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行-六气”理论的方剂图解探讨*

2022-04-28 02:06程传浩
中医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医家方剂图解

程传浩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五行-六气”是中医重要理论,五行理论阐发了事物构成与运动的基本规律,“六气”气化理论则表明了寒热、湿燥、风火在体内的分布与运动,两者均具有模型与整体思维的特征,不少古代医家如易水学派、黄元御等依据“五行-六气”理论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也用以阐发方剂的配伍。故对“五行-六气”理论进行分析阐发,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方剂图解,以图形方式表达方剂的配伍结构,不但有助于理解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与方剂配伍理论,也能为方剂学的研究、学习和临床运用提供有益帮助。

1 五行的空间分布与时间运动特点

一般认为,五行是构成物体的5种“元素”,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五行代表的又是事物(系统)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1]。这一系统,在中国传统哲学及中医学中,称之为“器”。《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器者生化之宇。”先秦《尸子》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故“宇”指空间,也就是说,“器”的“生化”,即指一个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运动变化[2]。五行学说,可以用以表达“器”的运动变化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规律,是一个系统(“器”)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在中医学中,表达为生、长、壮、老、已,分别以木、火、土、金、水代表此5种阶断,这个规律是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不论是生命,还是物质,小至微观世界,大至宇宙,万物莫不遵循此规律。物质的运动变化离不开时间,所以五行在此又表示5个时空阶段。在中医学中,四时的物候、气象变化被阴阳和五行学说解读,从而构建出“法象四时”时空变化的藏象理论。

第二个规律,是系统(“器”)内部能量(热量)的5种不均衡状态,即寒、热、温、凉及平气。五行以木、火、金、水分别来表达“器”内寒、热、温、凉4种气的能量(热量)状态,土为中气,表示其中间状态,即平气。在这个系统内部,能量或热量在空间(上下左右中)、时间(四时)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必然导致能量或热量的运动,其状态可以有混沌态、生克承制的有序稳态、五气相争的紊乱状态。正常人体是一种能量、热量分布与运动生克承制的有序稳态,病理上则是五气相争的紊乱状态[3]。

第三个规律,即以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表达系统(“器”)内能量或热量的运动方式(气机),这种运动不论如何复杂,但在空间上总可以高度概括为升、浮、降、沉4种方式,在《黄帝内经》中,浮、沉又被称为“出”和“入”。《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在中医学中,依据五行学说阐发的规律,《黄帝内经》构建出“法象四时”的医学生理病理模型,最终成为藏象学说和脏腑理论体系,用图型表达见图1。在此模型指导下,形成了以维持五行运动平衡为目的的诊疗体系[4]。如五脏苦欲补泻的治则(肝欲散,肺欲收,心欲软,肾欲坚,脾欲缓)即是以此作为方剂学配伍的重要依据。

图1 五行运动生理模型

2 六气理论的生理意义

《淮南子·时则训》曰:“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所以,阴阳的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后,形成了三阴三阳,又称为“六元”。在中医学中,六元用以说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构成与运动[5]。《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所谓“六元”,即“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六气是自然界存在的6种气候状态,六气循环轮替,寒与热、湿与燥、风与火相互变化、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一岁的气候常态变化。在中医学中,根据中医取象比类的原理,人身比拟天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因此,六气在人体中,也是6种生理存在,六气相互变化、相互制约,形成正常的人体生理,即所谓的“气化学说”,用以阐述人体内部寒热、湿燥、风火的运动形式,由此而衍生出“病机十九条”六气病变的判别方法。后世医家如黄元御在研究《伤寒论》六经学说时,就以六气释六经,即太阳为寒水之病,阳明为燥金之病,少阳为相火之病,太阴为湿土之病,少阴为君火之病,厥阴为风木之病[6]。

3 以“五行-六气”理论构建方剂的图解模型

综上可见,五行学说成功地构建了“器”内气的运动规律,六气学说则成功地发明人体运动变化的具体物质。五行与六气相结合,则木与风相合,土与湿相合,金与燥相合,水与寒相合,五行之火与六气中的“热”及“火”相合。“五行-六气”理论可以表达“器”内气化的规律,阐发五行及六气在“上下左右中”的分布空间特点,“生长化收藏”的时间变化特点,“寒热温凉”的能量分布特点,“升降浮沉”的能量运动特点,以此可以化繁为简,构建出“五行-六气”相结合的图型(见图2)。

图2 基于“五行-六气”理论的生理模型

因此,基于“五行-六气”理论,结合历代医家的阐述,尤其是在清代医家黄元御《四圣心源》及《长沙药解》相关论述的基础上,任何一个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都可以按照性味及脏腑的归经,找到在此图型中相应的“点位”,即构建出一个形象的“方剂图解”,从而简单明了地阐释方剂的配伍及组成结构。见图3。

图3 基于“五行-六气”模型的方阵图式

3.1 对于方剂图解的解释图像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图像可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有助于表达复杂的理论和众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图像表达常用于经络循行、望诊及部分脉诊著作中,如宋代施发《察病指南》中就载有33幅脉象示意图,在《脉经》脉图久佚的情况下,开脉象图示之先河。方剂图像化表达方面,张仲景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诸方已有形象表达方药思路的萌芽。明代医家张景岳倡将方剂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总结“古方八阵”,又创“新方八阵” 186首,其“八阵”的思想已经具备以“方位”归纳各类方剂的思想,但仅用于方剂、治法的分类,未用于具体方剂的分析。易水学派、《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黄元御等学术体系理论的完备为方剂图解表达奠定了基础。近代亦有方剂图解的著作,但主要是患者症状的生活化图像,不能充分表达方剂的理法方药。在方剂学教学中,亦多有用思维导图表示方剂配伍的方法,但多为线性的表达,而不具备整体性的、模型式的表达。

在基于“五行-六气”的方剂图解中,某一方剂中的药物,凡是温性、辛味、升发的药物,都可以归于东方肝木之位。如辛温发散之桂枝、麻黄及辛凉之柴胡;凡是凉性、收敛、肃降的药物,皆归于西方肺金之位,如石膏、麦冬、五味子、乌梅等;凡是甘温、平和的药物,皆归于中央脾土之位,如人参、甘草、白术;凡是降胃、行气的药物,皆归于中央胃土之位,如半夏、旋覆花等。

而对于南方心火及北方肾水之位,历代医家认识不同。如在实证情况下,凡是寒性、清火的药物,都归于南方心火之位,如苦寒之黄连、黄芩、栀子;凡是热性、苦味、蛰藏的药物,皆归于北方肾水之位,如大热之附子、肉苁蓉。这是立足于《难经》“泻南补北”的理论而用药。若为虚证,为恢复心火之浮长、肾水之寒蛰,药物的归位则相反,如易水学派即是此种思路。所以不同医家流派学术理念不同,则用药归位在方剂图解中的点位也不相同。

3.2 不同医家方药图解归位的不同金代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创“药类法象”理论,为李东垣、王好古等继承发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用药法象体系。该理论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主要依据,将药物按五行、六气的思路,分为风、热、湿、燥、寒5类,如“风药升”药物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等;“热药长”药物有黑附子、干姜、高良姜、肉桂等;“湿化成”药物有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半夏、苍耳、橘皮、青皮等;“燥降收”类药物有五味子、白芍、桑白皮、茯苓、泽泻、猪苓、滑石、瞿麦等;“寒沉藏”药物有大黄、黄柏、黄芩、黄连、石膏、龙胆草、生地黄、知母、汉防己、茵陈蒿、朴硝、瓜蒌根、牡蛎、玄参、川楝子、香豉、地榆、栀子等。由此可见,在易水学派中,六气以五行为主,将药物归于5个方位,分别为“风药升”“热药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风药归于东方,热药归于南方,湿药归于中央,燥降收归于西方,寒药归于北方[6]。

依易水学派以上用药理论,《脾胃论》中清暑益气汤可图示为图4。此病是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再加上暑热天气而得。诸如泽泻、茯苓、灯芯草、通草、木通之类的药物,可以泻暑季湿邪之旺盛,祛脾胃湿浊,令津液化生,从而补益肺金肾水津液生化之不足。故而病机涉及中焦之脾胃、东方升阳之肝木、西方生津敛降之肺金、北方收藏之肾水。故用药当甘温补益,升脾胃之阳气;风药入肝以助阳气之升发;加强西方肺金凉降之力,以化湿热而生津液;北方肾水当利湿浊而以苦坚肾。方用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药;人参、当归、甘草、橘皮甘温,补中益气为臣药;苍术、白术、泽泻渗湿,升麻、葛根甘苦平,既能解肌清热,又能以风药而胜湿;湿多则饮食不消而为胀满痞闷,所以又用炒神曲之甘辛,青皮之辛温消食行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柏的苦辛寒,再借用方中甘味药,共同发挥泻热滋阴补水的效果,以滋肾水生化之源;再以人参、五味子、麦冬,酸甘微寒,以救暑热伤肺,共为佐药。

图4 清暑益气汤图解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近代发现的一部敦煌遗书,一般认为是南北朝时期的著作,其书中用药极具规律性,若依方剂图解来看,药物可以五行、五脏方位而归纳之。其依据为五脏之“苦欲补泻”理论,肝欲散(辛补、酸泻、甘缓),心欲软(咸补、苦泻、酸收),脾欲缓(甘补、辛泻、苦燥),肺欲收(酸补、咸泻、辛散),肾欲坚(苦补、甘泻、咸润)。又选用代表性的5味药物各入其脏[7]。东方之药辛、散,如椒、桂、姜、细辛、附子;南方之药咸、软,如旋覆花、大黄、泽泻、厚朴、硝石;西方之药酸、收,如豉、枳实、芍药、五味子;北方之药苦、坚,如黄连、黄芩、术、竹叶、地黄、薯蓣;中央之药甘缓,如大枣、甘草、人参、麦冬、茯苓。某一方位之中又有五行的点位,五药归于五位,则其有25味药。如甘味药的五行分布以方剂图解可见图5。同时25味药又依五行生克而配伍,组成相应的大、小五脏补泻方,体系及为完备。

图5 味甘皆属土

清代黄元御倡导脏腑及六经气化学说[8],其著作《四圣心源》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五行-六气”为核心,高度概括了脏腑经络、精神气血、形体五官、五情、五气、五味营卫的相关理论。先贤论黄元御学术,谓 “黄元御著书,专主左升右降立说,以为心、肺阳也,随胃气而右降,降则化为阴;肝、肾阴也,随脾气而左升,升则化为阳。故戊己二土中气,四气之枢纽,百病之权衡,生死之门户,养生之道,治病之法,俱不可不谨于此。其书八种,直将《素问》《灵枢》《伤寒》《金匮》《本草》五大部圣经,俱笼入左升右降四字之中。”在黄元御理论中,“左右升降”可将所有方药归纳于此体系之中,如方药配伍方面,《长沙药解》卷一至卷四的药物排列顺序,初步体总结了肝木、肺金、心火、脾湿、肾水的用药规律。若以方剂图解表达,则《长沙药解》一书中的用药,归东方肝木之药,有当归、阿胶、地黄、芍药、防风、柴胡、黄芩、黄柏、桂枝、川芎、牡丹皮、桃仁等药;南方心火之药则有黄连、栀子、通草、朱砂、牡蛎、龙骨等;西方肺金之药则有瓜蒌实、麦冬、天冬、竹叶、百合、知母、石膏、桑根白皮等药;北方肾水之药则有附子、乌头等药;中央脾土之药有甘草、白术、人参、大枣等药;中央胃土之药则有半夏、生姜、厚朴等药[9]。

以黄元御《四圣心源》方剂黄芽汤为例,方解如下:黄芽汤,方名取升发脾中清阳之意。脾在五行为土,其色为黄;芽者,阳气萌发,故名黄芽。方用人参补益中气,使脾中清气上升;干姜大辛大热,以温脾中之阳,阳盛则湿去;甘草甘温益中,土盛则制水,并能调和诸药;茯苓淡渗利湿,以燥胃土,胃土燥则能和降。桂枝性温,主东方肝木温暖条达;肝木郁则生热,故用牡丹皮清肝活血。心主火,木郁化火,故用黄连清心;火旺刑金,故用白芍入肺以敛火,《黄帝内经》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肺主气,肺不布津则气滞,故用陈皮理气燥湿,杏仁降利肺气。下焦肾水过寒,则木不得生,故用附子、川椒以暖肾水。诸药合用,以奏益气温中、祛逐寒湿之效,用于脾阳虚而生寒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气不能转运之证(见图6)。

图6 黄芽汤方阵图

同一药物点位的互换代表了不同医家的学术特点,所以南方心火位有时可以和北方肾水位互换,这就充分体现了不同医家的学术思想。在《难经·七十五难》即提倡“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依此补泻原则,则南方火常有余,寒、咸之品则归于心火之位,苦、热之药则归于北方肾水之位,后世医家多从此立论。然而在金元易水学派中,南方之病多火不足,热不能浮长,则苦热之品归于南方心火,北方水寒不足不能沉藏,咸寒之品则归于北方肾水。此外,一些医家对病机、药物的不同认识,也会出现同一药物占据不同点位的情况。比如白芍,若用于养肝柔肝,则位于肝木位;若用于敛火,则位于心火位;若用于敛肺气,则位于肺金位。故而以图解方式总结、归纳历代医家的方剂配伍,可以加深对其学术思想的理解,对研究医家的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基于“五行-六气”理论的方剂图解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构建方剂的配伍模型,不但可以分析病证的病机变化,表达人体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生长收藏、寒热湿燥风火的病机,而且可以将方剂中的药物配伍进行解构,归纳入“五行-六气”的方剂图解模型中,使药物组成结构化,从而使方剂组成系统化,表达方式图像化、直观化,更好地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充分反映了方剂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思路。故基于“五行-六气”理论的方剂图解,不但有利于研究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及配伍理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方剂学的学习、研究和临床运用均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猜你喜欢
医家方剂图解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何谓中医“七方”
中医有“七方”
探讨疣体注射法联合中药马齿苋方剂治疗跖疣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
中医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综述
图解天下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