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姑息性放疗在全身骨显像检测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中疼痛程度、不良反应的价值

2022-05-01 03:57王姝涵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4期
关键词:姑息程度发生率

王姝涵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肿瘤放疗科,河南 商丘 476100)

近几年临床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肿瘤患者的人数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尤其是部分发病初期并不存在明显症状表现的肿瘤患者就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不仅病情复杂、治疗困难,同时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转移[1]。晚期肿瘤患者出现转移,骨转移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占比超过50%。一旦患者病情出现骨转移情况则病情加重,患者出现明显疼痛,其生存质量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剧烈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治疗配合度下降的情况,为此在临床肿瘤骨转移患者治疗工作中,首要前提就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同时确保患者治疗的安全性[2]。当前临床上缓解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程度的干预手段多是使用阿片类药物,其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但并不理想。随着药物使用量的增加会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大,无法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随着研究深入局部姑息性放疗干预方案出现,且在研究中获得了一定的效果认可,对于疼痛缓解效果明显[3]。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实施局部姑息性放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调查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期间收治的82 例肿瘤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1 例。研究组男25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64.25±3.25)岁,其中30 例患者为多处骨转移,11 例患者为单处骨转移;对照组男22 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64.13±2.97)岁,其中28 例患者为多处骨转移,13 例患者为单处骨转移;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两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接受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肿瘤晚期骨转移[4];②患者存在明显疼痛表现;③患者均具备完整临床病例资料;④患者预估生存时间超过3 个月;⑤患者未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排除标准:①患者进入研究前接受其他化疗治疗;②患者对研究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5];③患者存在严重视听障碍;④患者因非医学因素无法继续参与;⑤患者存在严重精神疾病病史或是家族病史;⑥患者同时参与其他的同类型研究。

1.2 研究方法

全身骨显像:静脉注入99 mTc 亚甲基二膦酸盐(MDP)740~925 MBq 后,嘱患者饮水500~1 000 mL,2~3 h 后显像,显像前排尿。患者取仰卧位,行常规前后位全身骨显像。对可疑病灶加做侧位和断层显像。采用美国ADAC 公司的SOLUS-EPIC 型双探头SPECT 仪,探头配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矩阵256×1 024,能峰140 kV,窗宽20%,速度15 cm/min。图像判断标准:骨扫描图像由有经验医师共同阅片,病变部位放射性高于对侧或邻近正常组织为异常浓集。

对照组使用阿片类药物:患者口服阿片类枸橼酸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172)进行治疗。初始药物剂量控制在0.1 mg,与8 mL 氯化钠溶液(0.9%)混合,硬膜外方式给药,每4 h 间隔给药1 次,后续维持药物剂量为初始药物剂量的50%,随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调整。研究组局部姑息性放疗:在治疗前患者需要接受MRI、CT 及全身骨扫描等检测,对患者疼痛位置进行明确后采取低度姑息性放疗,以患者不同肿瘤类型确定放射剂量,放射剂量控制在30~45 Gy,选择6MV-X线进行治疗。每天1 次,每周5 次。两组均接受为期15 天的治疗。

1.3 研究指标

以世界卫生组织(WHO)设定疼痛程度分级作为基础判断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效果。疼痛程度Ⅰ级:患者可接受,对正常生活、睡眠质量不造成影响;Ⅱ级:需要使用镇痛药物干预,对患者睡眠造成影响;Ⅲ级:患者无法承受,正常生活、睡眠等均受到严重影响[6]。疼痛缓解效果:完全缓解为疼痛基本消失,生活恢复,睡眠不受影响;部分缓解为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睡眠逐渐恢复;轻度缓解为患者疼痛程度出现减轻,正常生活、睡眠质量仍旧受到影响[7];无效为无任何改善。对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统计评价采用参数检验,Wilcoxon 配对符号秩检验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有效率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87,P=0.026)。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情况调查表[n=41,n(%)]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分级比较

研究组患者疼痛Ⅰ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6.34%vs.24.39%),同时研究组患者疼痛Ⅱ级、Ⅲ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88%vs.26.83%)、(4.88%vs.4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分级情况调查表 [n=41,n(%)]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要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479,P=0.034)。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调查表 [n=41,n(%)]

3 讨论

近些年临床上肿瘤患者人数增加明显,因其导致的死亡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肿瘤病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尤其是部分肿瘤在患病初期具有一定的症状隐匿性不易发现,就诊时已经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同时还出现了癌细胞转移现象[8]。肿瘤骨转移是癌细胞转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实施癌细胞经过血液逐渐向相应的骨骼进行转移,形成的骨转移病灶主要是中路细胞以及患者机体细胞互相产生作用。相关临床研究中表明,肿瘤患者一旦出现骨转移则接近70%的患者会因骨转移出现相应的症状以及体征变化,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转移部位出现剧烈疼痛对患者治疗造成极大的影响[9]。如何对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缓解,确保后续治疗顺利进行是当前临床极为重视的一项课题。以往多是使用药物缓解,后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开始逐渐采取放疗对患者进行疼痛缓解[10]。

肿瘤患者出现骨转移是一项极为缓慢且复杂的过程,血液作用下肿瘤细胞会逐渐转移向患者骨髓,并通过各种细胞的互相作用对骨组织造成进一步的破坏,最终对骨组织中的生长因子进行释放,促使肿瘤细胞的繁殖,最终骨转移病灶形成[11]。针对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疼痛缓解方案,临床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化学治疗、药物镇痛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等。其中较常使用的阿片类药物并不存在天花板效应,且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使用剂量存在相关性,若是使用剂量过多,则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或是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12]。在本次研究之中,研究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有效率82.93%(P<0.05);研究组患者疼痛Ⅰ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6.34% vs.24.39%),同时研究组患者疼痛Ⅱ级、Ⅲ级发生率明显低于(4.88% vs.26.83%)、(4.88% vs.48.78%)(P<0.05);针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效果进行综合多方面评估后发现,局部姑息性放疗所得疼痛缓解效果更为明显。经过多方研究证实,放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且短时间内镇痛效果明显,治疗原理是对肿瘤细胞进行抑制或是灭杀,对胶原蛋白合成促进,并进行大量的血管纤维基质产生,对骨转移病灶进行修复,并对成骨细胞活性进行激活,促进新骨形成,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13]。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要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4.39%(P<0.05)。说明使用阿片类药物对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局部姑息性放疗的发生率。当前临床在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治疗中,使用的阿片类药物包括枸橼酸芬太尼、氢考酮等药物,虽然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镇痛效果,但药物使用剂量随着患者病情加重而增加,进而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几率增加,对于患者安全性影响较大[14]。局部姑息性放疗可以针对患者转移位置进行针对性镇痛治疗,同时在发挥镇痛效果的同时,对肿瘤细胞进行抑制或是灭杀,并修复出现的骨转移病灶,促进患者的临床恢复,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较低,确保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性[15]。

综上分析发现,对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实施局部姑息性放疗方案,可以有效加强对患者疼痛缓解效果,降低患者疼痛程度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治疗安全性较高,临床价值明显。

猜你喜欢
姑息程度发生率
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照护和临床关怀
急诊护理干预对妇科急腹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日语程度的类型与程度副词的对应关系
“死亡质量”排行榜出炉英国排名最高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