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构建与探究

2022-05-05 03:53王羊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5期
关键词:工坊大师设计

王羊羊

[摘           要]  分析基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思路与路径,提出加强实践平台设施现代化建设、改革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打造“双导师”教师队伍、政校行企资源协同联动项目驱动合作贯穿创新创业教学全过程,完善运行机制以提升实训平台育人能力,促进设计类专业“美育+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关    键   词]  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13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高校教育”。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以党中央和政府文件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育人优势,建立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工坊,进一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丰富美育资源,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不断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与此同时,自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来,我校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学校应用型转型为契机,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以构建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为抓手,以非遗传统手工艺作为优质美育资源,开设传承创新特色公选课程群建设为基石,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打造我校“一工一坊”岭南非遗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特色,从而助推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融入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服务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

目前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服务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美术学、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7个专业集群。为了彰显实践性、创新性的专业群特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技术、艺术、工程”创新驱动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打造以非遗手工艺传承与创新为引领,构建完整、科学的“一个体系、二个优势、三种机制、四大平台”的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文创产业的发展需要。

一、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需求、问题为导向,推进平台建设

非遗文创化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载体,通过工艺、创意设计、技术加工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市场运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多元强烈,大众需求由“传统非遗文创化”到“新非遗文创化”演进,由此而来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需求。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的原动力,而打破传统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壁垒需要人才需求的原动力进行优化升级。以掌握传统非遗手工技艺、运用前沿艺术理念进行设计、实操涉及学科交叉的机械设备和了解营销方略的能力综合型人才是新非遗文创化产业的现实需求,鉴于此,人才能力革新升级需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目前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人才的创新创业驱动能力不强,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契合度不高。(2)三层能力培养问题:①学生的非遗技艺传承能力欠缺,校内相关师资匮乏。②学生将前沿艺术理念和国际思维融入设计的能力较弱,原课程体系与动态培养目标不符。③智能化背景下学生作品与工程技术、营销体系的结合度低。(3)学生“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问题,校政企协同度低,学生创业孵化能力弱。因此,着力打造高质量的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美术学院加快教育改革、培养“技+艺+工”综合型人才,促进新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

(二)解决问题关键分析,形成平台建设基本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提出后,就已经从文化产品的角度将“非遗”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统一到文化创意之中了。[1]“非遗”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而创意则是在传统文化中注入创造性思维,将传统文化要素进行再优化设计,推动“新非遗文创化”发展,如果将两者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不仅可以提升非遗产品的艺术价值,还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播。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要以服务“新非遗文创化”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为导向,以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升级为目标,突出培养高素质“非遗技艺+创新思维+工程技能”人才为重点,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并通过(1)不断完善实践平台功能。(2)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开发以产品为导向的特色课程体系,聘请传统技艺大师共建工作坊等逐层解决能力培养问题。(3)整合政校行企资源,加强项目联动驱动合作,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疏通销售渠道,使学生实现“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顺利转化,培养学生“学—做—产—销”一体化创新创业能力。(4)构建创新平台建设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等,打造我校“一工一坊”传统手工艺品牌的效果。

二、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路径

(一)基于“非遗工作坊+专业实验室”的非遗大师工坊功能平台建设

工作坊模式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抓手,突出实践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市場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坊教育模式在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再组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美术学院在“美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基础上推动建设“非遗子工作坊+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非遗大师工坊包括建刺绣、植物染、手拉壶、广彩、珐琅、皮雕、灯工7间非遗子工坊和工坊非遗产品创新展示和销售区。除了传承工坊外,添置当今现代智能制造设备,如3D金属打印、VR虚拟和热转印等设备,建设包括覆盖7个专业的24间专业实训室共同面向学生开放。学院紧跟智能化时代趋势,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院搭建智能化的非遗工作坊线上选课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课内外“个性化”地在平台选取工作室课程进行非遗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实践内容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活动。

(二)根据行业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反向设计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形成与市场的动态对接

立足我校“应用型”转型,分析社会对文化创意类人才的能力需求并与研究型高校和专业类院校培养的该类人才进行区分,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反向设计平台培养模式,突出学生“技+艺+工”综合能力优势,形成与市场的动态对接,构建“一个体系、二个优势、三种机制、四大子平台”的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涵盖四部分:(1)以产品为导向的特色课程体系。(2)“非遗手工艺+时尚设计+工程技术”教学思路和“品牌设计+知识产权营销+文化遗产”知识结构。(3)项目研发导入制、非遗手工传授制、教师传承人共建制。(4)校内实训与工坊产品衔接平台、校企合作产品研发滚动平台、知识产权孵化平台、线上线下销售平台。

(三)构建一个目标、多维度融合的非遗再生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体系

构建“一个目标、多维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即紧紧抓住培养学生以非遗创新产品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从非遗手工艺精湛技艺传授出发,运用国际设计流行案例拓展学生国际化的视野、鼓励其运用更贴合当下的设计观念和审美情趣,更加开放、包容地设计语言解读非遗手工艺并进行再设计,在此基础上运用设计专业现代智能制造技术将其制作成产品,赋予非遗手工艺新的生命力。为了更好地支持与保护非遗传承创新,在教学知识体系中融入品牌设计学、文化遗产知识内容并建立知识产权融入非遗手工艺项目创造性地转化课程模式。首先,根据设计项目初步方案进行知识产权前期的检索,收集已注册的知识产权,对产品的设计研发进行数据分析,凝练出初步作品设计方案可操作性。其次,将创意融入非遗手工技艺与数据分析的创新目标进行融合再设计,并利用现代技术加工形成创新产品,进行知识产权的申报。并通过知识产权的市价评估——知识产权的营销形成知识产权保护闭环,实现非遗创新性保护与传承。

在课程设置上,我院在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模块中纳入以非遗创新产品为导向的跨专业美育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设计工作坊选修实践课程群(粤绣、潮州抽纱绣、瑶绣、植物染、广彩、珐琅、手拉壶等),2学分,课程体现以课内+课外工作坊专业实践性课程为核心,通过非遗传承人、国家美术大师、行业大师等担任我校产业教授与我院教师共建工作坊。产业教授传授精湛技艺的同时,带入实际科研项目,并鼓励学生充分运用非遗手工艺作为优质美育资源,研发文创设计产品,并通过搭建校内设计实训与工坊产品衔接子平台产出作品,校企合作产品研发滚动子平台产出产品,工坊知识产权孵化子平台以申报知识产权实现成果转化,线上与线下销售子平台产生商品,从而培养学生“学—做—产—销”一体化创新创业能力。

(四)提供多维度共建共享师资库范式

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一,我院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行业大师、艺术家担任产业教授,与本校教师共建大师工坊各子工坊,并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和开展研究,合力打造“一工一坊”岭南非遗传统手工艺品牌。构建“校内教师+工坊产业教授”的“双导师”师资库共建范式,为同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开辟了新路径。其二,聘请资深企业家、产品经理、独创品牌设计师等走进校园,通过讲座、研讨等形式与师生面对面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实践经历及当下市场热点,以此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市场以及企业生产实践的需求。

(五)构建协同联动项目驱动合作,打造学校“一工一坊”传统手工艺品牌

平台注重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校、政、企、行多元主体的作用,统筹调度,制定项目研发导入机制,解决多方合作动力问题。项目研发包括教师纵向科研项目、平台项目、企业横向项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平台以“项目”联动的形式,鼓励师生创新创业,并将其创新元素融入企业的转型升级中,驱动产学研同步前进。与此同时,我院依托非遗传统手工艺集群,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注册“一工一坊”手工艺品牌,师生可以发挥各设计专业优势与设备优势,组成各子工坊项目团队,在传承工艺与设计创新的基础上研发“一工一坊”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产品,以品牌联名的方式,共同打造学校“一工一坊”传统手工艺品牌。

三、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运行管理机制

(一)创新创业平台组织构架

为了使创新创业教育在学院有序开展,学院建立了分工明确的平台管理组织构架,层层落实平台管理与运行工作。非遗大师工坊是美术与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成的一部分,隶属于美术学院·文创产业学院,其构建了四个二级内设机构,包括研发创新中心、培训服务中心、产教融合中心及知识产权中心。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归属研发创新中心统筹,实验中心、研发创新中心与知识产权中心三方联动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管理团队。

(二)创新创业平台运行管理机制

构建创新服务机制,打造“校企协同”的创新研发和创业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可持续的生命力。面向市场,依托各专业优势,对接行业和企业的研发应用,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使学生能够融入外部和社会背景环境,进行系統化和工程化的思考与实施。同时构建创新培训机制,建立“产学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双导师制”的辅导机制,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四、平台实践效果及社会影响力

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2.9%,创业人数达30人,4个团队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获国家、省级创新创业类奖项50余项,含“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5项;“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银奖6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获批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余项;研发粤绣、植物染、广彩等非遗设计产品200余件,成果转化8件。优秀作品还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作品广交会交易展暨校企创新成果对接会、深圳文博会、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交流展等,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五、结语

我院依托非遗大师工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针对设计类人才创新创业培养的技术传承性、艺术时代性、知识产权和项目推广等问题进行探索。以产品为导向,将“非遗手工艺+时尚设计+工程技术”融入教学,针对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提出“工匠精神”命题展开产学研活动,实现学生学习与应用、学历与就业(创业)的双重目标。形成培养具有“技术、艺术、工程”能力的设计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并基于该目标构建、实施“一个体系、二个优势、三种机制、四大平台”的校政企协同、产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路径,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潞霞.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8(1).

[2]杨利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与持续改进[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工坊大师设计
拖把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对话大师
BUBA台灯设计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蚂蚁工坊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