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当年黄梅戏
——采访周九龄、汪琪夫妇

2022-05-07 02:00韩笑龙
黄梅戏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安庆市安庆黄梅戏

□ 韩笑龙

2016 年元月6 日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现为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一行去合肥专程采访黄梅戏著名老艺人周九龄先生和汪琪女士。他们夫妇二人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退休,是黄梅戏艺术征程中的一对伉俪,令人羡慕。他们志同道合,一生都在为黄梅戏事业四处奔波,深受业内人士爱戴。

周九龄先生1936 年出生,安徽铜陵市大通和悦洲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工作,天生一副好嗓子,工生旦、丑行,唱念做功夫到位。被丁永泉收为门徒,拜丁翠霞、严松柏、张传宏为师。他尤其是对黄梅戏传统唱腔的演唱,对现代戏程式动作的运用非常熟练。1958 年离开安庆市民众剧团去合肥,1959 年调到西藏自治区黄梅戏剧团,1963 年调入徽州地区黄梅戏剧团,1971 年调回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院)。从艺五十年来,塑造了近百个舞台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为黄梅戏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夫人汪琪女士,1940 年出生在安徽桐城县,擅长青衣和老旦,她的唱腔甜润,表演生动,曾拜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田玉莲为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进入安庆市胜利黄梅戏剧团,先后调到西藏自治区黄梅戏剧团、徽州地区黄梅戏剧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院)工作,是一个由演员受党培养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曾当任徽州地区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副院长、院长。她是黄梅戏界第一位女院长,任职副院长到院长的七年时间里,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辛勤耕耘,为黄梅戏出人、出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采访工作是以他们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以及投入黄梅戏事业说起。

一、九龄开始进入黄梅戏窝

周九龄因九岁爱听黄梅调,取名九龄。他的父亲是一个黄梅调迷,每逢乡村来戏班子,父亲总是不分白天黑夜,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带着小九龄去看乡班子的黄梅戏,久而久之周九龄也成了小戏迷。1949 年初春,铜陵有一个黄梅戏草台班子上演一出《莲花庵》,剧中需要一个小孩演细宝角色,戏班老板见台下小九龄看戏入神,就问他:“你这么喜欢看戏,戏中有一个小孩,你敢不敢演?”小九龄看了父亲一眼,见父亲使了脸色,就理直气壮地说“我敢演!”这样戏班子就把他收了下来,果然不出意料,他把戏演下来了,观众也叫好。就这样戏班子带着小九龄在青阳县红红火火演出了半个多月。说来也巧,那时安庆黄梅戏班也在青阳县演出,班主丁永泉看到小九龄饰演的小细宝,认定九龄是个唱戏的苗子,于是把小九龄要到了自己的班子。当时他年龄小,又活泼,丁永泉的女儿丁翠霞(唱花旦、闺门旦)很喜欢他,把他收做干儿子,这样一来小九龄吃住和学戏都在丁家,从此小九龄就成了丁家班的一员。

1949 年安庆刚解放,小九龄也随着进入了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这是安庆市第一家民营剧团,剧团有四大家班合伙管理,经营演出,四家分别是丁永泉一家、王少舫一家、潘泽海一家、饶广胜一家。民营剧团的班主先由丁永泉,后由王少舫担任主委(主委就是现在剧团的团长)。小九龄在这民营大家族中生活着,接受黄梅戏艺术的熏陶逐步成长起来的。

二、安庆黄梅戏竞争,常打擂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安庆,有一个名气大的黄梅戏剧团叫民众剧团,演出阵容齐全,实力雄厚,京黄名家联手,传统黄梅戏剧目领先创新,现代小戏演出开创先河、剧场观众上座率逐天逐月上升。另一个有名气的胜利黄梅戏剧团,演出传统剧目也十分红火。《小辞店》一个演员一晚上到三个剧场赶场演出,观众跟着“角儿”走,场场演出座无虚席。这两个团一个座落在市中心吴越街,另一个座落在闹市区钱牌楼,剧场相隔不到500 米,为了拿好戏争取观众,民众、胜利两剧团经常打擂台。他们常用的办法就是在大街上贴海报宣传,海报上介绍经典剧目、主要演员,以此招揽观众看戏。一次,胜利黄梅戏剧团把近期上演的剧目和主要演员的名字公布在海报上,同时在海报上重点加上两行醒目的大字“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随后这张海报粘贴到吴越街民众剧团的地点上,被当时民众剧团的演员吴来保看见,他一气之下拿来毛笔在胜利剧团的海报上添上两句话:“当面看清、出门概不退货”,言下之意就是要大家不要走错了门,弄得围观群众哈哈大笑。

这两剧团当年实力相当,各团都有好演员,民众剧团有王少舫、丁永泉、潘泽海、潘璟琍等优秀演员,而胜利剧团有严凤英、杨积善、陈炳炎、查瑞和等优秀演员。特别是严凤英和王少舫,当年在安庆一个是胜利剧团的头牌花旦,一个是民众剧团的当家小生,安庆人都喜欢。这打擂台主要是量家底,看你剧团里有没有“角儿”。想当年在安庆城区及四乡八镇享有名气的“四大昆旦”——丁永泉、查文艳、郑绍周、谭雪华也是如此,他们唱出的黄梅调风格都不一样。演出表演各具特色,这也是在擂台中竞争、脱颖而出的。周九龄从小目睹了这一切,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年轻小生演员。

三、地方戏剧种就是方言戏

周九龄深知黄梅戏来自安庆,唱好黄梅戏他严格要求自己说好安庆的方言,他从日常生活中去学,准确把握安庆方言在唱腔和道白上的使用,如何吐字发音,在演唱中唱出乡土气息来,方言的运用对他演戏十分重要。因为黄梅戏主要是以“唱功”为主,是以唱去打动观众。他说,为什么现在有些青年演员唱起黄梅戏来戏味不浓,地方风味不足,打动不了观众呢?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外地演员学唱黄梅戏,还没有学好或是没有运用好安庆方言;二是本地演员爱用普通话去唱黄梅戏,失去地方特色。由于这两种情况的存在,黄梅戏就变味了。他还说,解放初安庆行政区划有十三个县,县与县之间语言都不一样,比如,怀宁县石牌人说话舌头是直的,没有卷舌音;而贵池、青阳县人说的话是尖团字不分,相对来说,桐城县和铜陵市的话接近安庆口音。就安庆市内市外,城东、南、西、北的语言也不尽相同。像安庆话“克底坡”(指人的膝盖),“五六九”(指的是鹅卵石),“海兰坡“(指妇女常用装针线的竹篮子),“回卡啰”(指回家了),“瞎楼啰”(指下楼了)等,这些土话虽说是方言,但外省人听不懂就不易被搬到舞台上使用(有的小戏可适当用)。具体来说,演员要分析方言、哪些可以用和哪些不可以用,以便对唱腔和刻化人物有利。周九龄先生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先生在黄梅戏唱念上十分欣赏和赞许,他说:“王少舫对舞台上使用安庆的大白很有创意,这个大白就是所说的韵白,这里指的韵白跟京剧的不一样,王少舫采用的韵白是口语化的,京剧的韵白是拉腔,王少舫的舞台韵白就像讲话一样自然。比如《天仙配·路遇》董永对七仙女说:‘啊大姐,我要过去’非常生活化和自然,而京剧是这样说:‘啊……大姐,我……要过去’这是拉腔。”周九龄跟随王少舫学习过多年,并且还向我们做一些示范动作,他的基本功很好,模仿能力很强。今天,他仍然担心对王少舫先生留下的上演剧目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如《天仙配》一剧中董永特色的演唱技巧,《女驸马》一剧中刘文举老丞相的规范程式动作,《罗帕记》一剧中王科举中老年人物的刻化等等,亟待我们去探索研究传承,这是黄梅戏的宝贵遗产。

四、戏剧创新要有时代精神

周九龄深情地回顾了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自新中国成立后,几年短暂又光荣的历史,这是因为黄梅戏艺人们不再是社会的“戏子”,而是文艺工作者。1949 年12 月京剧演员王少舫受著名黄梅戏老演员丁永泉的邀请,正式加入到黄梅戏阵营,此后剧团一下有了新的气色。由于老的黄梅调剧目尚未启动修改,戏中的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着正常演出。这时王少舫对演出进行调整,他首先把京剧的名剧配上黄梅戏曲调进行上演,效果虽然很好,但仍满足不了观众对黄梅调老戏的钟爱。这一时期,正是全国农村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城市开展“三反五反”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还有“抗美援朝运动”,剧团为积极配合党的各项政治任务对演出的剧目又做了重大改变,首先排演了第一个现代戏《仇深似海》,戏的内容是反映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斗倒地主和恶霸的故事。这次编排的现代戏一上演就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一次在安庆郊区农村演出,农民兄弟看到台上扮演地主角色的丁紫臣和“狗腿子”角色的刘正庭,他们就在台下高呼“打倒地主!打倒恶霸!为穷苦人报仇!”并且扔石块上台砸这两个“坏蛋”。随后剧团紧排了《江汉渔歌》,演出后同样受到观应的好评。所以剧目的更新,演出符合时代精神,能够起到宣传鼓舞的作用,调动演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中共安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关注下,1951年市文化部门派来赵凡同志到剧团任指导员,对剧团初步进行体制改革,破除原艺人们的旧习,对原传统剧目边演边改,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剧团的面貌焕然一新。可以说,当年王少舫先生功不可没,他首先把黄梅调演出的“三打七唱”“一桌二椅”演变成“音乐伴奏”“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二是王少舫先生亲自排练《婚姻法》《儿女心事》《小二黑结婚》等戏;三是积极培养青年演员,有陈月环、彭玉兰、饶庆云、丁俊美、丁紫臣、张荣华、周九龄等。那时小戏的演出,一般演戏中戏,就是把小戏穿插在大戏当中演(在观众休息时间或是演员赶场时),现代小戏也同样,像《大家进步》《打灶王》穿插在大戏中间,演半个月观众都喜欢。还有“活报剧”也是受观众欢迎的剧目形式,主要是在街头上演,如:1950 年全国人民反对美国联合军侵略朝鲜,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到街头巷尾演出活报剧支持抗美援朝。在大街上演出,一片呼声,口号声:打倒美帝!打倒杜鲁门!起到了积极的社会效果。1952 年底由安徽省文化局批准,安庆市民众剧院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安徽省中心剧场”。

从左至右:王 杨、汪 琪、周九龄、陈精根、韩笑龙、王建文

采访工作是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在新时代黄梅戏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安庆市安庆黄梅戏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简介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鱼殇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2014年安庆市8个中稻品种试验示范初报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
安庆市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黄梅戏《天仙配》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建院60周年优秀剧目集锦
数学问题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