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的参与限度

2022-04-28 21:44温秋雨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限度人工智能

[摘 要]高校思政课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以及管理效率,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和平台,提升了学生信息采集能力和水平。智能化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的介入限度,立足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必须明确虽然教育方式方法、环境以及具体内容在变化,但是教育的目标、理论基础等要保持坚定不动摇。文章从监管、主体认知等角度提出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中参与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限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4-0073-05

一、导言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自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技术与现代思政课的有效、高效结合。由此,高校思政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研究成为当前思政课建设研究的热门话题,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的“思政课的变革”“思政课的教学变化”引发了学者的热烈讨论和探究,成果数量颇丰。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其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参与和结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对于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的参与限度进行厘清仍是我们需要进行的研究。

二、“人工智能+思政课”的现实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作原理即通过对于人的思维进行模仿从而处理所得到的信息。虽然人工智能并不具有真正人的思维和意识,但却能够通过模拟的路径实现一定程度上人为事务的处理。人工智能功能的实现需要借用到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语言学、信息学、控制学、神经生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能力。将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强人工智能,其中弱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运用于高校思政课堂,教育界对于这一创新发展具有较高的关注度,涉及了教学管理、分析、应用等环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化教研教学系统

智能化技术的一大优势体现于对跨时间、空间的资源整合,可以利用与不同地区的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备课速度以及质量,以此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政课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将思政课通过多媒体、虚拟仿真技术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呈现,有助于思政课教学效率的提升,彌补由于各类不可抗因素造成的课时量不足等问题,形成课堂内外的有效融通。根据知识点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对于学生的知识欠缺、空白领域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对于实践案例进行多感官体验,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获得更强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智能化技术营造的开放、共享式的教育资源环境,也同时在教育资源角度弥补了学生资源获得的短缺,减轻教师教学压力,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教学可视化管理系统

将数据检测系统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时长、课程完成进度、阶段考核成绩等教学数据进行统计,借此技术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方位数据,为课堂考核成绩提供参考,提升教师的教学管理体验,减少简单重复性的教学工作。普遍来看大学思政课教师的授课班级数量远大于其余专业课教师,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因此人工智能对于教学进度可视化的构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思政课教师对于大批量学生的教学进度把控难关,并且突破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便于对于不同进度、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具有不同进度、深层次的分层教学。

(三)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对于学生全方面信息的采集分析是掌握学生思想状态、政治背景的必要前提条件,而原始的数据采集不仅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学生数据系统繁多,这类系统通常有学生一卡通系统、各学院、院系管理系统、学生个人档案系统等,对于这一系列烦琐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计算机系统的整合性和即时性可以实现不同空间情况下学生的信息采集以及突破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提高信息收集的全面度。对于信息采集的壁垒突破,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经济状况、个人卫生情况等进行采集,提高信息数据来源的信度。人工智能对于数据采集后,对于信息进行数据化的表示,能够形成更为全面的学生情况信息,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方案制定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三、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的参与限度

(一)教学手段“变”,教学规律、方向“不变”

目前,高校在读的学生均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于人工智能的接受度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手段的智能化。通过各种新兴媒体技术和平台以及虚拟仿真技术,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的课堂教授转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空间的虚拟化,从时间和空间上打破传统高校思政课以往的限制,并且可以吸引年轻一代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第二,通过技术赋能,让更多的教育主题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教育基础设施更为理想的高校甚至已经引入机器人进入教学活动领域,实现多主体的“多师教学”,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引入先进的教学平台和设备,推出“教学—互动—答疑—评价”为一体的全自动智能化学习系统,分散思政课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是,上好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政课,要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不断创新、智能化的同时,把握智能手段的参与限度,看到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智能化,高校思政课更深层次中所需要遵循的“教学规律”以及所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不能发生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上述规律,总体来说就是在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通过正确的理论引导,通过解决学习和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学理性的角度通常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服从服务于一定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规律。”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的进行也是如此,需要服务于主导意识形态的维护、灌输以及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由此,高校思政课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的智能化,以及过度追求与当下的流行趋势附和,依靠过度的标新吸引眼球而失去高校思政课本身的教学目标。而应该基于基本规律和正确方向的前提之下,聚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以此借力人工智能的手段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培养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正确认识教学各个方面性质的辩证关系,是我们正确厘清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的参与限度的重要条件。其中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蕴含着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向,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必须反映教学活动所蕴含的规律与方向。

(二)教学环境“变”,教学任务、目标“不变”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周围所依赖和存在的一切条件,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般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环境的改变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改造环境,使得现代环境更加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高校思政课所面临的环境也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智能化技术引入高校思政课堂使得教学环境从单向的知识传授、封闭的课堂环境转向互动型教学模式、开放的教学平台,学生参与思政课堂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多样化,现代智能设备如VR、多媒体硬件等应用于课堂,使教学内容在课堂的呈现变得更具有直观性和时效性。与此同时,对智能化时代的学生群体来说,学生课后接收信息的途径增多,思想环境在开放的社会里呈现多种社会思潮交锋的热烈景象,高校思政课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及其引导在社会思想环境上的挑战性增加。从国家环境来看,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仍然是重要任务之一。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必须对于教育环境的改变树立正确的认识,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目标和任务的确立决定了高校思政课究竟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环境由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技术引进课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是其目标和任务并未发生改变。高校思政课需要把握教学的关键点,立足育人目标不变,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对变化,主动在变化中调整自身。在社会的急剧变化中,坚守教育者的初心和目标,从政治觉悟上坚定党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将教育方针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着力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做到高校思政课的教育使命和办学目标不变。

(三)教学方式“变”,教学核心内容“不变”

高校思政课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为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目的。以往高校的思政课通常不区分专业背景,采用国家统一编制的教材进行知识传授,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相对应的固定的课时量,并由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担任思政课教师,并制定统一的考试考核标准,进行固定的班级形式授课,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对应的教学任务。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的趋势日渐显著,即进入到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逐渐开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且教育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领域也逐步被渗透,显著表现为“互联网+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线上教育的兴起,助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的深入、迅猛发展。随着时代环境的开放性加强,新时代的学生呈现个性鲜明的突出特点,同时学生的不同学习发展阶段也具有相应的特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实现传统的集体同一的“大水漫灌”转向“小管滴灌”式的个性化教学课堂。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高校思政课将可以通过广泛的信息搜集、分析,根据不同學生的特征制定适合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各自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个人发展规划,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各类人才。

但是,在思政课教学方式日渐精准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教学方向不能偏离,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于其课程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则决定着高校思政课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由此,不难得出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多地带来了教学过程中教学技术的转型升级,但是高校思政课中的学科性质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列主义等核心内容决定其教学性质的,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高校思政课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

(四)教学理念“变”,教学学科属性“不变”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 是一种体现教育本质与时代特征的前瞻性观念, 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也面临着重塑的过程,是实现新时代“智能化思政”的必要前提之一。

科技发展程度越高,人性在教育领域的支撑作用也就更加重要。“思政课+人工智能”通过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于教学活动之中,拓宽人的体力、脑力边界,突破时间和空间对于教育的限制,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而实现有尊严、有智慧的新型生活。在人工智能运用于思政课的过程中,要避免技术理性主义的缠绕,实现人与技术的合理共存,不失去教育中所蕴含的人本精神和价值。高校思政课的突出功能体现在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和人文教育的进行,教师在课堂之上除了对于知识的传授之外,应有更多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以此区别于无感情灌输的机器教育。机器人能够带来知识点的灌输,但绝无法达到教师本体的人文关怀。到了智能化时代,老师更多的则是建立在情感交流基础上的智慧培养与德性浸润。

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应有严格的“主次之分”,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应该处于助力性的地位,教育学科的学科属性应该属于核心的位置,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数据精细处理、个性化定制技术都应发挥促进思政课充分展现其学科属性的作用。而高校思政课的学科属性突出变现为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思政课是我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人工智能在其中应该严格把控参与限度,不论如何发展都不能触动学科属性的根基,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课的运用当中,不能忽视其学科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思政课是面向未来和社会的学科教学,因此需要跟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和进步,以此满足课程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要始终坚持思政课的思政教育不动摇,首先是要研究思政课本身的教育教学规律,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掌握课程创新的主动权,从而才能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其次是重视高校思政课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促进作用,以意识形态引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借助日益精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助推高校思政课的不断发展。

四、人工智能技术合理参与高校思政课的合理对策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课要确保课程的教育效果不下降,应主动适应智能化技术带来的环境变化,即调整自身的理念、方式等,促进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的发展。从高校思政课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审视和分析,对于未来高校思政课人工智能参与发展的走向至关重要,也关系到高校思政课培养体系的未来发展。建立正常的思政课与人工智能的合作“秩序”,由技术参与的无序性控制逐渐走向人机的合理共生,实现高校思政课的可持续发展是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的主要目的。基于前文以及相关文献的有效分析,做到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课的合理有效参与,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以便于引导智能化技术成为思政课教学中的有利因素。

(一)优化算法的结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

人工智能算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算法的技术,是可以使计算机从过往学习的结果中学习并获取信息的更新,无须人工干预便可将大量的结构化数据进行馈送,然后根据所得数据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建立假设并提出可能性结果,从而更好地辅助人类进行决策工作。因此,AI算法作为一项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应做好物质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均衡更多地关注提升课程社会、校园影响的社会责任。“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信息推荐机制”,优化算法推荐内容在整体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占比。第一、筑牢算法建模过程价值观根基,增强对于人工智能的驾驭能力。大数据算法基于数字模型开展计算活动,算法模型的设定决定着算法的价值导向。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在人工智能技术之中缺少了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可能就会潜移默化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思想活动带来消极的影响,从而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相违背。因此,我们可以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正确的科技伦理的相关内容探讨从而进行责任意识引导与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价值偏差。不引导学生向过度“短、平、快”的知识学习,不把流量作为学生学习推荐的唯一依据,避免造成高校思政课资源的“信息茧房”,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带来便捷性、娱乐性的同时,不忽视深层思考性学习和学理性知识的教育。同时建立相关的监督监察体制,从制度体系上强化对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约束效力。第二、提高算法“推荐池”的合理性。当前大多数对于信息的推荐,以及高校思政课的线上、虚拟体验课程的推荐均以使用者的兴趣爱好所决定,作为算法信息传播的源头的“推荐池”,保障其中各项内容的占比显得尤为重要。以个人关注为主要推荐依据容易导致灌输于大学生的思政课知识质量较低,因此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要提高学理性、对自身全方面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比例,从而在内容之中实现算法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以此降低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风险。

(二)提高专业化水平,突出思政课教师的人文关怀

人与机器或者计算机算法之间的最根本区别是人的情感、思维能力,人能够进行充分的思辨性思考。提高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始终是课堂的第一要素,做好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队伍建设,顺应时代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与时俱进的同时,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过硬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吸引力以此应对可能带来的主体挑战。

一方面是需要强化教师角色意识,增强自身的独特优势。人工智能运用于思政课之中,通过模拟人的思维进行工作,但人的独特思维和情感优势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复刻的,仅是利用算法进行理性工作的人工智能只能解决浅层的、简单的知识型灌输的问题,但是高校思政课归根到底是对于学生深层次的思想理念的引导、塑造。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强化对于自身角色的认知,明确自身教育优势,自觉学习新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借助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高校思政课更加高效、科学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是注重潜移默化式情感教學方式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数据高超的收集处理能力,结合教师自身判断对于学生的学习类型以及风格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人性、人格的关怀,体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利用各项交互技术以及识别技术,优化教师的情感关怀方式,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及时、适时的干预,合理控制智能化技术在情感关怀方面的工作限度。智能化技术虽然在不断地被应用,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坚信,未来对于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并不会随之降低,只是会对于其有更加多维的情感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人类独有的教学能力和优势的强化。此外,升华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从简单的课堂对于技术的运用变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全过程的完美结合。通过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地位的合理性认识,使其成为高效教学的辅助性工具,摒弃工具型思维。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明确教学过程中人的重要地位,避免人工智能对于人的主体性替代。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更新迭代速度飞快,教师需要不断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于当前的教学手段进行了解和驾驭,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教学合作的意识,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明确责任保障机制,提高智能技术的应用安全性

要实现“传统思政课堂”向“智能思政课堂”的安全平稳过渡,相关的制度保障机制是这一转变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动力。一方面,明确课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责任机制。智能化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应用已经是一大趋势,因此明确教师与人工智能分别的工作职责,厘清人工智能在思政课之中的参与限度具有重要意义。寻求正确的约束方式与规定制度,正确认识智能化课堂引入的两面性,合理对于其中角色进行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准确的合理分工,明确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机器等智能化技术起到良好的辅助性工作功用,從而形成良好的智能化课堂管理模式。利用学校、学院各级宣传平台对于智能化技术引进高校思政课堂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将智能化课堂的创新建设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增强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相应配合,形成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为智能化课堂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建立智能化课堂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建立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体系,要使智能化技术正确地运用于高校思政课堂,需要有恰当的顶层设计,对智能化技术的各个时期规划具有明晰的计划,并且寻求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树立法律意识。第二,建立相对应的评价反馈机制。对于智能化技术运用与高校思政课课堂的进程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为高校思政课的运行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建立相对应的奖励机制,对于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有突出创新贡献的个人进行相对应的奖励,对于借机利用智能化技术破坏思政核心内容以及意识形态性的个人进行一定的惩戒,从而起到调动主体参与积极性与违背规则行为的警示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改变了高校思政课堂的教育环境,与此同时带来了传统思政课堂的改革创新热潮。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课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始终保持高校课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动摇,促进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常静.破除人工智能泡沫:人工智能思政教育研究泛化现象批判——兼论人工智能介入思政教育之限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8):16-18.

[2]徐徐,郑秋伟.人工智能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发展的现实与未来[J].江苏高教,2020(5):100-104.

[3]蒋笃运,杜社娟,谢梦菲.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28-133.

[4]陈联俊.算法技术的新挑战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26-130.

[5]周良发.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5):69-75.

(责任编辑: 杜家和)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网络空间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1VMZ008)。

   作者简介:温秋雨(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限度人工智能
指责也该有限度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下一幕,人工智能!
论正当防卫制度中的“必要限度”
咳停合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