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5-05 20:29贾宝汝
高教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策略

贾宝汝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历史上孕育出的精神追求和积淀,高等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但仍存在着课程设置缺乏专门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育载体缺乏创新性、部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程度不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审视高等教育在传承优秀文化中的价值,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提升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三个方面提升高等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優秀传统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1-0181-04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pursuit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 vital role in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taken measures to carry out the activities of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specialization i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he lack of flexibility in teaching method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activity, the lack of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carrier, and the low level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iteracy of some teachers. The study is to bring into play the ro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nheri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valu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nheriting excellent culture. The research starts from three aspect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innovating and inheriting the carrier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ccomplishment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trategy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成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后第四个自信,同时也成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对文化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发挥着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的作用。在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精神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厚重的精神养分,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大同等思想,至今仍为我们开展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提供指导和启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当前,高等学校已认识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纷纷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仍有差强人意之处。本文从高等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省思入手,反思高等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深入探索高等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路径。45B379DF-4D54-40D3-8511-8BAD515097C2

一、高等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省思

(一)高等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本质属性的内在要义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围绕教育本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培养说、发展说和交往说等等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更多地在教育研究中倾向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教育的性质、目的、价值、内容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同时对教育的一般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本质也进行了丰富的论述。关于教育的一般本质,习近平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这一论述,既指明了教育的历史性,也表达了教育的育人性,还阐明了教育的未来性。

从这些论述看来,他对教育的一般本质的理解是:教育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文化传承是前提,人才培养是核心,促进社会进步是价值理想。高等学校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的是一个个思维活跃、思想多元、认识水平较高,同时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年学生,更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本质功能,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高等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论述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使命,充分地阐述了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实现人格修养的至善。中外许多著名教育家均将培养德行作为教育目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精华既体现了将完善个人修养与提升个人品德相联系的价值导向,还展现了传统文化以小见大, 由己及人、“内圣外王”之道的大格局和大智慧。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入党的报告中,而高等学校中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承担着作为培养未来祖国发展和建设的生力军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更应该加强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領相结合。而我国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教育理论及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更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

(三)高等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我们教育活动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教育通过传递文化来培养人,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关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关精华论述,这为造就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时代新人既要拥有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水平,同时又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才能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关于“五育”各方面的论述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观引领。当这些价值观真正被青年学生所接受、所认可、所实践,真正地将青年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反思

为了全面了解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高等学校作用发挥情况,针对这一现状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从调查情况来看各高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此项工作开展进行了整体规划和部署。但从具体实践过程来看,通过了解部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校活动等情况,以及对学生、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当前高校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专门性

课程是高等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途径,但当前高等学校中专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的相对较少,即使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通识课程中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设置也相对较少。而专业课程均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除了哲学这样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则更难看到专门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此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中会涉及部分传统文化内容,但一般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多集中在介绍这门课程发展历史等方面。比如教育学专业教育哲学课程,自2019年起该门课程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对中华传统教育文化进行了系统阐述,相比其他教材传统文化内容要多,但传统文化内容在教材中也仅是通过传统文化对教育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价值论等方面进行介绍。而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二)教育载体缺乏创新性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多集中于课堂教学中,并未深入挖掘开展传承优秀文化的其他途径和方式。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们普遍认为当前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虽然有些学生社团也会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活动,但参与的学生数量有限,普及程度不高,大多数参与者均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当前高校未能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探索适合学校特点、学生特点的新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途径。45B379DF-4D54-40D3-8511-8BAD515097C2

(三)部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1.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中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成效均取决于教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也自然落到了教师身上,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调查了解发现,目前高校教师多在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而对于传统文化素养则并不乐观,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仅是表面理解,并未真正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时代要义,这也直接影响高等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2. 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课堂教学是将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的主要方式,课堂上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学生接受、理解课程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更多传递的是一种道德规范,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接受、理解并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现实中高等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采用讲授法,更多地向学生讲授、灌输优秀传统文化,而青年学生则被动接受文化价值观,并未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会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水平,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仅仅限于表面上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涵义,并未把握其时代内涵真正将传统文化融入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从而也并不能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变产生实质性影响。

三、高等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1. 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普遍提升青年学生文化素养。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途径。在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中,要相应增加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可以通过通识课等课程形式体现,鼓励不同学科门类的教师结合自身专长、专业特点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同时,鼓励各专业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在增强相关课程设置的同时,明确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目标,课程实施中采取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价值精华融入学生的观念意识中。此外,在学校中打造一批传统文化精品课,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2.发挥课程思政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教育过程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应。”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坚决防止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出现“贴标签”“两张皮”现象。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体现了新时代对育人工作的新要求,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核心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课程思政提供了可供借鉴和使用的素材和案例,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伦理规范等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引领,又拓宽了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强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真正做到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二)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1.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在加强显性课程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隐性课程功能的发挥,而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中通过设立人文景观,展现我们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和精髓;将校园文化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于润物细无声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最后,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民间艺术、风俗习惯、名人轶事、民间文化等,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与特色,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解和把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创新。

2. 利用信息技术体验传统文化。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开展传承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感知和弘扬作用,如利用相应软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理念进行设计、宣传和阐释,引起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感受、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外化为自身的行动方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各级各类学校要针对自己的学校特点、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价值,社会、家庭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和创新。

(三)提升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发挥高等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用,教师是关键。尤其在实施“守好一段渠”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也是主力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等内容可以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也影响着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理解程度,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45B379DF-4D54-40D3-8511-8BAD515097C2

1. 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好文化基础关。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高等学校可以利用学校与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优势为教师开设传统文化赏析的专题讲座或报告、鼓励教师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增强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提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并积极挖掘所教授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相关因素,同时高校教师要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真正做到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2.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好能力素养关。高等学校教师学历水平较高,在专业方向上学术背景深厚、專业知识扎实,但多未接触过专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能力素养的系统学习和培养,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成长工作,通过定期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作用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意见和建议、组织各项教学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养的提升能够促使教师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于无声处开展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迈向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华,用优秀传统文化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渗透至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7-01-25). 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5]潘懋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J].东南学术,1998(3):4-5.45B379DF-4D54-40D3-8511-8BAD515097C2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