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改革视角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索

2022-04-28 21:54任尚群
成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任尚群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阶段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过程与实践,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紧密联系,关注作文的“评改”。针对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基于教育改革视角,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优化和创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指导对策

1 引言

有人说:语文教会我们感悟大千世界,而习作,则是我们对生活乃至生命思索的内外在心理表现。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习作这一具体的语言表达形式,正好可以巧妙地帮助人们表达喜怒哀乐、感物伤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习作,即作文,是学生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具有启蒙性,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以字词、句子为主的看图写话,到第二学段(三四年级)以片段为主的小作文,再到第三学段(五六年级)以篇章为主的大作文,习作的难度逐渐增大,且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从教师“教”的这个层面来讲,传统的教条化的教育思想,刻板的习作训练模式,导致习作教学质量不高的現象普遍存在;从学生“学”的这个层面来讲,很多小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受到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习作思维、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影响,学生习作能力偏低、不愿写、不想写的心理,影响了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基于教育改革的视角,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学段习作的需要,积极开展习作训练,促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

基于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语文习作教学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要求,具体呈现如下:

2.1 以学生发展为本,准确把握阶段目标

现代教育应当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实施教育。上述笔者谈到: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具有阶段性,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是以字词、句子为主的看图写话;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是以片段为主的小作文;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是以篇章为主的大作文。不同学段的习作要求,充分考量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差异,遵循了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此外,就小学生的习作而言,新课程改革标准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这种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展现内心真实想法的习作模式,有助于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诚然,写作作为一种认识世界、展现自我的过程,教师在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为更好地指导小学生习作,提高习作的质量奠定基础。

2.2 重视过程与实践,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常常强调:就小学生的习作而言,过程与实践与结果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重视“过程与实践”的习作模式,是帮助学生写真实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有效手段。针对这一点,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不断丰富见闻,重视习作素材的积累”。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应当基于“观察、思考、表达、创造”的原则,重视习作指导的过程与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习作能力。

2.3 强化听、说、读、写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每一个模块的学习是相互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就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习作也不会成为一个单独的模块而独立存在,而是与语文的听、说、读紧密联系起来。基于语言输入输出假设理论的视角,习作作为语言输出的表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输入”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听、读就是学生输入语言的有效途径。相比之下,“说”虽然也是语言输出的表现,但“说”与“写”之间同样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去“写”。由此可见,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习作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语文教学之四大要素:听、说、读、写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配合,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2.4 重视习作的“评”与“改”

在习作训练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容易忽略一个重要的环节:批改、讲评。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学生写完了作文,习作教学的流程就已经结束了。其实,在笔者看来,批改、讲评既是习作的结束,更是习作的开始。首先,学生在完成作文之后,上交给老师,老师通过批阅,结合学生习作现状,充分了解其是否已经掌握了习作的技巧和方法,了解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次,结合学生的习作现状,教师要作出针对性的点评,关注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总结与反思,为激发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奠定基础。当然,在评改环节,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习作评价方式,通过高质量的习作评价,促使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3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3.1.1 目标不明,思路狭隘

在教学实践中,目标是教学的指引、指南,是方向。就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而言,作为教师,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应当立足新课程改革的思想,重视整体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环节,以具体的教学环节促使整体教学目标实现。如今的小学语文习作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传统的习作课堂上,教师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培养;如今的习作课堂上,教师又过度重视趣味课堂的构建而轻视了知识的讲解,从而导致教学课堂华而不实。笔者认为:以上两个教学极端,都不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目标不明、思路狭隘的习作课堂,又如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服务呢?例如,高年级A老师《心愿》的习作课上,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是引导学生用流利、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而是结合相关材料进行自由写作。在教学实践中,A老师教学的重点在于话题作文写作方法和技巧,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关注极少。这种狭隘的习作指导思路,并不利于学生习作思维的拓展和延伸。

3.1.2 “读写结合”模式未能落到实处

在语文习作中,“读”是促进学生“写”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作文习作指导中,“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成为了极其热门的教学方式。诚然,就语文的学习而言,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输入语言、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促进学生写作。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读写结合模式时,阅读素材的选择过度依赖课本教材,狭隘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部分教师在构建读写结合模式的过程中,并没有科学地引导学生走进、理解文本,而是机械地引导学生仿写、改写,导致学生语言表达僵硬,缺乏真情实感。此外,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轻视阅读积累,从而导致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因知识积累不足,所写出的文章质量不高。

3.1.3 轻视生活经验的积累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一切脱离生活的习作,都将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上述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要结合生活与实践,重视日常的生活观察与积累。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便是:轻视学生生活经验的積累,轻视学生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时,很容易受到《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上面一些虚情假意的文章的影响而胡编滥造。例如,写人作文《我的妈妈》,理论上讲,这个主题的文章,学生写作起来应当比较轻松。但一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如实地去观察妈妈、描写妈妈,而是编造:如妈妈过度操持家务,双手布满了老茧。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真正双手布满老茧的小学生家长并不多。学者缺乏实际观察的描写方式,不仅导致作文的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同时长期编造作文的这种思维,并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3.2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教师思维固化,科研意识和能力不足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能力、科研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效果等。上述,笔者简要阐述了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目标不明、思维狭隘、读写结合模式未能落到实处、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积累。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与教师的教学思维、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息息相关。首先,就教师的教学思维而言,在习作指导方面,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思维。例如,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往往会过度重视技巧和方法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过程,而在技巧和方法的传授方面,教师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思维;其次,就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而言,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为了创新教学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关注自己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就科研而言,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具备科研的能力,科研意识不足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教师缺乏科研的意识、能力和精神,导致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往往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体系,没有及时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方法,最终导致小学语文的习作指导一直停留在原地踏步的状态。

3.2.2 学生习作畏难情绪严重,日常观察和积累不足

在习作方面,很多小学生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是学生习作之路上最大的“拦路虎”。笔者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一方面,在习作的过程中,很多小学生容易陷入“编”的误区,没有立足真实的生活进行写作。如上述笔者提到的:“妈妈双手布满老茧”的描写方式,在当今时代的小学生笔下出现,难免会有“编”的嫌疑;正是因为一切靠“编”,增加了习作的难度,从而导致学生有严重的习作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观察和积累。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必须要立足生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应当养成观察的习惯,如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四季更替;除了观察,学生还要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如读儿童文学、读名家名著,不断的阅读和积累,方能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以上两点学生都未能有效地做到,才导致学生在习作时,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最终影响了其习作能力的提升。

4 基于教育改革视角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对策

4.1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习作指导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等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因此说:强化师资建设,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上述,在“问题”和“原因”的阐述中,笔者也特别强调:影响小学生语文习作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中,教师固有的教育思维、科研意识和能力的缺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不断提升教师的习作指导水平,是促使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立足日常教研活动,促教师教学思维转变、教学能力提升。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很多小学建构了丰富的教研活动形式,如听课、评课;说课;经验交流;教学比武;集体备课等。不同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思维的准备、教学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日常的教研活动,积极参与教师集体备课、参与教学比武和经验交流等,在此过程中获取不一样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其次,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业务能力。如今,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开展课题研究成为了教师教学之外的重要活动,课题的申报、研究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不仅有助于促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更有助于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提高教学能力。因此,在教师习作水平指导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方式,提高习作指导水平。

4.2 关注日常积累,夯实习作素材

积累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一切缺乏积累的习作,都将是空洞无物的。针对当前小学生习作过程中积累不足、一切靠“编”的现状,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4.2.1 注重日常积累

日常积累,我们也常常称为生活积累,这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和基础。笔者在指导小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学生要注重日常的生活积累,指引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关注学生“知、情、意、行”,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观察,笔者指引学生设计制作了观察记录本,将自己认为有趣的、有意义的事物记录下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观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夯实习作基础。

4.2.2 注重阅读积累

谈到习作,很多人自然而然会联想到阅读。诚然,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阅读能够为学生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贯彻落实效果不佳的现状,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其长效的阅读积累机制,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构建“读写结合”的习作模式,关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引导儿童及阅读文学作品、名家名著等,以坚实的阅读积累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和视角,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3 多途径培养学生的习作习惯、消除畏难情绪

良好的习作习惯,对消除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具有重要的帮助。常言道:三天不练手生。当学生疏于日常训练,习作的畏难情绪自然产生。而将日常练笔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自然得以减轻甚至消除。筆者在指导小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将每日练笔作为学生的一项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准备一个小本子,如日记本,每日一练,将自己认为有趣的事、美好的风景等记录下来,不要求字数多少,只需表达清楚即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练笔,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大大降低。除此之外,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笔者推崇活动教学法,借助真实的活动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习作灵感,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提高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翟宏丽.小学生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微[D].小学教学研究,2007 (03).

[2] 陈俊竹.课标下高年级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

[3] 张丽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7 (2).

[4] 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