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2022-04-29 21:53姚娜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姚娜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包含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现阶段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的措施以获得更高效的习作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课程,它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本文的研究目的指向对习作教学的重视以及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当前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的问题

笔者听过几次不同教师教学的习作课,发现他们的教学模式都是经过简单的讨论,将习作题目布置下去,着重强调一下格式后,就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写作,缺乏正确、深入的指导。归根结底,多数教师虽意识到习作很重要,但是对习作教学的态度不够积极,教师大多还是凭借着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教学。

新课标对于习作教学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当前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有过多的要求,将应试的作文模板生硬地让学生套写,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模式和模板讲给学生听,有些教师甚至自己总结“万能作文模板”让学生背下来套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忽视了习作最本质的育人功能。并且当前习作教学仍然不能很好地与生活结合,很多教师在习作课堂中只立足于书本,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忽视了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本质,没有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二)学生习作的问题

1.习作兴趣不够浓厚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习作兴趣不高,习作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少。面对习作,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这样的习作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煎熬,根本得不到任何提升。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面临着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因为没有兴趣,学生自然觉得习作课索然无味,也不愿意思考,应付了事,写完交给老师就行了。时间长了,习作课对于学生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写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负担。

2.习作习惯没有养成

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对他们习作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在写作前没有进行构思,写出来的文章有很多错别字,出现逻辑不清、语法不通、用词不准等问题。写完之后也没有阅读检查的习惯,只是当作任务,上交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教师批改之后,学生也不会对作文写得如何、教师的评语有太多关注,最多是在教师的叮嘱下修改错别字,很少有学生会认真修改、吸取意见。学生没有主动写作文的意识,不会尝试着自己练习写作。学生对看过的好书、好电影也没有认真体会的好习惯,对一些感触良多的语句不会摘抄下来运用。

3.习作素材不够丰富

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是:用真实的文字将自己的经历描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最童真的年龄,他们的作文内容应当体现珍贵的童真童趣,不对作文的深度作要求。学生在刚接触习作时会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意找到各种范文。这就导致学生过于依赖范文,搬范文上的事例,缺乏自己的思考,作文模式化和抄袭现象非常严重。学生在生活中没有用日记记录自己日常学习生活的习惯,没有摘抄的习惯,在写作的时候自然就没有素材支撑,那么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成了“假大空”。

二、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策略

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并不断为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的教学中,根据课文中对翠鸟外貌的描写,可以让学生对其他动物进行仿写,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更加深刻,也让学生掌握了描写动物外貌的方法。对于课文中很多不同的句式,比如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祈使句和双重否定句等,可以让学生感知其不同的情感所使用的句式的不同,从中学习表达的基本方法,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成为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采取日记或周记的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积累的好词好句等得到充分的运用。如此,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优秀的写作方式,还激发了习作兴趣。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习作教学,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正式写作之前,要让学生明白此次写作的意图是什么,如在写人的习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知晓自己要写的对象可以描写哪些方面、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写作意图就非常明显了。选材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概括,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紊乱的信息梳理得更加有序,将需要的材料进行整合,在选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制作思维导图是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构思并形成框架,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创造力,对内容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灵活的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思考与创造。

(三)审美鉴赏创造力教学策略

感受美是审美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让自己动情的“点”,并将这些“点”融入自己的写作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学生的习作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教师需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写作的素材,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多观察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并引导学生将细节补充完整。观察是一种连续性、长期性的活动,经过长时间地观察,学生会建立生活中处处都有文章的意识。李吉林老师说过,审美观察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鲜奇特的东西。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形中就已经积累了各种有趣、鲜活的素材。学生观察得越细致,写出来的文字也就越丰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不要将学生禁锢在小范围中,不利于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半命题作文,在学生自由发挥的同时又有一些限制,或者可以给出几个话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习作。多种命题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习作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选材、立意方面创新,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不同的角色。习作指导过程中也可以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想象。教师可以运用智能设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想象,将一些“抽象知识”转化成为“具体情境”,讓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审美想象力。

(四)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教学策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以传统节日的习作为例,每个节日都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渊源、传说等,在进行有关传统节日的习作课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预习,自己搜集资料,尽量布置得详细些,如“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为什么要贴这些呢”“端午节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呢”“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有关的诗句”等,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初步了解到原来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有着这么多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且紧扣生活。除了专题写作外,平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多积累相关的知识,如古诗词、谚语、成语等,在写作中充分地运用这些资源。

教师也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比如诵读比赛、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历史剧活动等,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参与活动本身也为写作文提供了素材,更积累了很多知识。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写一写关于参加活动的感想,将传统文化与写作结合在一起,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思考如何不枯燥乏味地上好这节习作课,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并且能够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相互促进的,让学生的目光不局限于书本,还要将目光放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教师要通过适当地引导,与学生多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