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脾胃治未病在中青年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2022-05-03 00:39曹凤娇袁尚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治未病健康管理

曹凤娇 袁尚华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非传染性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出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人的健康问题堪忧,应受到高度重视。脾虚证是亚健康及慢性病人群的重要病变机制,脾胃失调则百病自生,因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青年人常因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思虑过度、起居无常而致脾胃受损。东方医院治未病科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探索脾胃与“治未病”的关系,并依此建立中青年人健康管理方案,通过提高健康意识、改善体质、疏通经络,整体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全面提高中青年人健康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 治未病;健康管理;调理脾胃;中青年人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2)06-0168-06

Importance of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for preventive treatment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CAO  Fengjiao     YUAN  Shanghua

Preventive Treatment Department,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lifestyles, the incidence of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t tends to influence more people in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e worrisome health problems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is an important pathological mechanism for people with sub-health and chronic diseases. Disorder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can cause all diseases to occur spontaneously, since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re the hub for the movement of Qi, the origin of the acquired constitution, and the source of Qi and blood productio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are often damaged due to improper diet, excessive work and rest, excessive thinking, and impermanence in daily life. Preventive Treatment Center of Dongfang Hospital summed up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nd "preventive treatment", and therefore established a health management regimen for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By improving health awareness and physical fitness, and dredging the meridians, we intend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s a whole, so as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in an all-round way and provide an impetu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s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Preventive treatment; Health management;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Young and middle- aged people

隨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病率亦逐渐升高,且出现年轻化趋势。全球195个国家18亿青少年健康调查显示 [1],慢性病占青少年疾病负担的一半以上,是青少年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年猝死现象也屡见报道,中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数高达55万 [2],居世界之首,且有年轻化趋势,死者大

多正当盛年,是家庭、社会的支柱,可见中青年人的健康状况堪忧。“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民族盛”,所以中青年人的健康问题应受到高度重视。

笔者长期在科室中承担治未病工作,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前来就诊,且主诉多是疲乏、胃胀、短气等脾虚症状,有研究表明[3],脾虚证在常见疾病中,特别是慢性病总体发生率可达33.9%,是亚健康及慢性病人群的主要病证,由于现代中青年人生活、工作方式极易损伤脾胃,可以说脾胃失调是绝大多数中青年人患病的开端。目前国家《“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4]提出“健康中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将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建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明确指出要大力凸显中医药独特优势,体现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引领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恢复中的独特作用。将疾病预防时间点前移到中青年人身上,更是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东方医院治未病科在以往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探索脾胃与“治未病”之间的关系,并依此构建了中青年人健康管理方案,以全面提高中青年人健康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1 中青年人脾胃易伤的病因

1.1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饮食不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过多或不及、饮食无节律和过偏。其中,中青年人饮食结构不合理最为突出,很多人不吃主食,或以主食为辅,《黄帝内经》早有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应以谷类为主,种类多样化,辅以肉类、蔬果等才是结构合理的膳食模式[5]。五谷的“谷”字,是“穀”的简化字,是指带有外壳的粮食,比如稻、禾(稷)、黍、麻、麦、菽等[6]。对应中医五行理论,黍类属木,重养肝,有益胃养肝、收敛止泻的功效;麦类属火,重养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稷类属土,重养脾,可补中益气、延年益寿;稻类属金,重养肺,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菽类形似肾,故属水,重补肾,具有补肾强身、润肤解毒的功效[7]。另一方面中青年人很少吃杂粮,五谷中的杂粮膳食纤维丰富,与同等重量的细粮相比,含有更充足的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更有利于清肠通便,且能够促进大肠中有益菌的繁殖,改善肠道微生态,从而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8-9]。

中青年人由于工作、学习任务重,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导致日常出现饮食量过大或不及的情况,中医“五劳七伤”有“大饱伤脾”一说,当饮食过量会阻碍胃气向下,使气机郁滞运化失司,甚者胃气上逆;当饮食过少则气血生化乏源,以至中气不足,脾胃气虚则功能失司。

饮食无节律指饮食速度过快、时间不固定,食用反季节食物等,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吃饭速度也快,时间不固定,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不规律饮食均会增加胃的负担,损耗胃气,久之胃失受纳,食滞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食用反季节食物,有悖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曰“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不同的季节要顺应四时之气,比如春天应“省酸增甘”、初夏应“少苦适辣”、长夏应“免甘加咸”、秋天应“省辣补酸”、冬天应“清淡添苦”。春天开始生发,应该多吃蔬菜的嫩叶;夏天要多吃植物的茎;秋天要多吃果实;冬天要多吃根,从而顺应四时,调和脏腑。

饮食的寒热和五味太过,表现为对食物种类的偏好,长期饮食偏嗜,导致人体阴阳失调,容易诱发亚健康[10]。现代中青年人普遍湿气重,多项研究发现,多种疾病的形成与痰湿关系密切[11-13],如心脑血管病、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痛风、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等多种代谢相关性疾病。痰湿质人群饮酒过多、嗜食肥甘厚味,容易滋生痰湿,阻碍脾土[14],胃气的和降功能亦会受损。饮食过于辛辣、寒凉,導致寒热失度,当饮食过寒,寒主收引则易导致气滞血瘀;而饮食火热之物过多则会导致脾胃积热,胃失和降,嗳腐吞酸。再者五味的偏嗜亦会影响中焦气机正常转枢,酸性收敛,阻碍脾气升清;苦味入于胃中,由于苦味胜过五谷之气味,过多则使三焦之道受其影响而气机阻闭不通;甘味入于胃中,使胃运行缓慢,则易食谷不化,生湿生痰;辛味发散,入于胃后,有碍胃气通降;咸味入于胃,过多易致口渴多饮,水液代谢失常,日久则生湿生痰,有碍脾胃运化[15]。

1.2  劳逸过度,损伤脾胃

脾主肌肉,外合四肢,脾气的运化功能与全身肌肉的丰盈有密切联系[16],《素问·宣明五气》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现代中青年人长期久坐、缺乏锻炼,导致肌肉瘦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易致脾失健运。久坐还会阻遏气血运行,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腹股沟,胃经要穴“气冲穴”亦位于腹股沟处,长期折叠腹股沟,有碍胃经气血运行,使胃气上逆,故呃逆也是办公室白领常见病症。过劳亦会损伤脾胃,《脾胃论》云:“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过劳则伤气,脾胃之气亦受损,水谷精微布散失常,停聚体内而产生水、湿、痰、饮等,进一步阻遏脾胃运化功能。

1.3  思虑过度,损伤脾胃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中青年人学业、工作压力较过去都明显增大,脑力劳动多于体力劳动,缺乏运动的基础上又增添用脑过度。《黄帝内经》里提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过思伤脾首先表现在“思则气结”[17],《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人们在过度思考之时,凝神屏息太过,有碍气血运行,易造成气机不畅,久而久之则导致脾胃升降障碍。再是“思则气血损耗”,凝神思考之时,气血凝聚以供心神用之,经久思考,气血必将耗损,最终都会导致脾胃虚损。

1.4  起居无常,损伤脾胃

一项基于英国生物库中将近50万例样本的研究发现,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人比早睡早起的人死亡风险高出10%,在研究样本中,有5 万人在这为期 6.5年的采样过程中面临更高的死亡可能性[18]。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白天对应的是阳,晚上对应的是阴,晚上熬夜既强行耗损阳气,又无法滋补阴气,加上白天早上不起会封杀阳气,进一步造成阳气的损耗,久之阴阳俱损,脾胃亦随之受损,出现脾虚不运、胃失受纳、纳呆不思饮食等症。 2 脾胃失调则百病自生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杂病源流犀烛·卷四·脾病源流》中提出:“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脾胃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斡旋各脏腑、阴阳之气机,脾是肝(木)、心(火)、肺(金)、肾(水)四脏生理病理的中心,若脾胃不和,则百病自生。

2.1  脾胃失调引起心系疾病

五脏当中,心与脾关系尤为密切[19],《素问·玉机真藏论》言:“心受气于脾”,在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中,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心脾二脏母子生理相关,病理互制。心火生脾土,心火乃生命之源,心之气血阴阳可滋养并促进脾胃的生理功能,反之,心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也需要脾土的充养,即“母受子养”[20]。若母子之间关系失衡,则会发生“心病传脾、脾病扰心”的情况。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化赤奉心,心血不足,气虚则无以推动血液,血虚不能濡养脉络,则心脉失养,出现心悸、失眠、多梦、抑郁、神疲乏力等症,另一方面,脾虚痰湿内生,郁久化火,上扰心神,出现嗳腐吞酸、夜卧不安、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小便色黄等症。

2.2  脾胃失调引起肺系疾病

脾胃属土,肺属金,土生金,两者存在相生的关系,肺气充足与否,赖于脾之生化功能是否正常[21]。若脾胃虚弱则水谷精微运化不足,母病及子,则肺气虚损,肺主气,则肺卫不固,易发外感风寒;脾阳虚衰则易水湿内泛,上扰于肺,则易生痰饮;若中焦升降失常,津液输布障碍,痰饮内生,则有碍肺气宣降,发为咳喘;若脾胃升清降浊之功受损,也可影响肺气之肃降,引发咳嗽。若胃中虚火上炎,或实火上犯,则可灼伤肺津,出现干咳无痰、口燥咽干等症[22]。

2.3  脾胃失调引起肝系疾病

肝属木,脾胃属土,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木本克土,但土壅反而侮木,致使肝气不得疏达,症见胃脘胀满、纳呆、恶心、嗳气、吞酸等。若脾虚运化不足,水湿壅阻中焦,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则肝失疏泄,则见口苦、反酸、胁肋部胀痛等[23],另一方面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脾失统血,血不行常道,致肝藏血不足,则见眩晕耳鸣、肢体麻木、肌肉震颤等症[24]。   2.4  脾胃失调引起肾系疾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阐明脾肾的重要性,强调了先天有赖于后天所化之精气的濡养、滋生,且以脾运化之水谷精微为主[25]。一旦脾胃功能失常,脾虚生湿,脾阳不足致气化不利,久则出现水肿、鼓胀、大便稀溏等症状;《医经精义》指出:“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若脾虚升清不能,则水谷精微下泄;肾主封藏,肾虚则封藏不固,精微亦可下流形成肾病中常见的蛋白尿,或脾气损伤,脾失统血,离经妄行可造成肾病中常见的血尿伴神疲乏力[26];肾藏精,必借助于后天脾胃化生的精气补充[27],若脾胃气虚,不能化生精气以滋养肾精,则致肾精亏损,出现五更泄泻、腰膝酸软、完谷不化、手足不温等症。

3 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依据

3.1  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

《黄帝内经》曰:“非升降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活动的概括,《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可见气机的顺畅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础,气机的紊乱或停止是疾病或死亡的标志。《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脾为中宫之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藏精于脾,其类土,其应四时……”,脾胃居中斡旋气机,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心、肺、肾位于四旁,《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中提到:“脾具坤静之体,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地天交之泰矣……”,脾胃作为枢纽调衡其他四脏:艮土枢转水木之气,行“春生发陈”之令;巽土枢转木火之气,行“夏长蕃秀”之令;坤土枢转火金之气,行“秋收从革”之令;乾土枢转金水之气,行“冬藏固密”之令[28]。肝升肺降、心肾水火相济,脾胃中土斡旋于中,脾胃以“冲和”之德平衡四方之太过或不及,从而实现“阴阳平衡”。

土能载四行,兼顾四方,辅佐四时,长养四脏,使五脏气机协调,若脾胃受邪,升降失调,无力斡旋,则五脏不安。如肝气上升太过,肝风上扰,则头晕头痛,心火上炎不能下济肾水,则烦躁失眠;肺气肃降不及,肺气壅塞,则咳嗽胸闷;肾水阴寒,流于下焦,则水肿泄泻[29]。可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生命运转的关键,故中焦气机转枢不利则百病丛生。  3.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得谷则昌,失谷者亡”,《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气血充足是人体健康的根本,水谷则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运化水谷则有赖于脾胃的功能。《内经》指出:脾为“仓廪之官”,属中土,灌溉其他脏器,与胃为表里,功能是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

自《内经》以来,以脾为本的论述颇多,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中提到:“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辩”“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入资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张景岳提出:“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壯。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这些论述可以表明人体从内到外各部位,都须通过脾胃来获取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4 建立中青年人健康管理方案

4.1  中医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后天的培养,要不断地接受健康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才能使之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人意识到自我养生才是健康的根本,是治未病中最重要一环,因此正确、有效的中医健康教育是中医治未病中的首要环节[30]。

东方医院治未病科长期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结合现代医学健康管理方法和中医治未病理论建立了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法[31],其中针对中青年人制订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健康讲座,内容覆盖治未病总则、健康理念、病因解说、养生方法、干预方法、脾胃常见疾病科普等。其中着重病因教育,“知病即药”,唯有明确知道脾胃易损的原因,才有改正的机会,《黄帝内经》有云“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主明”在这里可以引申为心里明白病因为何、如何养生及疾病发展过程。在对中青年人的健康教育中则重点加入病因讲解及调养脾胃的自我养生保健方法。让中青年人理解脾胃对于后天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易造成脾胃损失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上文所阐述的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思虑过度、起居无常。自我保健方法包括饮食方面在四气五味五色均衡丰富的基础上多食用黄色的食物,如小米、南瓜、黄桃等;运动方面可以多做八段锦中“调理脾胃需单举”一式,多做户外运动,开阔心胸,缓解焦虑抑郁等;情志方面需少思多动,提高行动力。另外可教授中青年人调养脾胃的养生功和自己可以操作的中医治法,比如八段锦、健脾胃的汤或粥、艾灸足三里、腹部按摩等简单易学的养生保健法。

4.2  中医干预方法

实施治未病离不开有力的抓手,基于体病相关、体质决定发病与否、体质决定病情的转归及预后,中医体质学为实施“治未病”提供了方法与评价手段,帮助实现从个体预防到群体预防的转变,实现大范围个体化诊疗及养生[32]。由于体质秉承于先天,又受后天影响,所以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对中青年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对体质偏颇严重者,可给予中药调理体质,包括药茶、药膳、汤药、膏方等,以期将偏颇体质转化分降至正常体质,从而降低对致病因素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如脾虚患者,脾土气虚,不能行胃之津液水谷,水湿停聚易形成痰湿体质,痰湿质又与多种慢性病相关[11-13],应及时得到纠正,平时可饮用芳香醒脾、和中化湿的茶饮,如荷叶陈皮茶。增加户外锻炼以强身健体、调畅气机,功法导引上多做有利于脾胃的传统功法,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治疗上,多采用健运脾胃、化痰祛湿之法,诸如理中汤、二陈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经络调理也是“治未病”有力的抓手,王永炎院士“初病入络”的病机理念认为经络传变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33],所以早期的经络调理对防治疾病非常重要。在健康管理中可对中青年患者进行经络检测,对于经络异常者可采用针灸、艾灸、拔罐、刮痧、按摩等疗法疏通经络,可选择背腧穴按摩、捏脊、背部走罐及拔罐等综合疗法,再配合四肢穴位按摩,每周治疗1 次,可连续4 ~6 周[34]。脾虚患者多选用足三里、阴陵泉、内关、气海、脾俞、胃俞等补脾益气的穴位。

4.3  健康管理档案

将以上中医体检结果及治疗情况建立健康档案,每阶段治疗后对其自我感觉、体质偏颇及经络瘀阻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继续完善健康干预方案,如此往复,循序渐进,从根本上降低中青年人罹患慢性病的概率。

5 小结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从调理脾胃入手,平衡阴阳,补气养血,使四季脾旺,从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35]。基于“调理脾胃治未病”理论建立的中青年人健康管理方案,突出脾胃调理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可有效改善体质、疏通经络,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中医治未病具体的实施方案,此方案可提高中青年人的健康素养,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 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全面提升中青年人的健康水平,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Azzopardi PS,Hearps SJC,Francis KL.全球195个国家18亿青少年健康调查:慢病占青少年疾病负担一半以上,是中青年人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主因[J].疾病监测,2019,34(3):194.

[2] 叶文涛,王热华. 健康生活,和猝死说再见:浅谈心源性猝死的诱因及预防[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9,28(6):414-416.

[3] 高振华.“四季脾旺不受邪”与肿瘤防治[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9):182-18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2-30).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5] 井永法,王丽萍,常世敏,等. 健康中国背景下五谷养生研究进展[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1):196-198.

[6] 沈明月,张焱. 试析《黄帝内经》“五谷为养”的膳食原则[J].现代中医药,2015,35(4):51-54.

[7] 王诗尧,蔡秉洋,肖永华. 五谷为养利万民[J].中医健康养生,2019,5(10):57-59.

[8] 王津,刘爽,邹妍,等. 膳食纤维和肠道微生物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11):201-207.

[9] 胡珍珍,郝宗山,孟妍,等. 抗性淀粉的制備、功效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1,27(1):30-35.

[10]  朱灿,尹抗抗,谭达全,等 .长沙地区亚健康老年人饮食偏嗜辛辣因素与中医体质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8):148-149.

[11]  倪磊,潘雨,任嘉彦,等. 痰湿体质相关疾病的分析研究[J].吉林中医药,2020,40(8):1011-1013.

[12]  韩强,陆培荣,顾菁,等. 痰湿体质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概述[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2):93-95.

[13]  潘立文,王晓明,杨先振,等. 痰湿体质易感疾病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7,37(8):761-765.

[14]  吴鑫鑫,战丽彬. 饮食偏嗜与痰湿体质关系的历史沿革[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7):3338-3340.

[15]  宋立群,吕聪. 从五味偏嗜论治肾脏疾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342-343.

[16]  黄彬洋,刘晓瑞,韩雨欣,等. 从“脾主肉”理论浅析脾与康复中肌力训练对 KOA 的重要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6):811-812.

[17]  牛学恩,任璐璐,闫明. 从“思则气结”论治抑郁症[J].中医学报,2015,30(6):841-842.

[18]  Knutson,von Schantz.Associations between chronotype,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UK Biobank cohort[J].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2018,35(8):1045-1053.

[19]  蘇洪佳,陈国忠,谢君艳.《脾胃论》“心脾相关”理论探析 [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10):2066-2068.

[20]  林翠丽,陈琴,黄铭涵,等 .从心脾相关理论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OL].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5.(2021-11-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187.R.20210628.1743.004.html.

[21]  史琦,宋芊,阎玥,等 .从肺脾论治过敏性疾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265-3268.

[22]  马丽佳,徐洪洁,曲妮妮. 浅谈治肺当重视脾胃[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2142-2143.

[23]  吕萍,胡炜,鲍建敏,等. 探讨中医“肝”的本义与肝脾相关的临床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9):985-989.

[24]  郑宏,王素梅,王素梅. 从肝脾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11):2284-2285.

[25]  陈大威,郝婷婷. 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体会[J].光明中医,2021,36(3):459-461.

[26]  成晓萍,程红卫,赵田田,等. 阎晓萍从脾胃论治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1):19-21.

[27]  王晋平,刘布谷,李恒腾,等. 浅谈“培土生精法”在防治亚健康和老年病中的意义[J/OL].辽宁中医杂志:1-9.(2021-11-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128.R.20210508.1649.016.html.

[28] 谢胜,刘园园,梁谊深,等 . 四象脾“土”模型及其在四时六气“以枢调枢”和五脏的应用 [J]. 世界中医药,2015,10(8):1177-1181,1186.

[29] 李诗文,姜树民 . 姜树民从五脏气机升降治疗脾胃病经验 [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8):1442-1445.

[30] 袁尚华 . 中医健康教育在治未病中的运用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488-1490,1492.

[31] 袁尚华 . 中医五位一体健康管理法治未病临床实践探讨 [J]. 现代中医临床,2017,24(2):48-51.

[32] 方旖旎,王琦,张国辉,等 . 中医体质学在“治未病”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医杂志,2020,61(7):581-585.

[33] 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 . 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3):1-6.

[34] 曹凤娇,于化君,袁尚华,等 . 以形调神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2):5421-5423.

[35] 黄博威,刘启鸿,黄文彬,等 . 谈“四季脾旺不受邪”[J]. 福建中医药,2019,50(3):45-46.

(收稿日期:2021-10-27)

猜你喜欢
治未病健康管理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南宁市某社区教育机构学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家庭医生制度下高脂血症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探讨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
“健康管理”靠自己
从治未病理论探讨肿瘤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