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的应对策略

2022-05-07 06:52王红梅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对

王红梅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研究和关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问题,对于加强小学语文教师师德建设,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与成因的调查研究,概括教师在热爱学生、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方面失范行为的突出表现,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社会原因和自身的内部动因,并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失范现象预防、矫正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道德失范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应对

小学课堂教学道德失范:从教育学中诠释,教师职业道德低下失去为人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的突出表现,教师挣脱了“规范”的约束,喜欢在课堂上“随性”、“随喜”、“随遇而安”对待学生缺乏公平和正确的评价,对学生区别待遇,歧视学习差的学生等。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社会领域中来诠释,指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的某些行为违背了其职业道德规范、社会期望、社会认同、价值取向等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尤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阻碍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以及阻碍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和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形成。师德是教师人格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素养的灵魂,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嬗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师不廉、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形形色色的道德失范现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学人际关系恶化和消极教学氛围的出现,还直接导致教师形象的丑化,教师在学生面前因职业崇高所带来的那种“文化威信”和“神圣形象”日益丧失,进而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在教育教学一线的老教师,我对这一问题关注已久,经过对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的表现,探讨了其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控制对策。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的突出表现

1. 师爱失范,有失公允。师爱即老师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个根本原则,热爱学生方面的失范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课堂上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因学生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和学生性别而有所偏爱和歧视;二是课堂上不尊重学生人格,讽刺挖苦学生,甚至谩骂、侮辱学生;三是课堂上不能公正和全面地评价学生,如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排座位,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关心其他方面;四是课堂上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因个别学生的错误而批评处罚全体学生”,这种现象在低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

2. 违法执教,任意而行。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然而,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依法执教观念非常淡薄,在教育实践中任意而行,存在着种种违法行为:一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行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中是比较突出的。二是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力。受教育权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有些语文教师却剥夺了学生的受教育权,课堂上学生违纪时停学、停课或赶出教室,让学生利用上课时间为自己干私事,让学习差的学生提前离校不准参加升学考试等现象。三是侵害学生隐私权。有些语文教师出于管理学生的目的,偷看学生信件,趁学生到室外上体育课时搜查学生书包,向其他学生或教师泄露学生个人或家庭的隐私等侵权行为。

3.为师不廉,以职谋私。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受金钱至上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了一些道德失范行为。对学生收费性辅导,课堂上向学生推销商品,接受学生、家长送的财务甚至索要财物,利用学生、家长办私事等现象。有些语文教师把自己手中的教育权力(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奖励和惩戒)变成了利益的交换条件,今天家长送了礼品,明天学生就当上了三好学生,明天家长请了客,后天学生就从最后一排座位挪到了前排。更有甚者,连学生的考试分数都成了等价交换的商品。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

1. 社会原因: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道德失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领域内的失范现象,又有其与众不同的原因。一是社会转型的冲击。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阶段,而在“观念混变”状态中,衡量观念的是非标准或优劣尺度模糊不清,往往造成价值观念多元化,缺乏公众认同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缺乏权威的社会道德理想,致使社会成员感到困惑和迷惘,产生选择困难,以致做出失范行为。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拜金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经济领域中的见利忘义,人际交往中的互相利用,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给小学语文教师道德行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不道德的人产生于不道德的社会”,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在这种不良风气的裹挟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也会随波逐流,慢慢放弃自己的道德坚守。二是行业竞争的加剧。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我国实行了教师资格制度,并根据入学人数变动情况不断调整学校布局和师生比例,教师成绩与酬劳挂钩等,这些举措加剧了教师面临的竞争压力。调查显示,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師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94.3%的小学语文教师觉得“当教师太不容易,压力很大”, 51.2.%的小学语文教师直言“如果有机会将调换工作”。可见,竞争机制的引入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而过重的压力使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极大地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效果,许多语文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缺少耐心、攻击性强、易激怒、对工作没有信心、成就感低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三是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虽然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教育行政部门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校长的业绩,小学要看考入重点中学人数的比率。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上,教师很容易形成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最终形成“以分取人”的学生评价观,致使小学语文教师产生失范行为,如偏心、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不关心其他方面;过分强调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贬低其他学科,挤占其他学科课时;借助手中掌握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赏罚等权力,并以此作为交易手段,向家长索取其他社会资源,导致教育腐败等等。

2. 教师自身原因:一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未彻底转变教育观和学生观,“师道尊严”的思想未泯,仍然要求学生服从自己,否则就采取强制手段,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二是法制观念不强。虽然动机是好的,但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做出了失范行为。比如搜查学生书包、私拆学生信件,其目的是为了观察学生有无异常行为,出发点没有恶意,却因法制观念淡薄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有些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三是利益驱使。大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失范行为是在利益驱动下发生的。比如对学生收取辅导费,向学生推销商品,收受或索要学生、家长财物等,都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考试时暗示或纵容学生相互抄袭,弄虚作假等,以提高个人声望和名誉;利用班主任等职务的便利妨碍其他教师的工作;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力对学生进行各种处罚等等。四是心理失调。指由于教师的职业压力带来的不良心理状态而造成的失范。小学语文教师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比如行业竞争的压力,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的压力,工资待遇偏低、工作负担太重的压力,学校管理不盡如人意,以及由于教育改革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太多的不确定性的压力等等。职业压力的情绪反应是焦虑、恐惧、愤怒、冷漠,而行为上的反应则表现为职业倦怠、怨天尤人、玩世不恭、容易对学生及他人进行讽刺、挖苦、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损坏物品等。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的应对策略

1. 坚持改革创新,变革教育体制,革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孳生的土壤。应试教育是孳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的温床。为什么整个教育阶段,教师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几个方面的失范行为都呈递增趋势?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体制。应试教育使大量语文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难以做到爱岗敬业;容易使教师形成“以分取人”的学生评价观,致使在热爱学生方面出现失范行为;使小学语文教师无暇顾及自己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很难做到严谨治学;往往造成语文教师间不正当竞争,进而影响团结协作;强化语文教师优势地位,容易诱发其在尊重家长、廉洁从教方面的失范行为;形成了“重业绩,轻品德”的语文教师评价观,使得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难以做到为人师表。因此,必须对应试教育体制进行彻底变革,这才是从根本上控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道德失范现象的良方。

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师德教育,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师德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在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教育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贴近教师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切忌把师德教育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为此,要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要激励教师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以便在岗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师生观、人才观和发展观,不断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师德教育要从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即推己及人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师德教育寓于教师的立身、立业之中,在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中增强师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使师德教育化虚为实,收到实效。这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的环境满意了,就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来对待,道德的自我约束力自然就加强了,就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师德建设氛围。

3.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激励约束,健全小学语文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有效机制。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强调自律,而缺乏有力的他律机制。这在有着明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道德理想高度统一的良序社会中对小学语文教师道德失范行为或许还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缺乏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缺乏高度统一的社会道德理想,人们处于“观念混变”状态,势必造成道德良心淡化,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大量道德失范行为。在这种社会状态之下,强有力的他律机制即道德赏罚机制,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赏罚机制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师管理体系下建立一套教师职业行为的监督、激励和约束系统,能够及时对教师的职业行为作出评价和反馈,给守范者以一定的利益回报,使失范者付出一定代价。通过“奖”(物质的、精神的)激励教师遵从职业道德规范,通过“罚”(物质的、精神的、纪律的、法律的),形成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小学语文教师规避失范行为。利益是个体行为选择的根本动因,教师职业道德赏罚机制就是通过利益的调节,使其成为教师进行行为选择的参照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赏罚机制并长期有效地实施,有利于营造“德福一致”的社会氛围,有利于确立“德行有用”的价值理念,有利于教师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良好的行为品质。

4.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增加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道德失范行为实施的行为性成本,也是控制的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道德失范行为的实施对象,是教师课堂教学道德失范行为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一点恐怕为许多人所忽视。提高学生和家长维权意识和能力,就是增加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道德失范行为实施的行为性成本,这对控制教师课堂教学道德失范行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对实际失范行为的各种惩罚措施,就是提高其物质性成本和心理惩处成本。行为性成本,即失范行为实施时所付出的行为代价,也就是实施难度。因此,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和能力是控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有效屏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2]王海棠.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的应对策略.201608.

[3]柳珺.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4]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和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

[5]马会梅、宗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01.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对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效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