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灾对玉米的影响及灾后管理技术

2022-05-06 23:24严虎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涝灾固镇县玉米

严虎

摘 要:玉米生产期间若遭遇连续的降雨天气,常常会导致玉米地内严重的涝灾,影响玉米产量甚至出现绝收。该文结合固镇县实际,分析了涝灾对玉米根系、叶片、穗等不同部位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玉米涝灾后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尽快排除积水与降低田间渍害程度、及时开展中耕松土、做好倒伏玉米植株的管理工作、防治病蟲害、辅助授粉、合理施肥、适当晚收等,以期为玉米灾后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涝灾;玉米;灾后管理技术;固镇县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8-0051-03

玉米是我国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安全生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1]。玉米属于需水量大的一类作物,但其对涝灾的抗性不强,在土壤中含水量超过最大持水量的80%时即可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等情况,尤其是苗期遇到涝灾后会出现更加明显的不利影响[2]。一般玉米种子出苗后,渍害出现越早,玉米受到的不利影响越严重,淹水持续的时间越久,玉米受害程度越重,田间积水深度越深,玉米减产幅度越大。玉米连续在积水中淹4d,产量降幅可超过20%。如果玉米植株全部浸没在水中持续3d,即可导致整株死亡[2-3]。

玉米是安徽省固镇县主要的作物之一,2021年全县总种植面积达4.8万hm2。但由于当地夏玉米生产期时经常遇到连续降雨、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条件,对当地玉米的高产稳产极为不利。通常6月下旬左右开始进入雨季,夏玉米此时正处于苗期,对渍害非常敏感,易导致涝灾。2021年7月份,安徽省固镇等多个地区遭遇连续强降雨,夏玉米生产遇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玉米大面积倒伏,对玉米授粉结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局部地块出现绝收现象。

1 涝灾对玉米的影响分析

玉米田间出现涝灾后,土壤内水分过多,玉米的根系因缺氧正常的有氧代谢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无氧代谢造成根系对养分及水分的吸收能力降低,导致叶片萎蔫、降低光合效率,无法合成足够的有机质供植株生长,进而影响到根系的代谢,最终表现为玉米植株生长缓慢,严重者甚至生长停滞。一般玉米渍害发生时所处的生育期、玉米植株的品种、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均会影响到玉米植株灾后的表现,一般发生的时间越早,对玉米植株产生的影响越明显。如播种期到拔节之前这段时间玉米植株耐渍害的能力弱,发生渍害后危害重,进入拔节期后抗渍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发生渍害的程度相对较轻。

1.1 对根系的影响 玉米田内出现积水渍害,如果持续时间短,排水只需要2~3d即可完成,一般不会明显影响到玉米的生长[4]。如果积水持续时间过长,玉米根系与空气长时间隔绝,影响根系的呼吸代谢,且缺氧的状态下土壤内很多微生物可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进一步损害到玉米植株的根系。如果玉米植株根系受到渍害的程度轻,则根系的颜色转为黑色;受害的程度重,则植株根系全部转为黑色,出现腐烂、翻根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导致玉米根系死亡。

1.2 对叶片的影响 玉米植株出现涝灾后,叶片上尖部、边缘部位先表现出失水症状,之后叶片上平行于主叶脉的小叶脉之间也出现失水状,最后叶片全部表现出失水状态、干枯死亡[1]。渍害较轻的玉米植株上叶片产生白色的斑点,叶片边缘或者尖端发白、出现失水症状,叶片的颜色由绿转为黄色,玉米植株基部变成紫红色且有枯萎发黄的叶片出现,影响到玉米植株的生长,导致其生长处于停滞状态或者生长速度减慢。

1.3 对穗的影响 玉米抽雄的时间一般在立秋节气前后,如果处于穗分化后期时遇到涝灾,可对穗的分化、性器官形成极为不利,导致玉米籽粒秃尖、缺少等现象,严重者导致玉米植株空秆、绝收。长时间的涝灾可降低玉米茎秆纤维的韧性,一旦遇到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则植株倒伏的几率增加[3-4]。

2 玉米涝灾后管理技术

玉米田内发生涝灾后,补救管理的原则为尊重自然以及玉米生长发育规律,在这些规律的指导下针对性地开展补救措施。如果渍害发生的程度不重,则需要在抢时快救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灾后复壮、促弱转壮等措施,降低渍害损失;如果发生的程度重,则应结合实际情况迅速毁种、选择其他适合的作物进行种植,确保不会对农时产生延误。

2.1 尽快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渍害程度 连续的降雨暂停或者大雨后,如果田间积累过多的雨水,可导致土壤中缺氧、不易透气,阻碍农作物根系的呼吸代谢、吸收养分等活动,严重者可导致玉米植株的烂根、烂叶甚至死亡现象,有的还可以引发根腐病、茎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因此,需要及时排水。通过挖排水沟、抽水泵抽水等方式及时将田间的积水尽快排走,尽早将沟渠清理通畅,避免玉米植株在积水中浸泡时间过长,提高土壤的透气效果,避免发生玉米植株根系腐烂现象。如果玉米植株叶片上有大量污泥沾染,则需要及时清洗干净,避免影响到玉米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如果玉米田间未见到明显的积水,可通过挖沟等方式进行沥水或者通过中耕的方式散墒,以破除土壤板结现象。

2.2 及时开展中耕松土 水分下渗到土壤中或者田间积水的排走等,都会导致玉米田间流失速效性养分,积水可影响到玉米根系的呼吸及植株生长。因此,玉米田内发生渍害后应及时开展中耕松土管理,一来对土壤内的温度、透气性、水分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二来利于玉米植株根系的生长,降低渍害对玉米植株的危害。渍害后,通过中耕可以将表层与底层土壤之间的毛细管水通道切断,在表层土壤中形成疏松的覆盖层,利于深层水分的快速散失,起到避免渍害发生的效果[2]。玉米苗期渍害为害最为严重,影响到玉米植株的根系活力,增加其倒伏的几率,且利于各类杂草的生长,因此可在排走田间积水的同时、土壤表面稍微干时,选择晴天进行中耕除草1~2次,促使土壤中过多水分蒸发掉。同时,还可将土壤中大量萌发的草芽清除掉,发挥出疏松土壤、改善土壤板结等效果,为玉米植株生理活动的尽快恢复创造条件,同时对后期玉米植株的倒伏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3 做好倒伏玉米植株的管理 玉米植株在积水中浸泡后可损伤到根系,增加倒伏几率,因此积水排走后需要结合实际对发生倒伏的玉米植株进行处理,并将植株叶片上沾染的淤泥清洗干净,创造利于玉米植株恢复光合作用、快速生长的条件。如果玉米植株在大喇叭口期之前发生渍害倒伏,不需要人工扶正即可自行直立;进入拔节期后,玉米植株的倒伏角度若小于45°,不需要进行人工扶正,5~7d后其可通过自然生长的作用恢复到直立生长的状态。如果玉米植株进入到抽雄散粉阶段后出现渍害、倒伏现象,需要进行人工扶正、培土等管理。玉米植株扶正后还需要在茎基部适量培土,并用脚踏实,经过2~3d即可有新的根系长出,不会对产量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有的心叶深埋入淤泥中,可将部分心叶割除,注意尽量少割,以免对玉米植株的生长点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玉米植株倒伏程度严重,如果需要扶起,可采取多株捆扎的方式、彼此互相支撑,可以降低为害、减少损失[4-5]。

2.4 及时防治病虫害 涝灾后,玉米田间含水量过多、湿度过大,如果玉米植株上有伤口,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大。2021年上7月份,固镇等地区夏玉米生产遇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等,植株倒伏、根系及茎秆伤口多,对各类病虫害的抗性能力下降,出现了多种病虫害,包括玉米瘤黑粉病、细菌性病害、大斑病、锈病、玉米螟、黏虫等。因此,要及早预防并开展、针对性防治。可在药剂防治的基础上添加芸苔素内酯等物质,对提高玉米植株的抗逆能力、增加防效比较有利。不同的病虫害防治,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茎腐病,防治的药剂可选择多菌灵500倍液等,对准根部、茎部喷施或者对准根部灌入,每7d喷1次,连续喷3次左右。对于叶斑病,防治的药剂可选择5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对于蚜虫,可选择10%吡虫啉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于玉米螟,防治的最佳时间在玉米处于拔节到喇叭口期,适合选择的药剂类型包括杀虫双水剂、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前者可与土混合制作成为毒土后丢心,后者对准玉米植株的上中部进行喷施,对低龄玉米螟幼虫进行灭杀。

由于涝灾后田间积累了较多的水分,土壤湿度高,因此开展病虫害防治时不适合人工或者大型机械下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推广植保无人机等器械开展施药作业,要求在药液中适当添加一些可以提高效果的助剂,如沉降剂、抗蒸发剂等,喷施的量一般在22.5L/hm2。如果田块内相对比较干燥,大面积作业的情况下喷药的器械可选择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施量为150~225L/hm2;田块面积小的情况下喷药器械选择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喷施的用量在225L/hm2。喷药的时间以05:00—09:00、16:00—20:00为好,如果喷药时遇到≥3级的大风天气或者遇到降雨天气,则施药暂停。喷药期间如果遇到温度高、湿度大的气候,施药人员易发生中暑或者中毒事故,一定要加强防护。将防护服及口罩、手套等穿戴齐整,期间不可吃东西、抽烟等。喷药结束后及时清洗、换衣服,且清洗干净喷药器械。

2.5 輔助授粉,增加穗粒数 在玉米授粉期间如果遇到连续降雨天气,可导致玉米果穗出现秃尖、结实率不高等问题,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辅助授粉措施,一般可在玉米植株花丝吐齐后5d内开展辅助授粉。可采用植保无人机辅助授粉的方式,让无人机低空飞行,通过气流扰动促进花粉飘散,辅助花粉花丝相遇提高玉米结实率,从而降低在低温寡照的气候下因授粉效果不佳而产生的穗粒数减少的几率。人工辅助授粉的同时,在中耕松土的基础上将纯氮75kg/hm2左右施入田间作为追肥,为玉米籽粒的发育提供必要的氮肥,有利于增加穗粒数、增加结实、实现高产。

2.6 合理施肥 玉米属于需肥量大的作物,一旦田内发生涝灾后易导致缺肥的症状明显,叶片的颜色由绿色转为黄色、淡绿色,大大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导致玉米籽粒减产。因此,应及时将氮磷钾等肥料作为追肥施入,加快叶片颜色恢复到绿色、尽快恢复光合代谢,降低玉米植株因养分的缺乏而导致早衰的几率。

对于夏玉米田,如果采取秸秆还田的措施,则应加强氮肥的施入管理,可在施底肥时将50%~60%的氮肥施入。一旦出现涝灾,应尽早进行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然后及时施入氮肥,可选择尿素150kg/hm2施入。由于玉米植株水淹后,土壤内板结程度加重,加上大量流失氮磷钾等养分,根系无法有效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用于植株生长,需要结合实际推广速效性肥,增加氮、钾肥的施入比例。当玉米植株长势恢复后再做好追肥管理,当玉米进入到大喇叭口期后,可选择钾肥225kg/hm2、碳酸氢铵300kg/hm2等作为追肥施入。与此同时,选择微量元素肥(0.2%~0.3%磷酸二氢钾+1%尿素水溶液等)、壮根剂等对准玉米植株喷施,每7d左右喷1次,连续喷3次即可,以利于玉米籽粒更快地灌浆成熟。此外,可在喷肥的同时将杀菌剂、杀虫剂等添加到肥料中,对病虫害的预防有较好的效果。

2.7 适时晚收 若玉米田内发生涝灾后,玉米植株渍害不严重,虽然有一定的减产,但降幅不大,此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来降低损失。在适当的范围内延迟玉米的收获时间,延长其作物的生长时间、增加有机物质的积累,实现稳产保收的目的。对发生涝灾的玉米,可在晴天、温度条件适宜的基础上适当晚收,为籽粒的灌浆创造条件,确保穗粒饱满、增加产量。不同类型或者收获方式不一样,玉米收获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收获选择籽粒机械直收,则适宜在籽粒含水量低于28%时进行收获;如果种植鲜食玉米,则收获的最佳时间在玉米吐丝后22~25d,果穗的收获要求连同苞叶一起采收;如果种植的玉米类型为青贮玉米,则适合在籽粒乳线约1/2、刚进入蜡熟期进行,此时玉米植株含水量以65%~70%为宜。

2.8 及时改种 若玉米出现了绝产绝收的情况,则需要及时选择短季作物种植,如绿豆、甘薯、萝卜等,以降低洪灾造成的损失[5-6]。

3 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各地耕作制度的变化以及全球极端气候的出现,玉米等农作物生产中涝灾的危害不断加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各地应结合实际在涝灾发生后及时做好灾后管理、尽可能减少损失。此外,要提前树立起大灾的意识、重视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确保防涝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沟渠等的疏通管理,提高对灾害时的应对能力,为玉米等农作物的稳产、农民稳收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师延中.试论不同生育期的玉米所受涝灾后的影响问题[J].中国科技投资,2017(36):353.

[2]李晶辉.浅谈玉米遇涝灾后的田间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6(15):110.

[3]胡德华.镇雄县玉米低温冷涝灾害对策[J].农家致富顾问,2018(16):84.

[4]常冬梅.衡水市夏玉米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7(7):15-16.

[5]周乐乐.洪涝灾害后玉米受害状况及田间管理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20,10(04):106-107.

[6]汪航,周建光,吴细卯,等.浠水县陈庙河地区洪涝灾害后的补救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1(08):170-171.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涝灾固镇县玉米
收玉米啦!
用挚爱托起一片蓝天
——记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新马桥中心小学强亚兵老师
浅谈夏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探讨夏季极端天气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涝灾后不同补种时间及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