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比较优势协同创新发展推进成渝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

2022-05-07 21:31杜进有
先锋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城成渝班列

杜进有

成渝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必然要求

第一,成渝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應链体系有明确的规划引领。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10月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成渝联手打造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的目标定位和任务要求为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引。

国家层面,国家发改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海关总署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2条举措等接续出台,为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提供了持久的利好预期和政策支撑。地方层面,两地相继印发实施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等,也进一步突出成渝两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和发挥两大极核集聚辐射作用,利于各类生产要素在区域合理流动并形成聚集效应、成本效应。一系列国家战略赋能、新型城镇化建设驱动、中心城市加快崛起等历史机遇叠加,为成渝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补齐发展短板带来持久动力。

第二,成渝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有坚实的要素支撑。

成渝双城国际物流资源要素富集,整体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交通口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多元化的国际运输方式对成渝产业集群参与全球贸易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枢纽港站方面,成渝双城拥有3座国际枢纽机场。2020 年双流国际机场、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列全国第二、第四位,全球第三、第六位。成都国际铁路港城厢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枢纽港。运输通道方面,成渝双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累计开通航线730余条,其中230余条国际(地区)航线已覆盖全球五大洲;2020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量占全国比重约40%,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国际铁海联运实现“天天班”双向运行,东盟跨境公路班车实现常态化运行。开放载体方面,成渝双城现有20余个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及国际合作产业园等载体平台,拥有包括航空、铁路、水运等类型的7个对外开放口岸,具备10类海关指定监管场地(特殊口岸)功能,已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对外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发展载体居中西部首位。

第三,成渝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有强劲的需求驱动。

2019年,成渝双城进出口总额达到1618亿美元,为2010 年进出口总额的4.6 倍,年均增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迅猛,规模稳居中西部前列。

成渝双城同属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基地和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全域配套率超过80%,电子计算机产品产量占全球34%,汽车整车产量占全国18%。以双城为核心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5大优势产业集群,需要在“一带一路”及全球市场实现产业共兴、规模共赢。成渝地区人口规模过亿,直接辐射西部近4亿人的大市场,对国际消费品、冷链生鲜等高端产品需求旺盛。强劲的国际消费集聚辐射需求叠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适空适铁产业“快进快出、拓展全球”贸易特性,对成渝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有非常强劲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成渝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存在的问题。比如,成渝双城产业同质化程度较为严重,主要工业门类和产品趋同,重点产业所处价值链位置趋同;成渝双城与经济圈内其他城市产业协作度不高,从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整合情况来看,经济圈内大部分城市产业发展均集中在加工组装等低价值环节,区域间产业上下游联系较少,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合作;成渝双城主导产业的海外市场趋同,相关工业产品海外市场重合度较高,产业链体系对境外进口依赖性强,泛欧泛亚特征较为明显;成渝两地地理位置临近、资源禀赋相似,受产业结构趋同、发展水平相近、支持政策相似等多种因素影响,重叠浪费现象较为明显。两地国际物流功能定位相同,均缺乏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基地航空公司及货运基地航空公司,“链主”企业数量偏少,高能级供应链平台缺乏,等等。

成渝双城共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一,共建立体开放大通道。

共建稳定高效“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立体开放大通道,充分发挥通道对于区域资源要素集聚配置和全球市场拓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推动成渝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带动产业和贸易的发展。

一是共建“空中丝绸之路”。完善航线网络战略布局,重点推动远程洲际航线开行错位协同,形成覆盖全球重要政治中心、经贸中心、文旅中心及航空物流中心的洲际航线网络,打造以成渝为中心的“轴辐式”网络结构和货运“航班波”。鼓励发展枢纽中转业务,扩大“从蓉(渝)转”通程值机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国内转国际、国际转国际通程服务水平,共同争取成渝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为欧洲到东盟(澳新)、北美洲到南亚的首选中转地。抢抓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运后成渝民航市场发展潜能释放的“窗口期”,放开高峰时段对货运航班的时刻限制,支持使用白天时刻的全货机航班和洲际货运航线拓展,优化成渝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和全货机时刻。加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主要枢纽机场的国内精品商务快线。协同提升航线覆盖广度和航班厚度,共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优化成渝国际航线网络结构,协同出台培育支持政策。

二是共建“陆上丝绸之路”。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美誉度的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完善市场价格浮动、班列订舱和图定计划线条协调机制。发挥各自在跨境电商、铁路运邮、汽车整车、进口肉类等细分领域的比较优势,推行与全球头部企业、知名国际货代和沿线重点城市的中长期协议运输,稳步提升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运营能力。优化提升国际班列开行路线方案和通道节点布局,围绕国际贸易和产业细分领域,共同推动中欧班列全程服务、定制服务提质增效。突出以适铁适欧产业需求和对外贸易量精准布局海外节点和通道网络,打造中欧班列在服务机电、汽车、高档快消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对国际海运的新优势。

共同推动建立国际陆运物流和贸易新规则,创新发展铁公水集装箱多式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促进中欧班列(成渝)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导交通运输方式和供应链物流模式。协同推动至欧洲TIR跨境公路货运、至东盟跨境公路货运班车稳定运行,与中欧班列(成渝)实现有效互补和资源共享,实现国际物流通道多样化发展。

三是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立足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规划确定的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商贸物流中心功能定位,发挥中新(重庆)互联互通、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引领作用,加快推动沿线基础设施和定价协商合作机制建设,共同打造“成渝+东盟(南亚、澳新)”、“ 成渝+日本(韩国)”等陆海联运新通道。以“境外节点协同规划、运输方案协同优化、头部企业全程定制”为重点,推动“成渝国际班列+国际海运”协同高效贯通欧亚经济腹地。

第二,协同布局国际枢纽功能。

依托成渝三大国际机场和两大国际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共同构建面向泛欧泛亚的空港陆港主枢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集聚更大规模的物流量,强化成渝物流供应链体系服务西部、辐射全球的服务能级。

一是共建通达全球的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推动两省市机场集团交叉持股,强化城市群机场协同运营,形成“3 个国际枢纽机场+N 个支线机场”为支撑差异化航空协同发展模式,合理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共同争取中国民航局在国际航线航权分配、航班时刻安排、机场空域容量等方面加大对成渝枢纽机场的支持保障力度,扩大欧美主流航空市场运力额度和“一带一路”沿线航空新兴市场准入,统筹推进空域资源、航班时刻资源和航线网络结构优化,加快培育主基地航司和货运航司。立足航班最短中转衔接时间(MCT),积极推行“航空+高铁”联运产品及“通程航班”行李直挂业务,提升航线干支中转衔接和空地联运服务水平。协同引育国际航空物流及供应链服务集成商,推动设立国际航空转运(分拨)中心。

共同研究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发展。

二是共建泛欧泛亚国际陆港主枢纽。推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成都国际铁路港抱团发展,加快形成交通设施互联互通、节点资源共建共享、功能定位优势互补的“成渝大港区”联动发展格局。探索建立“通道运力共建、节点场站共用、口岸功能共享、境外投资共担、对外定价共商”运营机制,共同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港口、口岸及铁路场站的协作和资源整合,塑造资源有效聚集、服务功能完善、成本低位运行的临港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两港集结点、代理、运输、仓储、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打造国际班列数字化运营平台和智慧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提升枢纽运营智能化水平,全链条推进自动分拣、智能搬运等智慧装备应用,实现两港运营主体、贸易主体、临港产业、口岸执法无障碍联动。推进铁路专用线进重要枢纽港区、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强化多式联运衔接。加快建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优化班列“枢纽对枢纽”开行模式和多元化产品体系。完善跨境邮递体系,建设铁路口岸国际邮件互换中心。

第三,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加强成渝双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的合作,增强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和开放平台共享共用,为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平台支撑。

一是共建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强川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协同,推动各片区联动协作和贸易投资环境优化提升,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经济规则体系。重点围绕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畅通高效和安全可靠。

二是共同提升口岸通关一体化水平。深化成渝口岸通关合作,加强协调对接,共同争取铁路口岸正式开放,推动航空口岸、水运口岸扩大开放,完善内陆口岸开放体系。加快建设智慧口岸,推动智能化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推动成渝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探索共建内陆自由贸易港和进出口货物“7×24”小时口岸便利化通关措施,共享口岸功能和场站资源,构建“信息互联、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便利化通关机制。

三是共同推动综合保税区提质增效发展。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保税区布局,共同搭建综合保税区招商引资平台,定期举办联合招商推介活动,相互通报海关监管政策创新、项目供需对接信息、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等进展情况,推动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第四,共同完善政策要素保障。

结合成渝两地产业建圈强链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相关要求,加强政策要素保障协同。

一是加强产业规划协同。聚焦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着眼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目标,共同研究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立足两地发展汽车、电子产业模式,探索联合成立现代物流业工作专班,共建供需信息对接平台。

二是创新要素保障模式。探索联合设立成渝物流供應链产业发展基金,提供开放式融资对接服务,共同争取国家金融机构支持,推广出口订单、动产质押、多式联运提单等供应链融资模式,缓解供应链物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跨区域商会、行业协会建设,推动两地物流协会、企业加强合作,共同举办有全球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主题展会活动,加强区域营商环境推介和重点企业项目招引。共建成渝现代物流供应链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实施人才定向培养,增强对高端物流供应链人才的吸引力。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共建成渝物流供应链科创中心,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德国、新加坡等先发地区开展联合研发,推动物流供应链标准化、可视化转型,提升成渝双城建设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作者系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猜你喜欢
双城成渝班列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汉新欧”班列再扩容
В первом квартале 2016 года через КПП Маньчжоули прошли 220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грузовых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составов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抵达义乌
双城和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