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空间表现的双重性

2022-04-27 00:36帅姝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视觉语言绘画

摘 要:现代绘画对画面呈现有着既包含抽象形式又能满足客观再现的双重要求。这其中就涉及画面的空间表现问题。如何使画面中的每一成分既位于二维空间中,又位于图画所再现的三维空间中,就成为需要探讨的内容。而空间维度的表现是通过画面结构、造型、色彩等视觉语言来实现的。因此,从视觉元素的层面来探析优秀绘画作品是如何实现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画面空间的,在此过程中归纳和总结二维与三维有机结合的意义。

关键词:绘画;空间维度;视觉语言;视觉和谐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的“平面与深度的相互作用”里提出,只有通过深度延伸与平面排列这两种构图方式的结合,才能完成一个整体性的构图。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写实绘画是“自然的模仿”,那个时期的艺术家们致力于绘画透视空间与立体效果的营造,来体现画面的深度,使观者如临其境。而19世纪之后,随着艺术观念的改变,艺术家们逐渐摒弃了对物体进行自然主义的描绘,绘画艺术本体的元素开始起主导作用。通过绘画元素本身演变出的艺术风格,绘画艺术趋向二维平面与抽象化。而平面与深度的结合能够把抽象的语言形式与具象的客观存在对接起来,产生复杂且有意味的视觉形式和深刻的精神含义。

一、深度与平面两种空间图式

(一)深度空间的概念以及营造方式

深度空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空间,是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的。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通过对图、底关系的阐述,解释了人的眼睛为什么会在二维平面上看到三维效果,同时他也说到:“如果一个画家运用他所能使用到的一切手段使前景具有‘图形的性质,使背景具有‘基底的性质,就必定会轻而易举地取得强烈的景深效果。”文艺复兴以来的众多艺术家在这一方面的探索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深度空间的营造方式有很多。第一,透视法,也被称为线性透视法,画面中对场景或物体的刻画,既能够描绘出对象具体的形体比例,同时又能够暗示出画面的透视线。第二,色彩透视法。若想使前景和背景之间产生距离,就要在色彩上做纯度、冷暖和明度对比的差别。传统写实绘画中,前景颜色纯度高,偏暖,而后景颜色纯度偏低,偏冷,且一般近处物体与物体之间黑白的明度对比要强于远处。第三,近大远小法。同等物体的大小比例,近处大,越往远处越小。第四,重叠法。覆盖物阻断被覆盖物的轮廓线,因此覆盖物在前,被覆盖物在后。第五,阴影法。第六,缩短法。当然,这几种方式可以同时运用。多种方式相互配合,相互成就,所产生的景深效果会愈发强烈。

佩鲁吉诺的《圣母出现在圣贝尔纳面前》,画面使用的是一点透视,将背景走廊部分方形柱头的侧面边线、桌台的侧面边线、地板砖线作延长线,这时会看到所有线统一朝向画面中心上的一点(即灭点),画面运用建筑中的边线直接暗示了整幅画的透视关系。走廊的方形柱头和人物的比例也是由近处往远处依次缩小。

西斯莱的风景作品《农庄》则很好地运用色彩关系说明了深度空间的营造。首先是两处屋顶颜色的处理有很大的不同,左边屋顶所用的紫色更纯,而右边屋顶的颜色偏向紫灰,且两处屋顶与天空的颜色在明度对比关系上,左处屋顶强于右处。再加上近大远小的原则,就很清楚地告诉了观者左边屋顶在前,而右边屋顶则在画面空间的较远处。其次,底部草丛的绿色中加入了偏暖的黄色,而其左上方草丛的绿色中加入了偏冷的蓝灰、紫灰,这一上一下同是绿色但不同的冷暖倾向,也使人能够正确辨认出二者的前后关系。

(二)平面的营造方式及其在艺术家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平面化简单来说就是将物质形象作一定程度的取舍,继而转化为对点、线、面排列的纯粹关系的布局。从新古典主义开始,艺术家们对透视的追求发生了改变,他们画面中的人物通常如饰带一般横过画面,而后景则是被一面墙或是重色的阴影封住其深度空间,由此绘画艺术开始强调画面的二维属性。艺术史学家阿纳森曾说道,现代艺术早期最伟大的革命,是抛弃了透视技术和“绘画是模仿自然”的看法,使得绘画不模仿别的东西,它有自己的法则,艺术本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有得以存在的原因。这一伟大的革命,使得绘画不再只是图解式、叙述性的,而是逐渐走向平面化、抽象化,这一变化过程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平面的营造方式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画面结构的安排。有别于传统构图中只针对主体物与背景进行布局,而是把客观对象抽象成画面要素中的点、线、面,将其进行富有形式意味的组合,不作具象的描述。第二,反透视的造型方法。消解透视原则,异化甚至是消除具體的形象。第三,色彩的选择。极度强化或弱化色彩间的对比关系,更多地运用色彩学的原理与法则以增强视觉效果。第四,利用拼贴的方式,将一些图片、织物等元素并入画面,强调形式感与趣味性。

蒙德里安是20世纪荷兰风格派冷抽象的代表人物,他画面中由纵横线的交错所组成的大小不一的方块,及其对三原色的直接运用,已经成为蒙德里安具有标志性的艺术语言,这些元素后来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建筑和平面设计中。在他的代表作《红黄蓝与黑的构图》中,色块与线条的非对称排列,反而使画面产生一种自然的平衡感。这样的画面具有一种理性的平面装饰感,是纯粹的美学。

康定斯基的抽象画作品《白色之上II》,白色画布上的各种图形被画家处理成剪贴式的效果,图形间相互穿插、重叠,但景深效果却被大大弱化。画面中心的两个交叉的黑色形状简洁有力,分别处在方形画面的对角线上。同时画家又通过黄、红、紫、蓝等不同形状的色块以及弧线、曲线等,中和、减弱黑色部分的冲击力。画面的图形元素虽多,却构成了统一的有机体,就像是一曲交响乐,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感。

二、三维空间图式与二维空间图式的差异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纵深空间的表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它的发展进步给绘画带来了写实技法的兴起,艺术家们兴奋于三维空间的表现,因此空间表现技法越来越成熟,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及周边事物睿智观照的结果。批评家罗杰·弗莱曾说,“透视可以被当作一种强有力的情感表达机能来加以使用”“光与影的交替,会对心灵产生一种特别有力的效果”。因此,在三维空间深度的暗示下,人们能够从中建构形体与空间,这样的画面更容易唤起观者的想象与情感,它所再现的某个场景或事物如同一个个回声,激起人们的想象。而三维空间表现主要运用在那些叙事性或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有时也要求观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看群体,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看懂那些绘画作品究竟表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同时,表现三维立体的深度空间的画面通常只关注到对象某一时间点的单个角度,而人们对事物的感知通常是连续且多角度的,这样的画面图示会模糊人的直观印象,削弱人对再现事物的整体感知,并且传统的再现性绘画受到观者对文本理解力的影响,容易将观者引入单纯解释图像意义的错误道路。对于古典艺术家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在画面上创造逼真的三维空间,基本的视觉元素只是附庸在形体或背景环境中。因此在观赏这些作品时,首先看到的是画作的内容,而视觉元素所带来的美的体验便在这种几近逼真可感的错觉下被忽略,从而缺少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身视觉性的关注。

呈现二维空间的画面通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消解了事物的再现性与形象感,使观者忘掉所绘图像,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图画本身的抽象元素上,感受视觉元素本身所带来的体验。在二维空间图式中,画面的形式意味被推向一个重要的位置,它既理性又感性,艺术家的创作情感与格调也能从画面中得以窥见,人们在关注作品的过程中,也开始留意艺术家本人及创作过程。同时,构成画面的点、线条、块面、颜色甚至笔触、肌理等作为独立的构成元件被有序组织于画面中,它们甚至不反映任何现实或虚拟的具体形象与纵深空间,这更好地展现了视觉元素本身的表现力,能够使观者静观图画本身,感受绘画语言的视觉美感。但即使是那些制作技术精湛、画面形式意味处理得十分成功的作品,也依旧缺乏那些伟大的再现性绘画所具有的感召力。那是因为没有对再现事物的参照,人们无法在画布上构建体量和深度空间,因此缺少三维空间图式所具备的情感感召力。同时罗杰·弗莱也在《绘画的双重性质》中补充道:“由这些视觉构成所带来的魅力,远不如我们在音乐中所发现的那些类似的声音构成来得动人。”由此罗杰·弗莱认为:“尽管存在抽象的尝试,大体而言,绘画一直是,或许仍然将保持为一种再现性的艺术。”

三、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作用

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杰·弗莱在《绘画的双重性质》一文中对现代绘画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能够静观画面本身,又能从画面中获得情感感召力。这一要求便启发了艺术家对空间处理的思考与探索。后来的格式塔心理学家阿恩海姆也在他的文章《平面与深度的相互作用》中说道:“对平面与深度这两种构图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对于空间性质的选择与处理在创作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空间形态不仅使平面化的效果与三维纵深感在画面中同时呈现,还能产生更加富有意味的形式,也将具象背后的抽象本质表达到极致。

二维与三维两种空间图式的结合不是说将二者简单地拼凑或并置在一起,它看似是对空间表现问题上的一种折中的处理方式,实则不然,它需要创作者深入剖析了解这两种图式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和美学价值,体会二者相互作用时的视觉形式,综合考虑后有取舍地建构画面。二者的结合是互为成就的,彼此承载,又彼此强化,类似于化学中的化合物,包含着创作者的美学思想与内在精神。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结合具有以下三点意义。

(一)开拓有意味的空间形式

三维空间图式是在模仿或再现一个真实可感且使观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的错觉幻象,而二维空间图式则是利用构成画面的视觉元素来触发观者的视知觉。表现单一空间已不再被满足,因此为了获得更理想的画面,从单一空间拓展出新的空间形态逐渐成为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目标。阿恩海姆在他的《平面与深度的相互作用》一文中,以唐代名画《捣练图》为例,分别从三维与二维两个方向分析其空间性质,论证了两种空间形式之于画面表现力的作用。由于《捣练图》中的人物排列具有平面与深度这两种空间性质,且这两种空间图式相互发生作用,所以产生的审美效应有了更为复杂且有意味的形式和更为深刻的含义。虽然看似为两种不同的空间处理方式,可是在一个画面上却同时呈现在画面中,而且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的结合,开拓了视觉空间的形式,满足了绘画在空间维度上的双重要求。

(二)心理价值与视觉价值的统一

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得绘画作品在再现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将被再现的东西融入绘画的统一性之中。在这里,绘画的统一性是指画面中的视觉元素都在整体中扮演有效角色,对画面结构、色彩表现、节奏韵律等的理想状态起积极作用,给画面以丰富的视觉价值。与此同时,三维空间图式由于对某種东西的再现,起到了移情的作用,给绘画作品赋予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价值。因此,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空间形式能够使心理价值与视觉价值被同时获得,当其和谐统一时,作品的心理价值与视觉价值能够最大程度地被激发,我们会既惊叹于其形式的充盈,又能从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中发现打动内心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将持久且深刻地影响着观者。

(三)艺术家创造力的体现与观者审美体验的获得

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空间形式,也是艺术家创造力和个性化的审美观念的体现,它需要艺术家创造性地制造视觉上的刺激与新意,探索具有个性化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价值,努力创造多元化的空间形式,从而创作出风格鲜明、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的作品。同时,空间作为服务于画面组织的有效手段,其形式的多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观者的视觉经验,满足了人们对视觉维度多样性的需求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审美趣味,追求“有意味的形式”,也使观者获得更有深意的审美体验。

四、结语

本文通过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分别从平面与深度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从中浅析深度空间与平面的相互作用,这一过程是有意思的,且对绘画工作者来说是有实质性意义的。这两种图式的结合若处理恰当,是可以使其相互促进的,反之,也会相互排斥,画面不伦不类。因此,如何在绘画创作中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巧妙转换,使组成画面的每一个构件既处在画面的平面图式中,同时又对画面深度空间的表现起一定作用,这一点在处理画面时是尤为重要的,也是需要画者认真思考的。平面与深度的结合给架上绘画中视觉形式的呈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弗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M].沈语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帅姝茜,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视觉语言绘画
浅议民国月份牌广告中的视觉语言之美
谈安瑟伦基弗作品中的材料应用
浅谈界面视觉语言的可识别性设计
张艺谋电影中的构图和色彩语言研究
浅谈装潢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及应用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