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形到质 披文入情

2022-05-05 12:06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李斯秦王秦国

入乎其内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剖析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学习议论文,不仅能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我们明白事理,提高认知水平,知晓方法,学会解决问题。议论文阅读,首先要学会梳理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体会文中情感。

一、析层次,梳理文章结构。

1.基本类型

议论文结构,主要从两大角度来划分:

(1)全篇角度

①“总—分—总”式。开头总领全文,中间从各个方面具体阐述,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

②“总—分”式。上述①式缺少总结部分。

③“分—总”式。上述①式缺少总领部分。

(2)主体角度

有的议论文前有总领,后有总结,那么中间就是主体部分。而有的议论文前无总领,后无总结,直接进入主体部分。

①并列式。以几个并列的层次来具体阐述,每个层次相对独立完整,与其他部分是平行关系。

②层进式。又叫递进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论证时,一般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③对照式。又叫对比式,把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方面加以对比,揭示两者区别,表明肯否态度。

2.梳理方法

一些议论文,结构并不单纯,有的标志不明,有的错综复杂。我们要根据文章内容的相对独立来划分层次,概括出层意,分析好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梳理好文章结构。

李斯的《谏逐客书》,第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同在第一段,接着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强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这样,弱化了总领的特征。第二段列举事实说明爱异国物、逐外国人非统一天下之术,“爱异国物”和“逐外国人”形成对比,但作者把对比放在同一层次了。第三段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又形成对比,此处对比同样处于同一层次。第四段得出结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是在第三段基础上的深化。

全文在层层推进当中又包含着对比关系,正反对比之时又兼顾层进关系,前后呼应,气韵贯通,形成滔滔雄辩之势,既逻辑严密,又博大丰富。至于使用哪种结构,缘于论证观点的需要,形式服从内容,结构匹配说理。

二、知背景,理解作者观点。

作者的观点,与个人际遇相关,与时代特征相联。回顾历史,知人论世,才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并进行客观评价。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文人志士都想一展抱负,纷纷以自己的学说游说诸侯,提出治国理念,于是流派产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曾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他辞去小吏,到齐国拜荀子为师學习“帝王之术”。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李斯学成之后,到秦国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客卿入秦别有用心,应该把他们全部赶走。秦王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秦王收回了成命。

李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以霸权为目的的政治主张是遭到爱好和平的人们的一致反对的。从服务对象来说,回国效力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扬。就如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钱学森的学成归国,为中国人树起了一面旗帜。

三、看目的,体会文中情感。

“缀文者情动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议论文中的情感,有的直接流露,有的深沉复杂,但都与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关,而文字就是中间媒介。李斯的《谏逐客书》的写作目的是要让自己留在秦国,帮助秦国实现统一大业,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来体会文中情感。

从整体上看,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的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入,而是站在人才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谈论。李斯不为客想,而为秦谋,这是一种大局意识,体现了他的高瞻远瞩。这时的李斯,有法家的谨严态度,也有儒家的广博胸襟。他以史实为依据,与现实相结合,和帝王相比较,用危害来警醒,既体现了他对秦国的忠心,也体现了他高屋建瓴的说理水平。

从局部来看,对有利于客卿留在秦国的做法,作者持赞许态度;对不利于客卿留在秦国的做法,作者持贬抑态度。缪公、孝公、惠王、照王,重用客卿,渐成帝业,用铺陈的手法来写,就是对他们重用客卿的有意渲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一句中,“不问可否”和“不论曲直”使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作为客卿的冤屈和对重物轻人的秦国贵族的批判。“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使用判断句式,引用《荀子·大略》中的话,指出逐客的危害,对其行为进行嘲讽。作者借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来表达这些情感,理由充足,感情充沛。

对于议论文阅读,我们可以由形到质,披文入情。梳理结构,结构具有复杂性,要分析好层次之间的关系;理解观点,观点具有时代性,须一分为二辩证看待;体会情感,情感具有倾向性,应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结构、观点和情感,三者相互关联,相得益彰。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正是这样才使孔子不同于当时寻常的儒,而使他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正因为这个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同时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孔子除了对经典“作”出新的解释以外,还有他自己对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关于社会,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意相符合。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又有个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换句话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意,这种含意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1.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分析说明。

答:

2.对影响后世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作者有着怎样的观点态度?你又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8E8E470F-6E22-4543-89D3-1033105645EF

猜你喜欢
李斯秦王秦国
五张羊皮
瞒天过海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鸡口牛后的故事
李斯自食苦果
只爱黑白红
食客
儿时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