一般的课堂评价有三个不足:一是多评优点、少批缺点,有时肯定的“优点”未必是优点而令人困惑,轻描淡写的缺点本应是教研重点却常常被人忽视;二是不少评价意见与建议笼统不具体,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操作性不强;三是评者的角度不同、尺度不一,有时对同一教学行为的意见或建议褒贬不一而令人无所适从。

新课标背景下对课堂具体教学行为的评价,是对标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是对课堂结构整体的评价,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而具体的评价。

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普通语文教师较重视“识记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似乎不太重视“理解能力”。虽然在教学评价中,教研员与学科组长反复强调“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的正确路径与有效方法,但普通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似乎没有发生多大改变。如何有效地让参加课例教研的教师接受我们的评价意见与建议,让他们自觉地改进以经验为主导的教学行为呢?下面以初中九年级《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提高理解与分析能力”为例,探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评价。

这是一节镇级中考备考公开课,执教者有10年教龄,听课教师有全镇三所初中语文教师、新会一中与葵城中学语文科组长、区镇两级教研员等21位教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定为“提高理解与分析能力”,五个教学环节很紧凑,有5分钟“明确学习目标”、10分钟“构建课文体系”、10分钟“夯实基础练习”、10分钟“理解能力检测”与5分钟“总结方法与技巧”等教学环节,以教师展示、讲授为主,学生识记、训练为辅,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全面复习了课文有关基础知识。在教学评价中,三所学校的备课组长与大部分听课教师均认为这是一堂效率很高的复习课,表现在通过复习、识记有关基础知识,重点训练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关问题。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在“理解能力检测”环节中,学生解答“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题目的准确率非常高。

然而,教研员与学科组长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中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的阅读要求时发现,这堂课似乎缺少真正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若认真研究“理解能力检测”教学环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题目,不难发现大多选项考查的是出现在“夯实基础练习”环节中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说,如能在“夯实基础练习”环节中记住有关基础知识,在“理解能力检测”环节中就能答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题目。这些检测题目,表面上考查理解与分析能力,而实际上考查了记忆能力。这显然没有达到中考的能力要求,似乎也背离了新课标的精神。

在教学评价中,为了让执教者与听课者理解与接受研究团队的意见与建议,笔者尝试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与作比较等评课方法开展评价。

在评价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方面,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进行评价。第一环节“明确学习目标”,用时5分钟;第二环节“构建课文体系”,用时10分钟;第三环节“夯实基础练习”,用时10分钟;第四环节“理解能力检测”,用时10分钟;最后一个环节“總结方法与技巧”,用时5分钟。课堂有40分钟,教学重点第四环节用时只有10分钟,而非教学重点用时长达30分钟,这样的时间分配似乎不妥。

在评价教学方法运用方面,主要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进行评价。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强调,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以提高“理解与分析能力”。在教学重点环节“理解能力检测”中,由于检测题目只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训练难度较低,答对率很高。答对率很高,表面上看去是教学效果好复习效率高,但在客观上没有留给教师去提高学生“理解与分析能力”的时间窗口,因为没机会或借口给教师去引导学生进行“体味和推敲”。师生只简单地校对答案,教师不须采取深刻而细致的“教授法”去解惑分析;没有了“讲授”,也就缺失了课标强调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的过程;没有了正确的“过程与方法”,恐怕就没有“知识与能力”,也就没有“理解与分析能力”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评价,说明如何“深刻而具体”地“讲授”以提高“理解能力”时,笔者采取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评价。

一是“教授法”应该注重“深刻”以提高“理解能力”。例如,“对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题目中的一个选项:全文主要内容是叙写作者邀友在庭院中赏月观景的情形和感受。这是一个正确的选项,我们估计大多学生没有选的主要原因是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朗读过这个句子,并记住了这个“答案”。如何通过“深刻”的“讲授”来提高表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呢?选项为什么用“叙写”一词呢?为什么不用其它表达方式呢?课文具有一般记叙文明显的特征,时间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与张怀民”,事件“夜游”;且整件事采用记叙、描写手法为主。通过这样深究课文对应“叙写”的概念展开深刻的“讲授”,才能判断“叙写”一词表述的正确性。如果只是暂时记得前一个教学环节的结论,学生就不能判断“叙写”的表述是否正确,就不能判断是否还可以用“议论”“说明”“描写”等其它表达方式。同样,为什么用“邀友”一词呢?理由当然也不是记住前面教学环节的结论,而是“张怀民”是苏轼的朋友,结合课文中“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至”,“相与步于中庭”的“相与”,自然可理解并概括为“邀友”。而“在庭中”一词,可在文本中“庭下……”得出。“赏月”,可从“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等文句中理解到他们的活动为“赏月”。而“观景”一词,就是对“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理解与概括。“情形和感受”,也就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大概只有经过这样的深刻的“讲授”,经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二是“讲授法”应该注重“具体”来提高“理解能力”。检测题中有一个选项: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表现作者遭贬谪的落寞孤寂的心情,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这也是一个正确选项,但有十多位学生认为有误。这是唯一一个答错率较高的选项。在“讲授”中,教师这样处理:之所以为“落寞孤寂”的心情,是因为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已经有四年,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心情自然“落寞孤寂”。之所以为“旷达的胸襟”与“积极乐观的情怀”,理由是: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其词不羁豪放,其思想既有儒家兼濟天下的积极,又有道家超脱世俗的旷达。如此解释、说明与推断的“讲授”,是将教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给人先入为主、强词夺理之嫌。因为这样不具体的“讲授”,脱离文本及其细节,脱离课标强调的“语言环境”。况且,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直接用PPT展示上述文段,然后让学生朗读识记。这种方式显然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表达与交流”与“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相悖。

为了让教师明白何为“具体”,笔者进一步采取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评价。一是按课标要求须回到“语言环境”中。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来理解写作意图。“旷达的胸襟”,可琢磨“睡”“寝”“空明”“何处”等词语,特别是“空”“明”“处处”等细节,这些细节就很具体地描述了自然环境的特征,当然也形象地体现了“旷达的胸襟”;而“积极乐观的情怀”,可关注“夜”“月”“处”“竹柏”等词语的比喻义与引申义,特别“月”“竹柏”等意象,这样的意象很具体地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思想与情感。

如果“讲授”做到严谨的“解释、说明与推断”,做到“深刻而具体”,学生就有可能更准确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理解与分析能力。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教师或教参的答案或结论而未能做到全面、准确而深刻地分析,那么在解答中考新的题目“对文章内容分析与理解”时,必然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

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评价,以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为标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可让参与课例教研的授课者与听课者有所触动启发,或会听得进继而践于行,让多依靠教学经验的教师更好地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与要求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常规教学的质量与中考备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温铁雄

猜你喜欢
有效评价评价方法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新课标下有效音乐课堂策略探究
让有效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亮丽风景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