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情,托物巧言志

2022-05-05 06:42王艳婷余坤龙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绿植托物言志

王艳婷 余坤龙

“托物言志”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哲理,“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因此,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不陌生,从《陋室铭》《爱莲说》的浸润到整个第五单元的学习,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客观事物来寄托个人的情感或表达个人的某种思考。这就为托物言志类写作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如何将理论变成现实就成了笔者反复思考的问题。

对于教学目的的反复推敲让我不断思考,“这节四十分钟的作文课我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这个问题不停地在脑海里重复。如何让学生通过一件物品来表达一种思考、传达一种情感呢?为什么要将情感通过物表达出来呢?怎么来表达呢?连续的思考让我愈发清晰。那就大胆去设计,大胆去尝试!

一、拨开云雾,生活即语文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我一直坚信生活即语文,新课标倡导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素材并加以运用不仅能够让语文贴近生活,更能走进学生心里。

偶然间我发现教室外花架上的那盆“一帆风顺”死而复生,课间很多学生围过来凑热闹,要知道这些绿植经历疫情、假期,能活下来属实不易,引导学生从它们身上体会生命的韧性是班主任的习惯性做法,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托物言志”吗?一堂生活化的语文写作教学课就这样诞生了!

二、层层推进,写作三步走

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托物言志类记叙文的写作指导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意义的认知思考过程,给予学生具体的、可操作的写作方法,提供给学生多种可借鉴的写作思路,指导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写作成果。因此,本堂课的设计《窗外的绿植》,我将教室外的绿植搬进了课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达,通过回忆绿植刚来到班级的形态与现在进行对比,思考导致变化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逐步与眼前的绿植建立联结,将自我的成长感受与绿植的变化相联系,在此基础上表达思考,实现物我交融。在层层引导与推进中,提炼写作技法。最后,针对本节课的难点——技法二和技法三,通过续写段落,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进一步领会技法。下面对本堂课提炼的三个技法进行具体阐述:

(一)技法一:写景有招,凸显特点

写好托物言志类文章,对物进行生动描摹是第一步。面对摆在眼前的绿植,引導学生用几个词或句子描绘一下,学生总能七嘴八舌说点东西。回忆这盆绿植刚来的样子,学生亲身经历的场景也能够积极地表达。比如:

现如今的样子:

“枯萎零落”“花残叶败”“干枯萎缩”“毫无生机”……

“萎缩的根部预示着生命的终结,枯黄的叶片上清晰可见的纹路交错纵横,干瘪的枝桠上满是一道道枯痕,仿佛用手轻轻一碰就会掉落下来……”

刚来班级时:

“生机勃勃”“叶子绿得发亮,绿得喜人。”

“枝叶繁茂,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分不清你我。”

“枝叶摇曳,她们如一个个可爱、清纯的妙龄少女,一袭红妆,在微风中翩翩起舞,舞姿婀娜,令人陶醉。”

从学生的表达中,不难发现,学生不自觉地会从修辞、感官等角度入手,教师借机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写好托物言志类文章的第一步要抓住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描写。回顾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容易理解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从事物的多个方面、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调动多种感官等等方法,那么技法一的提炼就顺理成章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可以预设一系列的表达,引导学生提炼方法。

(二)技法二:物我联结,穿插感受

写景状物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寄托情感,那么找到“物”和“我”之间的联结点就是这一步的关键。我选择让学生思考绿植产生变化的原因来引导学生将绿植和自己建立联结。比如:

造成绿植如今景象的原因,可能是“天气变化”“照顾不周”“缺少养分”等,对于绿植来说,它正在经历着人生的寒冬,那么,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寒冬时刻?

学生思考后能够说出诸如“考试失败”“被同学误会”“父母不理解”“被老师批评”等一系列的不愉快经历。这时再引导学生将目光回到绿植身上,学生能够发现眼前的这株植物正在垂死挣扎,甚至有细心的孩子发现根部有一株小小的嫩绿色枝芽,这个发现是这节课的点睛之笔,也是意外之喜。我借机引导学生讨论:“眼前这个生命的死而复生带给你哪些思考?”

在这样的情景问答中,学生将绿植和自己建立了联结,找到了彼此共通之处,为了情感表达更真实,在对物进行描摹的过程中巧妙穿插作者的感受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技法二的提炼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技法三:以物传情,物我交融

托物言志类文章的灵魂是物我合一,此时,我引入宗璞《紫藤萝瀑布》中的片段来引导学生体会托物言志的最高境界——以物传情,物我交融。当然,技法的领会和实际应用之间一定存在着距离,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去消化、巩固是下一步要进行的重点。

作为一节写作课,没有当堂写作一定是失败的。因此,我给了20分钟的限时训练,给出情景片段,让学生自由展开写作,最终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效果通过课堂习作便能知晓。

三、课后反思,尝试即成长

作为年轻教师,往往受锢于经验不足等因素,不敢进行教学尝试。长此以往,思维上形成定式、教学上疏于钻研,甚至害怕探索,又何谈成长呢?面对未知的领域,大胆创新、勇敢尝试,即使失败了,探索的过程也是一次宝贵的历险,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成长历练。回顾整个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情是基础

任何教学开展的基点都应立足于学情,写作教学也不例外。本次尝试以学生学情为起点,将生活素材搬到语文课堂,从导入到深入,层层推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新、旧知识的链接、新知识的有效输入以及写作方法的提炼与运用,实现了写作全过程的再现。

(二)效果需评价

写作教学提倡一课一得、学有所得,一节作文课的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这节课要教会学生什么,是一种写作方法还是一项写作技能?本节课设计之始首先思考的是学生能学到什么,因此整节课围绕教会学生写托物言志类记叙文,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三种技法,而对这种技法的掌握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与巩固,后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作文训练,真正让学生掌握方法并融会贯通。

(三)分层来设计

笔者对两个班级的近90名学生的课堂习作认真研读后发现,很多学生有运用技法的意识,但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绿植和我的联结较为生硬、情感的抒发过于直白甚至没有与物体交融起来等,这就需要一系列的写作指导和大量的写作实践帮助学生内化。也有一些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明显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由此可见,我对课堂的片段续写设计过于理想化,课堂习作训练的开展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三种技法的基础上。很明显,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全部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写作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的写作训练应该成为笔者今后进行教学时的重点。

综上,有效的托物言志类作文教学探索需要经历设计初期的重重困境,教师要有抽丝剥茧的勇气,触摸课堂教学的最核心本质,才能拨开云雾、理清思路;清晰的教学目标,加上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推进,方能达到预期效果。最后,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一定能助力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最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绿植托物言志
把“春天”带回家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托物言志法
延续风雅
张进(一首)
石灰吟
“物”绘人生“吟”新篇
老头子
竹 石
绿植在家居装饰中的应用
绿化设计在SPA会所设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