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背景下常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2022-04-27 02:22赵丽锦赵雨舟张启迪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常州现代化转型

赵丽锦,赵雨舟,张启迪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经济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绿色经济”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Pearce在1989年出版的著作《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环境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平衡,绿色经济应该是集“效率、和谐、持续”于一体的经济发展体系。绿色经济理念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从经济优先到生态优先的认识和实践的转变过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任务。我国“十四五”规划对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结合实施绿色工程,推动绿色经济与现代产业的协同发展做出了明确部署,具体到发展模式上则体现为培养绿色产业集群、改造传统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创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模式、完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等。

常州的“十四五”规划聚焦“低效供给、低端产能”坚定做减法,聚焦“高端产能、绿色产业”持续做加法,强调要深入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深化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构筑生态绿色发展新优势。常州计划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产业集群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方式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常州制造”转向“常州智造”的过程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将常州打造成“国际化智造名城”和“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奋斗目标。本研究将探讨在绿色经济发展背景下,着力构筑常州产业现代化的转型模式和实施路径,以更好地匹配常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常州经济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常州产业体系绿色现代化的现状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常州市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780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5%。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616.2亿元、4024.9亿元,共占地区全年GDP的97.9%。常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包括机械、纺织、化工、冶金和电子等传统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内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纺织和冶金等高污染行业所占比例较大且经营分散,各区域对辖区内支柱产业仍有极大的依赖性,绿色经济发展较慢,一些污染问题治理难度大,产业绿色化的方式仍在探索中。

(二)绿色经济产业分散

在国家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常州产业经济存在绿色化、现代化转型升级能力不足的问题。机械、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高度集中,生物医药、高端智造和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占比较小,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骨干企业和领头企业。“十三五”期间,常州在轨道交通、智能电网和现代服务集群等方面增加投入,重点打造十大产业链集群,“一核两区多元”的区域创新总体布局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如何培育绿色经济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双轮驱动,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常州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产业绿色转型动力不强

常州以传统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为主。在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模式、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才队伍等更新对资金需求量较大,而当前政策层面的引导及支持力度有限,使得企业进行绿色转型的动力不强。

当前常州大力发展的机械、纺织、冶金等产业正处于规模经济发展阶段,短期内绿色转型所带来的冲击会严重影响企业,新兴技术改造对长远效益的影响仍具有不确定性。绿色转型初期的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转型升级后对人才的新需求以及人才供给短缺等都会影响企业绿色转型的意愿。此外,市场对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需求规模较小,消费者对绿色、低碳、环保的产品和服务不愿支付溢价,对降低消费环节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认识不够。

(四)政策、技术与金融等支持不足

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和生产及流通方式,在充分利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生产设备升级改造,打造智能制造与清洁生产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常州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仍与绿色经济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了企业转型意愿不强之外,政府在政策引领和资源投入层面也存在不足。政府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仅给予加计扣除税收激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仍不够,过多资金被房地产行业挤占,工业企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取的资源有限且渠道狭窄。企业进行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所需的技术、资金和人才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科技成果的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要突破制约成果转化的瓶颈。

二、常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十四五”时期,发展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下的产业体系现代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要素协同、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尤为重要。常州打造绿色经济产业体系应紧密结合顶层设计的基本逻辑,融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实际情况,构建面向“十四五”规划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经济背景下常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模式

(一)常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

常州立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脉络及资源禀赋,在“十四五”期间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与产业链,重点打造高端、智能、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和价值链高地产业。一是强化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借助新兴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并结合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储备,引入并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围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开展研究与成果转化,着力营造高度相关、内生型的产业生态,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加快“链主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的企业梯队建设,重点打造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碳复合材料、5G通信等典型的高成长性产业链。三是立足于以第二、第三产业高度复合发展的结构,在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进“常州智造”的同时,重点匹配资源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打造由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常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特征

绿色经济背景下常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具有绿色、创新、集聚、智能、竞争、开放等特征。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绿色的,不仅是对国家号召的积极响应,而且是对基于常州经济发展现状的政策导向的精准诠释。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创新的,要求突破粗放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形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集聚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思路,重点打造优势产业,在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性产业上投入更多资源,支持经济集聚发展和规模发展,建设工业明星城。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智能的,要求拥抱科技革命,紧跟时代潮流,鼓励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向管理要红利。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竞争的,要求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拥有强大的先进制造能力,提供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开放的,要求不断突破技术、产品与市场的边界,向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迈进,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实现跨越发展。

(三)常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运行逻辑

协同发展是党的十九大针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而提出的高效运行机制,其理论支撑是系统科学理论,这为常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思路。在协同发展时,要充分考虑发展理念、关键动力、资源要素和保障机制的动态平衡,要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再深化理论的过程中深入促进常州产业体系转型。首先,需要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城市发展根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其次,匹配优质资源,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产业现代化所需的土地和交通资源,升级城市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再次,需要充分利用以“大智移云物区”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让技术赋能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夯实数字科技推动常州产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政府应该针对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出台相应的激励及保障政策,并落实到位,构建政策引领、机制护航的保障体系。

三、常州产业体系现代化的转型路径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智能制造与高端现代服务双轮驱动的模式

摸清产业经济发展结构与产业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不断调整全市产业结构以及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围绕重点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和“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的定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持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和新技术新材料等产业体系重点布局,推动优势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开展境内外并购,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形成一批市场影响力较大的领先型产业(或企业)和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品,努力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的“单打冠军”“链主企业”,并鼓励先进制造型企业在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重塑制造业产业结构。

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产业金融、现代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同时,要重视培育中小型企业,尤其需要培育壮大新经济和未来经济的形态,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鼓励创新创业,鼓励发展有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专精特新”行业小巨人,支持新经济市场主体前瞻布局,围绕生物、航空、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经济形态。培育有市场前景和关键技术创新的企业,有助于常州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孕育更多的优质上市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助力常州产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手段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充分利用以“大智移云物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化产业平台等项目,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常州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驱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通过对传统产业数据的全面感知和处理分析,帮助传统制造企业不断优化运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未来常州需要持续实施产业“互联网+”和企业“上云”工程,在支持北自所、航天云网等智能制造服务商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优秀工业互联网云服务企业的引入和本地化培养力度,促进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推动数字科技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要鼓励企业结合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调整发展模式,在转型方案中融入更多的绿色经营理念,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制造体系。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不断创新和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重要支撑,将加快新兴技术的研发与改造作为重要手段,推动绿色制造,加强节能减排,增强绿色经济新动能。

(三)匹配优质资源,发展绿色金融和绿色流通体系

常州的“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在市区两级拿出400亿元科创资金,根据1∶4的杠杆撬动社会资本,五年累计可形成2000亿元投资规模,并调整政策对现代化创新产业的支持模式,改变传统的资金支持方式,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聚焦顶尖人才引育、科技金融保障、创新企业培育、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的“饱和式”资金投入,让常州成为创新创造、创业创富的“非常之城”。具体到资金的筹集与分配方面,常州可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的绿色金融工具,鼓励绿色产业现代化、数字化。对政府鼓励的产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进行优先推介。同时,政府承担起“链长”角色,统筹各类生态环保资金、社会资本、国内外投资基金、保险资金和信托资金等共同布局常州创新产业,鼓励绿色环保类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依托国家成立的碳排放权交易机构等获取资金。此外,积极应用“大智移云物区”等数字科技,推出更多创新型绿色金融工具。

常州应立足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的定位,着力构建以高速铁路网、公路网和水陆联运港口枢纽等“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加快传统物流业的智慧改造,加快向现代物流业和物流供应链转型升级,建设长三角现代化物流中心。此外,需投入资源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与创新,畅通产业流通绿色通道,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流通网络,利用数字经济技术构建交易信息大数据库,助力价值创造。

(四)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培育绿色消费模式

生产到消费,是商品从供给端到需求端流动的闭环,也是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绿色经济背景下常州打造产业现代化体系,需要将绿色理念融入消费环节,建设绿色低碳消费生活体系,培育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消费市场,将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绿色转型有机融合。在供给侧,开展绿色消费品“三品战略”(增品种、提品质和创品牌),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增加供给,满足新需求,形成新动力。在需求侧,引导广大消费者关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倡导绿色消费是今后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大力传播绿色理念,激发绿色需求,建立绿色消费文化体系,完善绿色消费服务模式。要加强绿色消费生活体系建设,推广绿色产品,引导居民确立绿色生活理念,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实施绿色出行计划,践行绿色办公,创建绿色社区,推广使用新能源。要大力培育绿色产品消费市场,对企业购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或设备实施税收优惠或税收抵免政策,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绿色产品标识使用管理办法》,支持企业生产符合绿色产品标准的产品,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事业单位优先选用绿色产品。宣传使用绿色产品的社会价值属性,向广大居民推广绿色产品使用目录,搭建绿色产品库,推动绿色消费。

(五)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夯实政策引领、治理监督与人才支撑保障体系

建立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除了需要政府对调整产业结构、运用数字技术、匹配资源和培育绿色市场进行顶层设计之外,还需要体制机制保障。常州市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政策对产业现代化、数字化转型体系的引导、扶持与监督作用,加大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和人才发展政策对常州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健全产业发展资源获取机制,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水平。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形成创新“生态圈”,深入实施“科技战略地图”计划,培育并扶持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性企业上市,加强对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的保护,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示范明星城,深化高新技术领域“放管服”改革。其次,政府搭建创新平台,要着力打造创新“蓄水池”,围绕“智能制造”和“数字中国”进行高标准体系建设,布局一批以“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产研中心,加大力度建设新兴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再次,要围绕技术创新载体,强化常州科教城“创新之核”的作用,形成创新研发孵化于科教城的高校及研究机构、研究成果转化在常州全域并向全国辐射的格局,突出全域创新格局及双创载体。最后,要“筑巢引凤”聚人才,点燃创新“强引擎”,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培养、引入、集聚科技专业人才、智造工程师人才和具有企业家素养的管理专家。

猜你喜欢
常州现代化转型
常州的早晨
边疆治理现代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常州梳篦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