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炉”时代的那些事

2022-05-09 14:50黄永顺
北京纪事 2022年5期
关键词:煤炉蜂窝煤煤球

黄永顺

随着北京城市无煤化政策的实施,在“煤改电”的升级改造后,煤炉已经全部淡出人们的居家生活。曾经陪伴我们生活取暖、生活做饭的煤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情感和不可抹灭的印迹。

煤炭的开发和沿用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煤炭最早的国家。3万多年前的燧人氏时代,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商丘,中国火文化之乡就有“钻木取火”的发明,这是人类最早的采暖方式。到新石器时代,我国的一些地区已发现了具有可燃性煤炭,便开始有了煤炭的利用。

到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99年完稿的《游记》中说:“契丹(中国)全境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较薪为优,盖若夜间燃火,次晨不熄,其质优良,致使全境不燃他物。”文中所指黑石便是煤,由此可证我国在700多年以前已经普及煤炭为燃料了。

煤炭的开采和使用逐渐进入百姓生活。人们最早将煤炭作用于日常生活或过冬取暖,大多数人家开始使用的还是无烟煤,以及延伸到手工摇出来的煤球。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蜂窝煤出现了,并向全国普及,家用无烟煤和手工煤球便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上世纪70年代后,液化石油气进入百姓家庭,但取暖依然还是依赖燃煤。为了减少燃煤的大气污染,北京市在2016年相继颁布了“煤改清洁能源和减煤换煤”相应政策的实施,燃煤就彻底退出人民的生活。

对于燃煤炉子的发明,资料介绍:1742年,是由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铸铁制造的可移动式火炉。到20世纪后,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传承、发明的开拓创新、发展的速度,新的高效采暖方式相继出现。傳统煤炉取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中开始了地暖、空调、暖风机等。

煤炉的历史沿革

煤炉,顾名思义就是以煤作为燃料的炉具,在北方使用尤为广泛,主要用来冬季取暖和日常做饭。我儿时家住在平房,燃煤做饭和取暖是我们生活所必须。那时煤炉和烟囱销售都是在土产或者五金商店,每到冬季即将来临,商店前来购买这些御寒设备顾客盈门,且熙熙攘攘。

取暖炉都是铸铁的,是一种能够安装烟囱的,因是“舶来品”,老北京人都习惯称呼为“洋炉子”。炉子的部件从上至下是:方形炉盘、圆形的炉身和带三条腿炉底组成。

我最早见到的取暖炉被叫作“花盆炉子”。花盆的叫法源自早年的一种陶泥制成的取暖炉,因形似花盆而名。这种炉子源于晚清,使用炭生火,小巧便利,至民国初期北京还在广泛使用。这种炉只限于取暖煮茶,便有歇后语:花盆炉子,受看不受用。

上世纪50年代,可以安装烟囱的铸铁煤炉问世,这种炉子虽也矮小,因有烟囱又可以烧硬煤和煤球等,燃烧后的火力旺,更可用于烧饭等。有的炉子鼓鼓炉肚外圈腰部还有一圈花篮式篦子,可用于烤食物,已是改良后的花盆炉子。随后不同规格的取暖炉相继而出,“大洋炉子”越做越大,大型商场、医院、学校、办公室、礼堂等开始使用上煤取暖的方式。我儿时的幼儿园和学校教室也都是燃煤的大洋炉子取暖。

随着燃煤的炉子出现,人们就将陶泥炉子的耐热保温和铁制外壳的坚固结合起来,随之演变出各种炉子,分类为烧饭和取暖等。非取暖季节时,北京人也采用炉子燃煤烧饭烧水,这种炉子体积小、重量轻,因没有排烟的烟囱,形状也就相对简单很多,可以随意地移动。这种炉子是薄薄铁皮铆接而成,方的炉盘、圆筒炉体和三条腿支架,炉膛是耐火黄泥制作,上下贯通形式,这种炉子可大可小,因人而异。为燃烧的速度和火势,借鉴烟囱的方式,派生出“拔火罐”,拔火罐类似现在传统的涮羊肉炭炉的短烟囱,加速气流炉内供氧,煤火被“拔”得更旺。

早期煤炉的燃料都是一些无烟煤块(原煤),北京市场使用的基本是无烟煤,都以山西阳泉煤为主,煤烟少,火力强,燃烧充分,煤灰也相对少一些。但原煤都是些石块状,大小不一,使用时还需要再破碎改小块,但还有煤烟。由此,接踵而来又出现了再深加工的燃煤,是机械挤压而成,统一呈扁圆形,因酷似乒乓球形状和大小,被统一称作“煤球”。

煤球的出现也更加方便了使用,因有添加成分,煤烟就更少了很多。煤球主要原材料是煤粉,煤球在运转时会产生不少的煤粉末。人们珍惜煤资源与节省,便将煤末再次使用,也就派生出一项人工制煤球的自由职业,以工作性质而称呼之“摇煤球的”。摇煤球的工序较简单:将煤粉用水和成泥状,大约一寸厚平铺在地面,再用平铲切成小方块,接着将潮湿的小方煤块倒入大笸箩。大笸箩是用荆条特制的,直径约有1.5m左右,约半尺多高,笸箩下面是一个泥瓦的花盆,轴心般支撑着笸箩,师傅得以轻松地慢慢摇着笸箩,方煤块也就慢慢地摇成圆球了,很相似于摇元宵的方式。“摇煤球的”一般都是个体户,背着大笸箩,提着铁铲和花盆,走街转巷,时而吆喝着“摇煤球喽!摇煤球!”

到上世纪50年代末,一种圆筒状,中间带孔的“蜂窝煤”问世,据说这种人造蜂窝煤是山东德州人发明的。是将潮湿的煤粉通过模具压制而成,其形状大小统一,便于运输和储存,最大的优点是火力旺、可充分燃烧,减少资源浪费和使用便利。蜂窝煤的面世便取代了其他燃料,家庭用煤也从硬煤、煤球向蜂窝煤彻底转变了,并一直沿用到煤改电的取暖。蜂窝煤不仅我国使用,日本、韩国等也都有使用。1983年,北京正式开始以蜂窝煤代替煤球,逐步实现城市居民普及用蜂窝煤。

蜂窝煤的生产也是由简单机械制作提升到自动化生产的发展过程,蜂窝煤的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人员还曾经是我熟人。1978年,我参加了《粉末冶金锻造直齿圆柱齿轮》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中有位老工程师受到粉末冶金生产工艺的启发,将这个技术运用到蜂窝煤的制作:自动填料,压制成型,传动转运的自动化生产工艺运用到蜂窝煤的自动化生产中。从此,改变蜂窝煤生产全部自动化,加少了劳动密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蜂窝煤的出现,被称作“洋炉子”的花盆炉子由于形体、结构等所限,便不再适用了。从而派生出“两用炉”,顾名思义是老式煤球和蜂窝煤都可以使用的一种炉子,花盆炉子彻底退出家用冬季取暖“舞台”。两用炉和花盆炉子的结构基本类似,最大不同的是:两用炉的炉腔筒不是鼓形,而为上小下大,炉身直筒的一个整体,结构部件减少,螺栓连接,倒是显得简易了很多。蜂窝煤是统一的规格尺寸,随之有了专用炉膛耐火炉瓦的配套供应,两用炉的使用也更加便利,一直被沿用至煤炉的退役。

我的煤炉取暖生活

我对燃煤炉子最早记忆还是上世纪50年代,那时还没有蜂窝煤,却已经有了煤球,但还是部分使用无烟硬煤。记得家不远处有两家制作煤球的煤场,我们都称之“煤铺”,可以出售煤球、硬煤、劈柴和搪炉子的泥。购买需要提前去订购,老北京人习惯称为“叫煤”,交钱后,煤铺有专项送货服务,送货师傅会按照订货人先后顺序送货到家。

我见到的煤炉有两种:一种是春夏秋季用的做饭煤炉,这种煤炉基本是铁皮铆接的轻便炉子;另一种冬季取暖用的是较重铸铁,配有烟囱的炉子。据说,早年取暖的煤爐是没有烟囱的,没有资料介绍,我也没有见到过。

使用煤炉的家庭基本会自己安装烟囱和搪炉子。安装烟囱貌似简单,但还是有些技术的,虽都是些“无师自通”的小道理,但关系到取暖安全和排废气的效果。记得多年后,同志们一起交流时,还争论着:烟囱安装是窗外高一些还是低一些?搪炉子算是有点技术的活,搪炉子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炉子的火力和节煤的效果。因为我父亲的动手能力不强,我十几岁时就开始动手做这些事情,虽然做得不太好,但已经可以马马虎虎够用了。

每年的11月初,家里就开始着手准备冬季取暖的事情,购买煤球、硬煤、劈柴以及烟囱等。劈柴是个什么?可能现在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劈柴就是一种木柴,就是将原木用斧子劈成大约10厘米长、2-3厘米宽的小木条。劈柴的尺寸只能如此,再大一些,就不能放入炉子里了。这些燃料都是潮湿的,需要提前购买进行风干,否则会不易点燃。

生火,也称作“笼火”。生煤炉的事情,这本是老北京人的家常简单琐事,可对于我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算是件“技术”活。操作方式掌握不好,直接导致是否能将煤火“笼着”或影响着煤火“着上来”的速度。因为我们儿时父母都要工作,放学后就学做一些家务,每到了冬季,最要紧的家务劳动就是生火了,为父母做晚饭和房间的取暖温度而为之。

我的儿时,家用煤炉已经都普及有烟囱的“洋炉子”。父母下班较晚,照管煤炉的事情经常是我来承担,还是孩子的我们都贪玩,一玩开心,就会忘记煤炉的添加煤球,家里煤火灭掉是经常的事情,我也就经常在冷飕飕的房间里去“生火”。长此以往,我也就有了些窍门。先是准备当“初级”燃料的报纸或其他废纸,挑出一些小块的劈柴放在炉子里,盖上炉子的上盖,再用火柴将报纸点燃,塞进炉子的下口,然后将纸张一张一张地陆续捅进炉子,不让炉内的纸张熄灭为准,直至小劈柴开始自燃。随后放入大块的劈柴,用芭蕉扇从炉膛下口处扇风供氧助燃,待劈柴喷出橘黄色的火舌时添加煤球,为避免劈柴被压灭,一定要轻轻填入冰冷的煤球至炉膛灌满。盖上炉盘的盖子,用扇子继续“伺候”着劈柴,提高它的火势,直到窗外烟囱出口冒出的浓浓烟雾减少后,才停止扇风,轻松一下。有过“笼火”经历的人,才体会到什么是“煽风点火”!

煤炉初步点燃后,由于底火的不足,火势会慢慢地旺起来。因劈柴燃烧后变成炭灰排出,就还需要继续添加煤球。煤球之间有着间隙,空气就沿着这些间隙向上循环,间隙越大,空气流动就更顺畅,火势才会更旺。母亲曾经常说:“人要实,火要虚!”在“笼火”中我才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这个虚就是间隙大,空气流通增加了氧气,煤球才更能充分燃烧,充分释放出热能。每次生完火后,我都会弄得灰头土脸的,身上留下重重烟灰味。

煤火在燃烧时会释放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是无毒气体,如在空气中含量过高,也可对人造成缺氧损伤,而一氧化碳便是毒性气体,也简称煤气。北京早年基本是木质门窗,纸糊窗户,密闭性并不很强,开窗不便利,换气效果不佳。但为了避免煤气中毒,老辈人们的智慧积累,利用一氧化碳气体比混合空气轻的原理,就出现了一种对应“煤气”的纸质“风斗”,放在煤炉附近窗户的最顶端,起到排泄煤气的效果。

市场有出售风斗,但大多数人家还是要根据自己家窗户的尺寸自制风斗。风斗制作很简单,用市场出售的附上一层纸的秫秸秆,绑成三角体形五面状,再用纸粘贴三面,其余的两个面是留作空气流通的。我家的房子原也是纸糊窗户,后改成玻璃窗,为了采光和玻璃一致性的美观,待我长大后,自己用木条钉子和玻璃,做了玻璃风斗,成为了常年的使用。

煤炉的生活已经成为历史,但曾经的取暖生活,我至今记忆犹新。

猜你喜欢
煤炉蜂窝煤煤球
海底的“黑煤球”是什么东西?
海底的“黑煤球”是什么东西?
HEARTH WARMING
煤球换出人心
民用小煤炉背后的污染大问题
烧蜂窝煤的记忆
造蜂窝煤的老工人
甜蜜的时刻
夜归
含煤球团直接还原热失重及动力学分析