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飞扬

2022-05-05 12:06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烟火故乡家乡

名家引路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在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听说外婆的祖上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萦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虽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漂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上半月》2008年第3期,有删节)

学子佳作

家乡的烟火味

◎胡博轩

这世间,有许许多多种味道,每一片土地也都有自己的味道。烟雨笼罩的江南是青涩的梅子味的;烈日炎炎的海南是微腥的海风味的;草原连绵的内蒙古是淡淡的草香味的……但对我来说,这世上最浓的,最无法从脑海中挥去的,只有家乡的烟火味。

这烟火味,总出现在黄昏里。无论身处家乡的哪一处角落,那种淡淡的木柴燃烧后的味道都会混着花香、混着阳光的味道一起涌入鼻腔。于是,一天的奔波与辛劳都会在这味道中散去。家乡的烟火味,总是那么真实,让人觉得安心。哪怕你已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灰心丧气,但只要闻到这烟火味,便会觉得自己是在真真切切地活着,便会觉得理想的彼岸没有那么缥缈,只要努力,终会抵达。

这烟火的味道里,总包裹着柴米油盐带来的生活气息,以最简单的方式,给人以最温暖的慰藉。家乡的烟火味是温暖的象征,在不经意间,温暖着小城里每一颗失落的心。

《海街日记》中这样写道:“很多人说,生活没那么简单,可生活本就是一餐一饭,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守着亲人留下的宅院,缝缝补补,在四季风物的更替里缓缓前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心中的发条也上得越来越紧。每做完一件事,就开始为下一件事所焦虑。但当家乡的烟火味伴着清风拂来时,我便可以放下焦慮。或许时间仍旧很紧迫,但至少这一秒,我可以不被上一秒牵挂,不为下一秒担忧。

家乡的烟火味,总会让匆忙的脚步慢下来,让人找回生活的节奏。家乡的烟火味,是慢节奏、慢生活的象征,它使生活回到最初的样子,使人生有条不紊。家乡的烟火味,曾陪伴了许多人成长。他们最初追逐梦想的日子,都有它的陪伴。

我们都是在这人世间赶路的人,常在匆匆忙忙之中错过一道又一道风景,也常常会迷失方向。但这家乡的烟火味,常会让人想起初心。哪怕已与生活苦战到满身伤痕,哪怕已变得徘徊不敢向前,只要闻到这烟火味,心便会回到最初的日子,便会重新找到梦想开始的方向。

家乡的烟火味,是初心的承载者,是逐梦的指明灯,以微妙的方式,陪伴你抵达梦想的彼岸。

风流转着,雨流转着,生命流转着。时间流逝,万物变化。唯一不曾改变的,只有你——家乡的烟火味。你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人,你是吹散迷雾的风,你是照亮黑夜的光。任世间有千万种味道,我只钟情于你——家乡的烟火味。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第一中学,指导老师:张立秋】

点评

这篇作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以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对家乡的真挚热爱。第一段写江南、海南与内蒙古,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并且使用了丰富的修饰成分,让作文先声夺人。第四段引用《海街日记》的文字,表现出作者广泛的阅读面与深厚的文学底蕴。最后一段“风流转着,雨流转着,生命流转着”巧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举重若轻,将生命与故乡紧紧相连,引出下文喷涌而出的情感。

技法提炼

《故乡在远方》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散文不同,作者借助于自己对几个故乡的情感的体悟,用文字指给了我们一条通向精神家园的路。文章语言灵动、文采斐然。我们结合文章,总结以下提升文采的写作技法。

1.善用修辞。作者写杭州城,引用“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写广东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以翡翠喻小河,河水的碧绿、通透与平静如在眼前;写在洛舍镇外婆家淘“珍珠般的白米”,以珍珠喻白米,其形其色具体可感;写小兴安岭,更是修辞频出,有拟人“山泉一路叮咚欢歌”,有比喻“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等。用好修辞,就会使我们的文章文采飞扬。

2.多用修饰成分。在描写的段落中,修饰成分愈多,形象就愈丰满、愈立体、愈可感。作者写江南“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一句话便是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如果删去那些修饰成分,语言便会枯燥无味。这样的句子还有“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等等,文中俯拾即是。8E8E470F-6E22-4543-89D3-1033105645EF

猜你喜欢
烟火故乡家乡
烟火气
故乡的牵挂
那抹熟悉的烟火气
Fun in Spring Festival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飘飞的烟火
故乡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